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沙县肩膀戏及其保护传承研究

2024-05-13 07:09吕梦婕
艺术科技 2024年8期
关键词:沙县保护传承

摘要:目的:沙县肩膀戏源自福建省中部的沙县,创始于清代,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其以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表演形式闻名,是中国艺术文化的瑰宝,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受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沙县肩膀戏这一传统民间艺术濒临消失。基于此,文章积极探索保护和传承福建沙县肩膀戏的措施,希望在提升沙县肩膀戏知名度与影响力的同时,使其在新时期重焕生机与活力。方法:文章通过对肩膀戏发展历程、表演形式的基本论述,阐释保护传承肩膀戏的意义,并提出保护传承肩膀戏的策略。结果:研究得出,保护和传承肩膀戏既是保护文化多样性、传承历史传统的内在需求,也是增强国民自信、创造社会价值的有效举措。因此,在当今时代,有必要加强对沙县肩膀戏的保护与传承。结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可以通过以下路径保护和传承沙县肩膀戏:一是创建民间沙县肩膀戏资料库,借助新旧媒体全面宣传;二是加强肩膀戏培训与教育,实现传统文化薪火相传;三是拓展社会活动形式,提高肩膀戏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四是将肩膀戏融入旅游产业,打造沙县区域发展金名片。

关键词:沙县;肩膀戏;保护;传承;策略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8-000-03

作为一种地方性的戏曲表演形式,沙县肩膀戏的表演方式独特、文化内涵深刻,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也展示了中国戏曲艺术的多样性。面对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同质化,保护和传承肩膀戏不仅是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尊重,更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坚守。重视并强化对沙县肩膀戏的保护与传承,有利于为更多民间戏曲文化的永续发展带来新的希望,让更多民族文化在新时期熠熠生辉。

1 福建沙县肩膀戏概述

福建沙县肩膀戏,亦称沙县肩头棚,是一种独特且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戏剧表演形式。这种表演形式起源于清朝末年,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是沙县乃至福建省的文化瑰宝。2005年,沙县肩头棚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沙县肩膀戏的表演形式独具特色:由3~6岁的小孩站在大人的肩膀上表演。小孩负责唱腔、头部表情和双手动作,而大人则负责台位变换和腿部动作。这种上下一体的表演形式需要大人和小孩之间默契配合,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在唱腔方面,沙县肩膀戏融合了多种音乐元素,包括民间小调、打花鼓各调、南词曲调、京剧皮黄曲调等,因此其唱腔既具有地方特色,又富有变化。传统的剧目包括花鼓调《小放牛》《花子过关》、南词《赶船》,以及京剧折子戏《黄鹤楼》《四郎探母》等[2],近年来也有不少新编剧目,如《八仙聚会小吃城》、戏曲联唱《梨园百花》、越剧《化蝶》等。

沙县肩膀戏的传承体系以民间戏班为主。自晚清民间戏班“玉枕轩”领班连细狗首创了肩头棚后,这一表演形式逐渐在沙县流传开来。后来,又有“赛风韶”“双凤韶”“永赛乐”等戏班加入了传承肩头棚的行列。

2014年,沙县人民政府对沙县越剧团进行改制,成立沙县肩膀戏传承和保护中心(隶属沙县文体广电出版局),全面负责沙县肩膀戏的传承和发展工作,为沙县肩膀戏的保护与传承、发展与创新注入强劲力量。

2 肩膀戏的保护传承意义

沙县肩膀戏既是福建省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的重要瑰宝,保护和传承肩膀戏至关重要,主要有以下意义。

第一,有利于保护文化多样性。沙县肩膀戏作为福建省特有的小孩站在大人肩膀上表演的戏种,地方特色和表演形式鲜明独特,体现了地方文化的多样性。保护和传承沙县肩膀戏,能让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得到延续和传承,有利于维护和丰富地方文化的多样性,也能够推动地方文化发展。

第二,有利于传承历史传统。沙县肩膀戏源于古代民间迎神赛会时的妆台阁,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不仅是一种表演形式,更是一种对历史记忆和文化积淀的传承。在肩膀戏表演中,演员们通过动作、神态、配乐等,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引人入胜。因此,保护肩膀戏,从本质上来讲是在保护相应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

第三,有利于增强国民自信。沙县肩膀戏以精湛的表演技巧和独特的舞台形式,展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和活力。保护和传承沙县肩膀戏,一方面有助于推动民间艺术发展和创新,激发艺术家的创造力和灵感,为民间艺术注入新的活力和生命力;另一方面能够让更多年轻人通过观赏和学习沙县肩膀戏,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国民文化自信。

