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情境、思维三维融合的初中英语听说拓展教学初探

2024-05-13 13:09黄奎肖群英
关键词:主题初中英语情境

黄奎 肖群英

摘    要:听和说作为重要的理解性技能和表达性技能,理应在教学中受到足够重视。但当前的初中英语听说教学存在侧重“听”的教学,对“说”的关注不够,以及教材提供的听说材料不足以支撑培养学生“说”的能力的问题。要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教师有必要开展初中英语听说拓展教学。主题、情境、思维三维融合的初中英语听说拓展教学根据主题意义探究需要,创设情境并在情境中引导学生完成真实任务、提升思维品质,有助于改进初中英语听说教学,提升学生的听说技能。

关键词:初中英语听说拓展教学;主题;情境;思维;初中英语

一、引言

语言技能是英语课程内容六要素之一。听和说作为重要的理解性技能和表达性技能,理应在教学中受到足够重视。一方面,在当前的初中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侧重“听”的教学,对“说”的关注不够。学生“说”的能力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继续英语学习,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另一方面,由于教材提供的听说材料偏少,不足以支撑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导致初中听说教学普遍存在说得不透的现象。有研究显示,在一般的语言交流活动中,“听、说、读、写在言语交际活动量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5%、30%、16%、9%”[1],所以,要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教师须在听说教学中加强“说”的训练。基于目前的现状,笔者以为,开展初中英语听说拓展教学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二、主题、情境、思维:初中英语听说拓展教学的着力点

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课标》”)中,“主题”“情境”是反复出现的重要概念。《义教课标》倡导“以主题为引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2],倡导“学生围绕真实情境和真实问题,激活已知,参与到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一系列相互关联、循环递进的语言学习和运用活动中”[3]。而思维品质作为英语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之一,也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笔者以为,初中英语听说拓展教学应抓住主题、情境、思维这三个着力点。

(一)主题

主题是语篇或单元具体内容的抽象化凝练,可用以指导学生不断审视并调整与自我、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指路牌。开展初中英语听说拓展教学,应基于单元主题,有效拓展并深化主题意义探究活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强化单元主题的育人价值。

(二)情境

情境教学可引导学生在模拟真实生活中学会新知新技,升华情感,明晓事理。教师应在教学中创设贴近生活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完成真实任务,解决真实问题。在初中英语听说拓展教学中创设这样的情境,可促使学生深入探究主题,进行反思、评价、创新等思维活动,而不是简单记忆语言知识、机械操练语言技能。

(三)思维

思维在不同个体之间表现出巨大的差异,任何课堂都应关注思维品质的培养。初中英语听说拓展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批判、评价、创造等思维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思维品质,并以此反过来提升学生的听说技能。思维品质与听说技能互为因果、互为动力。

综上所述,初中英语听说拓展教学可根据主题意义探究需要,创设情境并在情境中引导学生完成真实任务、提升思维品质,进而提高听说技能,笔者将其称为“主题、情境、思维三维融合的初中英语听说拓展教学”。

三、主题、情境、思维三维融合的初中英语听说拓展教学实例

以下以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6 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的相关教学为例进行阐述。该单元的主题范畴为“人与社会”,单元主题为“legends and stories”,Section A的听力语篇对《愚公移山》的讨论停留在浅层,能够满足学生完成“听”的任務,但无法满足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对此,教师可依据“讲述中国故事,体验中国文化”这一主题,创设真实情境开展听说拓展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思维策略强化语言技能、进一步体悟听力语篇所承载的深层文化内涵,从而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做中华文化的传播者。

具体实施时,教师以“为参加中央电视台主办的‘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比赛作准备”作为贯穿整堂课的教学情境,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参与。这一模拟参赛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平台,促使他们在完成具体任务、解决实际问题中实现语言的创新运用,深化对文化的理解。

“在英语课堂活动中,教师创设的若干语境活动应尽量相互关联、层层递进”[4],基于为参加“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比赛作准备这一总的情境设置,学生需要完成一系列的情境任务。

情境任务一:分析中国故事,体验中国文化

围绕“分析中国故事,体验中国文化”,教师设计如下活动:

【Activity 1: investigation】What forms of literature do you know? What works of literature do you remember? Have you read any of them yet?

