设计单元项目作业,发展核心素养

2024-05-12 11:32李柳英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4年3期
关键词:人教版教材核心素养

李柳英

[摘 要]以人教版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比”单元项目作业设计为例,通过确定项目作业的设计原则,梳理项目作业的目标体系,设计出制作思维导图、做馒头等四个项目任务。这样设计单元项目作业,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去探究和发现生活中的规律与现象,还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不同学科之间整合的魅力,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在不同学科中的应用,进一步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

[关键词]人教版教材;单元项目作业;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09-0012-03

单元项目作业是一种以项目为主要学习形式,将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教学主题或目标整合到一个大型的、持续的作业任务中。这种作业形式通常需要学生对某个主题或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和思考,有助于拓宽他们的知识广度,增强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通常需要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创新设计,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通常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和协作,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通常具有较高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通常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有关,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真实世界的各种情况,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下面,以人教版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为例,围绕单元中的知识点设计系列化的项目作业,以提高学生的学科认知水平,培养其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维。

一、确定项目作业的设计原则

确定项目作业的设计原则,以确保设计的项目作业能够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和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项目作业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1)目标性原则,即项目作业要有明确的目标,应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紧密相关;(2)实际性原则,即项目作业的内容应与现实生活有关,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3)开放性原则,即项目作业的过程应该是开放的,允许学生有较大的自主性和探索空间,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4)多元性原则,即项目作业的评价方式应该是多元的,包括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等,这样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能力和素质;(5)层次性原则,即项目作业的设计应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层次和需求,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6)趣味性原则,即项目作业的设计应具有趣味性,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参与度;(7)整合性原则,即项目作业应整合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学习能力;(8)反馈性原则,即项目作业应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不足和改进方向,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和完善单元项目作业的设计。

二、梳理项目作业的目标体系

梳理项目作业的目标体系是为了明确项目作业的目的和期望效果。在梳理项目作业的目标体系时,要考虑单元项目作业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效果目标、反馈和评估目标等,以便后续项目作业的实施和评价。

如人教版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包括比的意义、比的读法和写法、比的基本性质、求比值与化简比、按比分配等内容。学生在学习“比”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除法的意义与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意义与基本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知识,会进行分数乘除法计算,以及解答有关分数乘除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认识比的意义;第二个层次,理解比的基本性质;第三个层次,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们确定这个单元项目作业的驱动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比的知识”。本单元项目作业目标制订如下:(1)知识目标是理解并掌握比的概念,包括比的意义、比的表示方法、比的基本性质等;掌握求比值和化简比的方法,能够熟练进行比的运算;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学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2)技能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解决与比有关的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通过比较和分析不同情境中的比,提高他们的数据处理和解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设计和完成与比有关的项目任务,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挑战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完成项目任务,提高他们的协作和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让他们认识到数学在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以及认真对待学习和工作的必要性。(4)效果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通过合理安排项目作业的时间和进度,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的反思和评价能力,通过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改进能力。(5)反馈和评估目标是教师提供及时、具体的反馈与评估,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如何改进和提高;引导学生参与反馈和评估的过程,通过反思和讨论,发展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设计项目作业的具体内容

我们将人教版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的项目作业设计成制作思维导图、做馒头、量物体的影子和神奇的0.618等四个项目任务,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个单元的知识。

项目任务(一):制作思维导图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比”这个单元,你们能用思维导图或数学小报等形式,画一画、理一理这个单元中的知识点吗?同时,比一比谁的整理能力最强。

……

思維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的学习工具,有助于学生整理、呈现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制作思维导图过程中,学生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第一步确定中心主题,即选择一个与比有关的中心主题,如“比的定义”“比的应用”等;第二步划分主要分支,即根据课程内容将思维导图的主要分支划分为“比的定义”“比的种类”“比的运算”等;第三步填充细节内容,即进一步细化每个主要分支的知识点,如“比的定义”下可以包括“比是两个量之间的一种关系”等内容;第四步使用图形和颜色,即为了增加思维导图的视觉效果和吸引力,使用图形、符号和不同颜色的标记来强调某些关键点;第五步检查与修正,即完成初步的思维导图后,回头检查其结构是否合理、内容是否准确,如有需要,对思维导图中不准确或遗漏的地方进行修正;第六步反思与改进,即制作思维导图后,要反思自己在制作过程中的优缺点,并根据反思结果调整后续的思维导图制作;第七步分享与交流,即鼓励学生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思维导图,从中了解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以及在知识理解上的差异。

