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时代危局中的清官样本(上)

2024-05-13 14:41曾勋
廉政瞭望·下半月 2024年4期
关键词:林则徐福州

曾勋

春日福州,处处都能看到作家冰心笔下的场景——高大翠绿的榕树诉说着生命与时间的故事,温暖的太阳照耀着浩浩荡荡的闽江,空地上斑驳的风筝徐徐升起,人们感受江河带来的闲适与富足,也面对大海,经营商旅之事务……福州的历史底蕴藏在街坊小巷,她不像一些大拆大建的城市硬造“仿古建筑”来装点文化,她在发展中难能可贵地保留了真实的历史痕迹。

冰心的故居坐落于福州鼓楼区的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在古代这是福州的市中心和政府驻地,不少文豪与达官贵人的宅第均在这个区域。西侧三个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东侧七条巷(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组成了这处“闽都名人聚居地”。

远在魏晋时期,三坊七巷已成雏形。福州城池在隋唐开始扩建,将乌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内,福州因此得名“三山”。北宋时,陵州(今四川仁寿县)人龙昌期曾在朝中担任秘书省校书郎,生性豁达不羁的他与欧阳修等朝中重臣不和,索性申请到南方讲学。来到福州,他见此地民丰物阜、商贾繁华,闽江直通东海,水路千帆竞发,有感而作《三山即事》:“苍烟巷陌青榕老,白露园林紫蔗甜。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

当时,福州太守张伯玉在福州遍植榕树,由于榕树挂着榕髯犹如老人的胡须,在龙昌期看来,那巷陌深处的老榕树让百姓灯火有了沧桑而厚重的况味;来自全世界的货物从入海口随着闽江运送至城里,进入市场,发送到全国。当元朝时期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福州时,如此描述福州的繁华:“这个城市的中央有一条河横贯而过,河面宽一英里,两岸都建有高大豪华的建筑物。”

清代自康熙皇帝、雍正皇帝开禁设关后,福州又趋繁荣。彼时,闽江畔的商帮文化与乌山脚下的士大夫文化润养着三坊七巷。到了近现代,这里走出了朝廷股肱沈葆桢、陈宝琛和启蒙思想家严复,如今,他们的故居仍被较为完整地保存。因此有人说,三坊七巷涵盖了“半部中国近代史”。

三坊七巷的名人故居和纪念馆不可谓不多,尤其以近代人物为盛,若要论人气,还当数林则徐纪念馆。在这里,游客可以领略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也可感受到他被贬谪于边塞时“纵许三年生马角,也须千卷束牛腰”的无奈。

身处晚清危局,林则徐在帝国余晖中承担了人臣无法承担之重。他是矛盾的,正如他所处时代的所有开眼看世界的士人——忠诚于一个腐朽的体制,意图通过“师夷长技以制夷”来振兴民族;但他又是清醒的,他深谙儒士道统语境下,何为可为、何为不可为,于是,他每到一处都整饬时弊、积极赈灾、兴修水利;他勤政爱民、两袖清风,展现出传统儒士高尚的精神气节。他无法挽救危局,却在危局之中践行了士大夫所追求的道德。

今天,回望虎门那伟岸的身影,除了“民族英雄”,还有更多释义,让后人铭记。

出身寒微,志存高远

福州市鼓楼区澳门路16号,矗立着一座红色古厝。在闽南方言中,“厝”是房子的意思,古厝则是福建的一种传统建筑,它既有宫殿式的威严,又有民居的布局。祠堂、宗庙等宗祠建筑使用红色,寓意尊贵,这类建筑往往为宗祠。这座古厝最先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林则徐的后裔兴建的“林文忠公祠”,之后经过多次修缮、扩建,最终成为今天的林则徐纪念馆。

步入正厅“树德堂”,林则徐的塑像赫然立于眼前,他眉头紧锁,表情沉重。在塑像的上方高悬“福寿”及“功资柱石”的牌匾,这两块牌匾是道光十九年(1839年)道光帝听闻时任湖广总督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销毁鸦片后,手书赠给林则徐的。林则徐以雷厉风行之势完成了朝廷交付的重任,配得上栋梁之功。

“功资柱石”四字让笔者联想到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诗《题小松》:“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柱石功。”意思是草木在一年有几次枯荣,小松长到百尺便有了栋梁之功。当时林则徐身为钦差大臣,自然是手握大权,而回望他的成长足迹,确实犹如一棵小松经历过风霜雨雪的磨砺,最终成长为栋梁之材。