第四,有利于创造社会价值。肩膀戏作为一种典型的地方特色文化,与沙县的经济、社会、民俗等紧密相连。保护和传承肩膀戏,不仅可以吸引游客,推动旅游业发展,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链条的完善,如演出服装、道具制作等。这将有力促进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旅游业的繁荣,也能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进而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3]。

3 肩膀戏的保护传承策略

3.1 创建沙县肩膀戏资料库,借助新旧媒体全面宣传

创建专门的沙县肩膀戏资料库是记录、保管及保护肩膀戏的基本方法,利用各种新旧媒体平台展示、宣传肩膀戏是提升肩膀戏知名度、扩大肩膀戏影响力以及弘扬和传承肩膀戏的重要手段。

第一,收集并处理各类资料,创建沙县肩膀戏资料库。首先,深入实地调研,搜集更多肩膀戏资料。通过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机构以及互联网搜集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肩膀戏的起源、发展过程等,以便更好地把握肩膀戏的特点和价值;同时实地走访肩膀戏传承者、表演者和相关专家,深入了解肩膀戏的表演形式、技巧与方法等。其次,规整和处理资料,创建专门的沙县肩膀戏资料库。一方面,分类整理获取的肩膀戏资料,如按照年代、地区、表演形式等进行分类,并标注资料的作者、来源、摘要等基本信息,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通過影像技术将图片和手稿转换为电子文件或视频文件,并利用MySQL、SQL Server等数据库软件创建专门的沙县肩膀戏资料库,便于后期检索、浏览和观赏等[4]。

第二,借助新旧媒体展示和推广沙县肩膀戏。首先,发挥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优势,展示和推广沙县肩膀戏。制作沙县肩膀戏专题节目,并在电视台播放,让更多人了解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在广播节目中介绍与讨论沙县肩膀戏,提高其曝光度。同时,在文化专栏中刊登沙县肩膀戏的相关文章和图片,扩大其影响力。其次,利用新媒体平台全方位展示沙县肩膀戏。建立沙县肩膀戏官方网站,开通社交媒体账号,定期发布肩膀戏表演的最新动态、演出信息以及教学视频等,吸引更多网友关注。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发布沙县肩膀戏的精彩片段与教学视频等,利用短视频短平快的传播特性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增进年轻人对肩膀戏的理解与认同。最后,组织线上直播活动,邀请艺术家进行在线表演和教学,通过互动增强受众的参与感与沉浸感,使其进一步感受到肩膀戏的内涵与魅力。

3.2 加强肩膀戏培训与教育,实现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肩膀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朵奇葩,凭借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深受大众喜爱。只有不断培养新的传承人,才能实现对肩膀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传承。因此,應丰富培训教育形式,培养更多专业优秀的肩膀戏传承人。

第一,创办肩膀戏培训班,系统培养肩膀戏传承人。首先,在当地政府或者文化部门的支持下,由专业肩膀戏传承人创建肩膀戏培训机构,面向全社会吸收对肩膀戏感兴趣或有肩膀戏表演天赋的学员。其次,培训机构邀请肩膀戏领域的资深艺术家和专家担任导师,引导他们结合肩膀戏的表演形式、表演内容等编订肩膀戏教材,合理设定课程教学活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员高效学习肩膀戏的基本技巧、表演方法、角色塑造等方面的知识,深入体验肩膀戏的独特魅力。另外,为保证培训效果,老师在对学员授课时,要综合运用现场教学、视频教学、互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肩膀戏的表演方法与技巧,通过系统专业的培训与教育,培养大批优秀的肩膀戏传承人。

第二,坚持推进肩膀戏进校园活动,系统培养肩膀戏传承人。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核心基地,也是培育肩膀戏传承人的理想场所。可以充分发挥学校的力量,推进肩膀戏表演人才系统化、持续化培养。在此方面,肩膀戏省级“非遗”传承人陈丽凤树立了一个榜样,她在沙县城西幼儿园挂牌“肩膀戏艺术分团”,一方面注重对肩膀戏的编排与表演,另一方面高度重视对小演员基本功的培训。她每天都会亲自指导年幼的孩子们,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陈丽凤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小演员,为肩膀戏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推动肩膀戏入幼儿园、入小学,孩子们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掌握肩膀戏的基本技巧和表演方法是促进肩膀戏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与此同时,学校可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文化交流活动,激发学生表演肩膀戏的积极性,增进对肩膀戏及传统戏曲文化的理解与领悟,以逐步培养出更多文化素养高、表演水平高的肩膀戏传承人。