项目任务(二):做馒头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中也隐藏着很多有意思的“比”,请用你们的火眼金睛找一找吧!找到后写在练习本(如下)上。

师:比如说,我们每天早上吃的馒头中就用到了“比”的知识。你知道馒头是怎么做出来的吗?发酵面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一般情况下,我们将面粉、酵母粉、水的数量按照100︰1︰50的比来发酵面粉。下面是制作馒头的步骤:(1)在面盆中加入适量的面粉和酵母粉,少量的白糖;(2)加入适量的水,搅拌成絮状;(3)将絮状的面粉揉成光滑的面团;(4)加热发酵成原来2~3倍大的面团;(5)做成馒头形状;(6)放在蒸笼里蒸熟,然后即可食用。制作完成后在练习本上写下来,格式如下。

……

运用数学的眼光发现生活中的比,可以促进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比的概念。这里,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合理制订面粉、酵母粉、水的数量比,可以确保馒头的口感和品质。在做馒头的过程中,学生要注意各种食材比例适中,水不能过多或过少,过多会导致面团过软,过少则会导致面团过硬;要考虑环境因素,不同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会影响面团的发酵效果,酵母粉的用量在高温潮湿环境中需要适当减少,以避免面团过度发酵;要注意不同品牌的面粉和酵母粉会影响面团的发酵效果,需要在尝试中找到适合自己品牌的面粉、酵母粉、水的数量比。

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比的含义,可以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结合做馒头的过程,学生用“比例”描述两个量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如“面粉和水的比例是2︰1”;用“倍数”描述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倍,如“面粉的重量是水的两倍”;用“百分比”描述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如“面粉占所有食材总量的60%”。

项目任务(三):量物体的影子

师:同学们,还记得在科学学习中,我们是如何研究“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吗?物体的高度与影子的长度的比值是一定的吗?赶紧做一个科学实验量一量吧!

科学实验步骤:(1)准备3根长度不同的小棒,竖直立在太阳下;(2)记录测量时间、3根长度不同小棒的影长;(3)计算小棒长度与影子长度的比值。

1.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研究小棒长度与影子长度的比值

2.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研究小棒长度与影子长度的比值

……

我们将数学中的“比”与科学实验“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相结合,让学生探究影子长度与物体高度之间的比例关系,更深入地理解比的概念。在科学实验中,学生可以测量“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和“同一地点,不同時间”这两种情况下的小棒长度与影子长度,并结合数学中比的概念,探究出小棒长度与影子长度之间的比例关系。通过这个科学实验,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形成原理和影响因素,深入理解比的概念,还可以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应用能力。

项目任务(四):神奇的0.618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女生为什么喜欢穿高跟鞋吗?请你们查一查资料吧!(学生查阅资料)

师:同学们,你们还能在我们身上、艺术作品、建筑物中找到“黄金比”——0.618吗?请用文字或照片记录下来。

师:同学们,“黄金比”的作品带给我们美好的视觉享受。那你能为妈妈设计一双“黄金比”的高跟鞋吗?

……

教师在单元项目作业中将数学与艺术相结合,融入神奇的黄金分割比,从一开始“女生为什么喜欢穿高跟鞋”引出神奇的“黄金比”,到探寻我们身上、艺术作品和建筑物中的“黄金比”,最后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利用“黄金比”为妈妈设计一双高跟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验到数学的有趣,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美。

总之,数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份单元项目作业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不同学科整合的魅力,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在不同学科中的应用,进一步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为未来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沈乐,冀兵.指向思辨能力提升的单元整体教学分析:以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认识”为例[J].小学教学研究,2023(22):44-46.

[2] 杜紫红.基于学生认知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思考:以“比的认识”为例[J].福建教育,2021(31):47-49.

[3] 边靖.让作业穿越课堂边界促学生自主成长:《比的认识》单元个性化作业设计与实施[J].教育艺术,2023(6):65-66.

(责编 杜 华)

猜你喜欢
人教版教材核心素养
中美高中生物教材“叶绿素提取和分离”实验的比较研究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中美高中生物教材模型构建内容的比较与分析
人教版和沪科版物理教材“抛体运动”内容的比较
对不同教材中“位置和方向”内容的比较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