离三坊七巷两三里地的鼓楼区中山路左营司巷9号(现为中山路9号),是林则徐的出生地。左营司明代时称“坐营司”,本来是贡院前街通往赛月亭巷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小弄。乾隆五十年農历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0日),在这条小弄一户低矮的民房里,林则徐诞生了。

林则徐的祖父林正澄是闽县廪生。所谓廪生,就是秀才中的成绩优秀者,政府每月发给廪食基本可以保证衣食无忧,并有资格被选为贡生,被送入京师国子监学习深造后派任知县等官职。但林正澄祖遗的田室并不优厚,加上生育5个男孩,家境拮据,教书所得的钱只能勉强度日,纵使四处活动,仕途也不见起色,倒是欠了一大笔外债,被迫卖掉房子来抵债。

林正澄之子,也就是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操起父亲的旧业,当起了私塾老师。经过长期艰苦奋斗,终于在左营司巷典来一座小屋。有了不动产后,他与当地宿儒陈时庵的女儿陈帙成婚,两人共育11个孩子,林则徐为第二子。出生在贫困的知识分子家庭,林则徐童年饱受饥寒之苦,走科举出仕之路几乎是实现阶层跨越的唯一途径,林宾日在给儿子起名的时候或许寄托了这种愿景。

清代研究福建人文地理的施鸿保著有《闽杂记》一书,其中记录了林则徐名字由来的一种可能。林则徐出生时,福建新任巡抚徐嗣曾刚好经过他家门口,林宾日心生敬慕之情,希望儿子能像徐嗣曾一样仕途顺遂,因此给他取名为“则徐”。

林则徐名字由来的另一种说法,出自清代学者程恩泽的《题林旸谷年丈饲鹤图遗照》。程恩泽的说法比较玄乎,说林则徐出生的当晚,父亲林宾日梦见一只凤凰从自己屋顶飞过,林宾日想到南朝时期被称为“天上石麒麟”的才子徐陵,出于对神兽崇拜,林宾日便给儿子取名为“则徐”,字为少穆、石麟。这种说法有些牵强附会,更多的是对林则徐出身的神化。

不管如何,左营司巷的男婴啼哭,给这户穷秀才烟熏火燎的小屋增添了无限的希冀。后来林则徐回忆起父亲的其人其事,写下了《先考行状》一文,记述了一件对年幼的林则徐影响颇深的事。

小时候由于兄弟姐妹多,生活清苦,林则徐亲眼看到父亲林宾日将自家仅剩下的米送到一贫如洗的三伯父林天策家里,让家人忍饥挨饿。林宾日还告诉林则徐,如果你三伯父来家里,不要提我们没生火做饭的事情。林宾日“视人之急犹己家”的善良与博爱,让年幼的林则徐心有所悟,他立志要做一名“担当保涓洁,弗逐流波奔”的清官。

林宾日还有一个爱好,喜欢在家中养鹤。鹤被寄予了廉洁高尚的象征,不少士人以养鹤明志。林则徐受到父亲的影响,后来他绘制了两幅饲鹤图,将画带在身边,遍求名人题咏。

林则徐4岁时,林宾日把他送到罗氏试馆。林宾日曾在罗氏试馆任私塾先生,其间他经常将林则徐抱在膝上,给他讲述《老子》《韩非子》《庄子》《史记》等儒家经典和史籍。林则徐还博览群书,研习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人的学说,从中汲取经世致用的思想。

岳飞、文天祥、于谦等著名将领的故事令少年肃然起敬,林则徐以他们的功业自勉。他对闽籍先贤、南宋抗金英雄李纲极为尊崇,青少年时代常与三五好友一起游历屏山,到李公祠凭吊。到后来,道光年间时林则徐已经是朝廷命官,他回到故里修浚福州城西的西湖,拟定《清厘福州小西湖界址告示》,躬身督役、精查物料,严禁胥吏居中克扣,保证民夫如实领取工资。竣工后,林则徐又组织种植梅树护堤,并将已近坍塌的李公祠移建于西湖荷亭西侧,取李纲晚年住所“桂斋”命名,并题联“进退一身关庙社,英灵千古镇湖山”,以示对李纲的景仰。

杭州西湖三台山麓的于谦祠墓,如今清幽庄重。于谦是明代抵御游牧民族瓦剌大军的急先锋,在清朝不受待见,他的祠墓当时无人看管,荒废破落。林则徐拜谒于谦祠墓时,见此情景,痛心疾首。在此之前,道光元年(1821年)七月,已出任江南道监察御史转浙江杭嘉湖道的林则徐得知父亲林宾日在福州患病的消息,便辞官赶回老家看望父亲。八月回到福州时,林宾日已病愈。于是第二年林则徐又赴京补官,后任浙江盐运使,协助浙江巡抚帅承瀛整顿盐政。正是在这时,他离京南下,抵达浙江杭州。

林则徐出资重修了于谦祠,并撰写了《重修于忠肃公祠墓记》说:“维公纯忠伟伐,与岳忠武同昭天壤。”林则徐认为,于谦、岳飞与文天祥是“忠义相承”,修祠墓有利于“扶树纲常”,匡正社会风气。修葺完于谦祠后,林则徐又到岳庙拜谒,他感叹,自己的政治理想就是继承岳飞、文天祥、于谦等人的爱国思想,“余我志,抚膺含怀,亦庶乎其不孤已!”