3.3 拓展社会活动形式,提高肩膀戏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在保护和传承肩膀戏的过程中,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是丰富民众精神文娱需求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肩膀戏知名度与影响力的重要举措。2001年除夕,沙县肩膀戏参加在澳门议事亭前地广场举行的“万家喜庆贺蛇年”的开幕式表演,2012年11月20日,沙县肩膀戏参加世界客属第25届恳亲大会开幕式演出,2023年10月14日,沙县肩膀戏参加贵州榕江全国美食足球友谊赛“非遗”文化展演环节,在活跃气氛、宣传肩膀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也为后来人组织更多融入肩膀戏的社会活动提供了重要启示。

第一,举办专题演出活动。首先,在传统节日、文化庆典等场合举办肩膀戏专场演出,吸引更多人观看。在演出过程中,可将肩膀戏与杂技、舞蹈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多元化的艺术展示模式,吸引更多观众关注。其次,针对不同年龄、职业、文化背景的观众,开展针对性的推广活动。例如,在学校等场所开展肩膀戏的普及教育活动,向青少年介绍肩膀戏的历史渊源、表演技巧等,培养更多的肩膀戏爱好者,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基础。在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场所举办肩膀戏讲座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体验并喜爱肩膀戏。

第二,参加文化交流活动。肩膀戏艺术团与国内外其他艺术团加强沟通交流,在互相学习、借鉴中共同提高。在国内,与京剧、昆曲、豫剧等传统戏曲形式展开深度合作,共同探索艺术表现的新形式、新手法。同时,邀请杂技、现代舞、音乐剧等国外艺术团体来沙县交流,在对比和碰撞中激发创新灵感,推动肩膀戏在表现形式、技巧手法等方面不断突破。在国外,组织肩膀戏代表团演出,向世界各地的观众展示肩膀戏的独特韵味和艺术魅力,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以肩膀戏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同时,与国际艺术家深入交流,充分汲取他们的艺术精髓,为肩膀戏的创新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4 将肩膀戏融入旅游产业,打造沙县区域发展金名片

肩膀戏的表演形式、表演风格以及服饰特点均呈现出鲜明的地域色彩,沙县人民政府应加强对当地肩膀戏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将其与现代旅游、景点观赏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提升沙县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同时,有效保护和传承肩膀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一,开发肩膀戏表演项目。在沙县的旅游景点和文化街区设置专门的肩膀戏表演场地,邀请专业的肩膀戏团队表演,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能领略到肩膀戏的艺术魅力。与此同时,开设面向游客的肩膀戏体验课程,让他们在专业师傅的指导下,亲身尝试表演肩膀戏,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第二,打造肩膀戏主题文化街区。在沙县文化街区,以肩膀戏为主题,打造一系列与肩膀戏相关的文化体验项目,如肩膀戏博物馆、肩膀戏沉浸式体验馆等,让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深入了解肩膀戏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另外,在打造沙县地域名片的过程中,要重视开发特色产品和服务,如可以推出以肩膀戏为主题的纪念品、美食、手工艺品等,让游客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能带走独特的沙县记忆[5]。

4 结语

沙县肩膀戏作为地方文化的瑰宝,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更是一种承载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的文化符号,传承与保护沙县肩膀戏意义重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各方要共同努力,让沙县肩膀戏这一“非遗”项目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并且积极为地方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林秀玲.福建沙县“肩膀戏”舞蹈形态特点浅析[J].名家名作,2020(9):108-109.

[2] 林柳萍.沙县肩膀戏社会变迁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8.

[3] 郭煊强.闽中奇葩 在传承中探索的沙县肩膀戏[J].戏剧之家,2015(22):36.

[4] 吴碧玲.沙县肩膀戏《打花鼓过关》音乐形态变异性研究[J].三明学院学报,2023,40(2):100-106.

[5] 郭超.非遗视角下肩膀戏的困境与出路[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143-147.

作者简介:吕梦婕(1993—),女,福建三明人,本科,馆员,研究方向:“非遗”保护传承、群众文化。

猜你喜欢
沙县保护传承
沙县人民笑开颜
沙县小吃 深耕本土
沙县小吃亮相韩国冬奥会美食展
沙县:五项举措推动精准扶贫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