【Activity 2: brainstorming】If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the book that youve read, what  questions may you ask?(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借此鼓励学生思考可从哪些方面去了解一部作品,思考的角度包括作者姓名,作品的大意、结构,作品中的角色,有关作品的评论、背景信息等)

【Activity 3: pair work】If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the story, what kind of questions can you ask? What is the storys structure?(以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对话,回顾关于故事文本的What、Why、How、Who,并重点讨论structure,在此基础上形成故事情节结构图,如《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   《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结构图

以上三个活动引导学生对故事的重要元素进行梳理、归类,以真实问题再现教材最核心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形成“讲中国故事”的结构化知识网络,并在这一过程中发散思维。同时,学生紧扣主题,在分析中国故事中体验中国文化。

情境任务二:选择中国故事,感知中国文化

首先,师生共同讨论,确立故事选材范围如下:贴近时代脉搏的national heroes,如南仁东、袁隆平等;耳熟能详的红色文化,如飞夺泸定桥等;中国神话故事,如《西游记》《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故事,根据如“情境任务一”中所示的故事情节结构图,一人讲解一部分,然后由小组确定的参赛选手整合、完善,讲述整个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相互倾听、积极表达、认真记录,拓展了听说内容,巩固并强化了听说技能(如听关键词、记录要点等),同时学会调整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体会并实践交际策略和情感管理策略。

接着,教师通过“Why do you choose to tell these stories? Why do we tell these stories in another language?”进行追问,引导学生体会语意和探究语篇主题意义,进一步感知故事中的中国文化魅力,提升文化自信。

在各小组分享后,学生通过完成The fact sheet(内容包括“Who gave the speech?”“What is the speech about?”“What is the purpose of the speech?”“ What is the structure of the speech?”“Why does the speaker ...? ”),进一步以听说形式巩固与相关中国故事紧密联系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教师以问题“Do you like the speech? Why or why not?”进行追问,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逻辑性和批判性思维。

情境任务三:打磨中国故事,内化中国文化

初讲故事后,教师以“How to make the speech more attractive?”引导学生从形式、内容、结构、呈現技巧、感受、背景音乐等方面去打磨中国故事。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比如当学生提及背景音乐使故事更具吸引力时,教师以“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know?”“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 Why?”“How does it make you feel?”“How do you match background music?”继续追问,并让学生“Matching the music makes the speech more attractive.”,学生最终确定“讲中国故事”应配上适切的中国音乐,实现了对所选中国故事文化精神的内化。如此,学生就能够“在语言学习中发展思维,在思维发展中推进语言学习;初步从多角度观察和认识世界、看待事物,有理有据、有条理地表达观点;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5]。这一环节强调依托主题,聚焦语篇内涵,深化思维,强化学习策略的应用。

情境任务四:讲述中国故事,彰显文化自信

教师引导学生讲述中国故事,并拍成视频。这一任务注重让学生在语境中赏析语篇、探究主题意义,坚持学中有思考、学中有应用、学中有创新,并实现对主题的升华,树立文化自信。“在课堂教学中,升华主题的学习活动聚焦的是语篇所承载的深层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性表达个人观点,实现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课堂教学的育人价值”[6]。具体活动如下:

【Activity 1:学思结合】参赛选手讲故事,其他学生仔细倾听,并反思、评价、鉴赏故事。

【Activity 2:学创结合】参赛选手根据同学的评价、建议在课后修改故事,并拍摄讲故事视频,再上传视频参加比赛(实际上是在班级群里分享)。

至此,教学活动实现了闭环。这些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教学活动不仅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恰当运用,而且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

四、结语

主题、情境、思维三维融合初中英语听说拓展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内化语言知识、促进思维发展、强化听说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做到关注主题意义探究的过程性,情境的适宜性和整体性,以及思维品质培养的渐进性,使其真正成为改进初中英语听说教学、提升学生听说技能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滕家庆,常万里,李福庆,等.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20个细节[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45.

[2][3][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3,5.

[4]黄奎.英语课堂活动的语境创设应遵循的原则探究[J].教学月刊·中学版(外语教学),2021(1/2):74-77.

[6]万顷.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8(10):45-48.

猜你喜欢
主题初中英语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如何让初中英语教学更有效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岩井俊二的青春片摭谈
近十年武侠电影主题的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