父亲对林则徐的谆谆教诲犹如山般巍峨,母亲的勤劳与仁慈则如水般温润。林则徐后来曾写过《先妣事略》一文怀念母亲。他看到母亲为养家糊口通宵达旦工作,忍不住要帮助母亲,母亲却严肃地教导他说:“男儿务以为大者远者,岂以琐琐为孝焉?读书显扬,始不负吾苦心。”父母教育林则徐“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钱”,要坚守气节,父亲博学多才与母亲的仁慈克己,潜移默化影响着林则徐。

从小聪慧敏锐的林则徐出身贫寒,但他的精神生活十分富足。十来岁时,林则徐便不再死记硬背典籍,而是萌发了独立思想。他思考着自己的未来,写下对聯“家小楼台无地起,案余灯火有天知”,虽家贫无立锥之地,但自幼刻苦攻读,抱负远大,他坚信付出会换来回报。14岁时,他以一篇《仁亲以为宝》的文章考中秀才。他在文章中提出“君臣之合本人为,自古原无独私之国”,突破了“君权神授”“家天下”的传统观念。

当时,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初期的第一波西学东渐,已经在士人群体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以书籍、新式教育等为媒介,在香港、通商口岸开始传播西方的数学、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法学等。福州地处东部沿海,自古为繁华的通商港口,得风气之先,林则徐身处知识分子群体,自然耳濡目染,因而,他的思想结构有着忠君爱国、注重民本、事亲至孝的传统,亦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今天的福州市鼓楼区鳌峰坊附近,坐落着不少学校,这一地区为福州传统的教育重地。几百年前,林则徐考中秀才后,就在附近的福建最高学府鳌峰书院求学。林则徐在书院的七年时间里,深受讲席郑光策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郑光策为进士出身,他主张改变“所用者非所习,所习者非所用”的积习,将“经邦济世”之学视为教育的根本宗旨与治学方向。林则徐还广泛涉猎儒、道、佛、法和医学等方面的著作。同时,广交志同道合之士,结识了梁章钜。后来,梁章钜以广西巡抚的身份协同林则徐一同禁烟。这一时期,20岁的林则徐中举人,并与河南永城知县郑大谟的女儿郑淑卿完婚。

林则徐青少年时期的师友中,不得不提到福建名士林雨化。福州南台岛东南端的螺洲古镇矗立着一座林雨化的塑像,他昂首挺胸,显露出超然的气节。林雨化与林宾日交好,他们结社议政,思想上提倡开明、革新。当时林则徐第一次赴京会试未果,返乡当起了私塾先生,林宾日带着林则徐与林雨化等进步士人相识。

林雨化性情耿介直率、刚正不阿、不畏权贵,乾隆年间他曾在宁德任教谕,因反对福建按察使钱受椿等省级要员勾结地方劣绅鱼肉百姓而遭报复,被贪官构陷,蒙冤流放新疆。后来漳州、泉州大旱,导致粮荒,这时乾隆皇帝发现福建国库亏空,才开始整顿吏治,林雨化方才昭雪回到福州。

林则徐22岁时,林雨化编成《古文初集》后,让林则徐作序。林则徐在序言中不吝表达对林雨化先生的仰慕与敬佩,说:“先生梗直独操,出于天性……徐(即林则徐)年方冠,心敬慕之。及以父执礼进谒,乃知先生处己若虚、诲人不倦如是也……”多年之后,林则徐被妥协派官僚诬陷,他们以英国要求法办林则徐即停战为由,要求朝廷处理林则徐,林则徐因功获罪,成为外交政治的“替罪羊”,以“误国病民,办理不善”的罪名被发配新疆伊犁,他与林雨化先生的命运发生了重合,这似乎是偶然中的必然。

猜你喜欢
林则徐福州
《林则徐》
我认识的几位福州女
以人为本 追求卓越——福州十中简介之一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
逐梦福州 只为“她”
林则徐禁烟
“畅”响福州
寻味福州
简论林则徐的以夷制夷思想
联墨双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