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宁县自然保护地生态现状与保护修复对策

2024-05-13 12:01熊友明
南方农业·下旬 2024年2期

摘 要 自然保护地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近些年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对自然保护地产生较大破坏。因此,加强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与修复、提高生态系统承载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要求。为促进生态保护修复,概述了湖南省新宁县崀山风景名胜区、湖南崀山国家地质公园、湖南舜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南新宁舜皇山省级森林公园、湖南新宁夫夷江国家湿地公园及湖南新宁国家石漠公园6个自然保护地的生态现状,同时分析了生态修复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保护修复对策。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生态现状;保护修复对策;湖南省新宁县

中图分类号:X36;X171.4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04.030

自然保护地生态对于建设环保型社会具有重要价值,但是近些年工业的快速发展对自然保护地生态造成了极大破坏,急需对其进行保护修复,进一步增强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基于此,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自然保护地生态的具体现状,明确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保护修复对策,对于推动自然保护地生态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 新宁县自然保护地概述

湖南省新宁县共有6处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约

34 561 hm2,为新宁县陆地生态系统核心部分。崀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新宁县境内湘桂边境,越城岭山脉西北麓,成土母质良好,天然植被丰富完整。崀山风景名胜区和湖南崀山国家地质公园土地面积基本重叠,土地总面积约10 200 hm2,其中风景名胜区一级保护区面积973 hm2,二级保护区面积4 809 hm2,三级保护区及旅游城镇风貌保护区面积4 418 hm2,两个保护地管理机构为两个牌子一套人马,分别为崀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和湖南崀山国家地质公园。湖南舜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新宁县境内,地处南岭山系越城岭中段和雪峰山系余脉之间,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境内有我国南岭山地区典型的原生性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区域特征典型;植被类型复杂多样;属华中至华南过渡植物区系,过渡类型明显;生物多样性丰富。土地总面积为21 720 hm2,其中核心区面积8 040 hm2,缓冲区面积8 141 hm2,试验区面积5 539 hm2,湖南舜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范围包含湖南新宁舜皇山省级森林公园全部面积范围,二者统归湖南舜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管理。湖南新宁夫夷江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新宁县境内,以夫夷江干流、夫夷江支流关桥水和井坪江为主体,公园内石灰岩生境较多,覆盖大量石灰岩生境特有的植被。规划总面积1 730 hm2,其中湿地面积1 223 hm2,湿地率70.70%。保育区1 526 hm2,恢复重建区163 hm2,合理利用区41 hm2,由湖南新宁夫夷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管理。湖南新宁国家石漠公园位于新宁县城北部,共3个独立片区分布在新宁县万塘乡、水庙镇和回龙寺镇,具有独特的石灰岩生态系统,园内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具有丰富的地文景观、水文景观和生物景观。规划总面积911 hm2,其中生态保育区549 hm2,宣教展示区164 hm2,体验区和管理服务区198 hm2,公园目前还没有成立管理機构,暂由新宁县林业局负责管理。

2 实施生态修复的具体价值

2.1 落实生态文明国家战略,实现新宁县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我国新形势下重要的国家战略。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让自然财富、生态财富源源不断带来经济财富、社会财富,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社会。新宁县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了全县生态保护的主要屏障,既是县域重要水源地,又是南岭山地原生性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区,是各类保护生物物种集中分布区。开展自然保护地保护修复能有效构建更加稳固完备的生态体系,最大限度维护县域生态平衡,实现新宁县可持续绿色发展目标[1]。

2.2 落实国家“双重”规划,着力改善生态脆弱面貌

受国土开发建设、矿产资源开采及森林过度采伐等因素影响,新宁县一些地区生态系统破坏严重,森林保水蓄水能力显著下降,造成很多溪水断流、大量山塘水井干涸,特别是岩地裸露地区生态越发脆弱,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涵水功能不断弱化,遇水就涝、逢旱便干的现象频繁发生。新宁县必须花大力气通过国家“双重”规划、湘西南水土流失及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来实施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矿山林地治理等生态修复措施以扭转这一状况,重建和恢复良好的生态原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标,切实改善新宁县生态脆弱面貌[2]。

3 新宁县自然保护地生态现状与保护修复对策

3.1 崀山风景名胜区

崀山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主要范围在山林生态复育区。包括位于紫霞峒景区以西,崀溪河以北的区域;天一巷景区、辣椒峰景区以南,天生桥景区以北区域;八角寨以东、夫夷江景区以西沿S218线区域,面积约42.32 km2,该范围动植物资源丰富。崀山风景名胜区生态脆弱及需要进行生态修复的总面积约6 600 hm2,主要集中在崀山村、崀笏村、黄背村、茶亭村、石田村、联合村及水西村等核心景区范围内丹霞地貌区域,该区域岩石裸露,土层瘠薄面积占比较大,乔木层单一,主要乔木树种为马尾松、杉木和毛竹等,灌木主要为柃木、杜鹃等,植被盖度相对较低,2022年由于特大干旱该地受灾相当严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都有一定数量的死亡,生态修复任务艰巨。

1)全面清理枯死木,防止其造成病虫灾害蔓延和引发山林火灾,清理后及时更新造林。2)依据该保护地立地条件及原有植被特点,结合打造风景名胜区旅游特色景观的需要,对于如骆驼峰、辣椒峰、八角寨、天一巷等重要景区及其周边地段,结合现有植被营造季节性变化。可使用观叶植物如银杏、枫香等,观形植物如楠木、雪松等,观花植物如玉兰、紫薇等,打造林分层次丰富、景观优美、颜色多样、四季变化的景区特色林。3)通过补植补造、疏伐等技术手段,调整林分结构,提高林分质量,解决林分过密、过稀、过纯问题,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层瘠薄、土壤肥力差的地块种植草本、灌木等,土层深厚、土壤肥力好的地块以种植阔阔乔木混交林为主。4)对于因开采、工程建设等造成土壤受到破坏的地块,按照恢复林业生产条件要求及土壤修复标准,实施土壤回填,通过人工造林种草、施肥、抚育等措施恢复生态。所有新造林分,根据不同培育目标采取抚育、采伐、补植、修枝、浇水、施肥及除草等措施,实现修复目标[3]。

3.2 湖南舜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湖南舜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有我国南岭山地区典型的原生性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类型复杂多样。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以原始次生林为主,生态系统稳定,基本不需要修复。需要生态修复的面积主要分布在缓冲区和试验区,总面积约9 200 hm2。该范围内有较大面积人工杉木成过熟林和部分马尾松成过熟林,生态功能显著退化,需要进行逐步改造,还有一些地区植被单一且乔木或灌木占比过小,需要进行补植以提高森林覆盖度和植被盖度。

1)通过利用“双重规划”等国家投资项目,对已经退化或丧失生态功能的生境进行人工辅助恢复,通过人工营造阔阔混交、针阔混交林来恢复生态功能和自然生境条件;2)通过野生动植物的人工繁育等加快珍稀物种的恢复进程,从而促进保护区自然生态平衡;3)以用促保,合理利用保护区内试验区的土地资源和景观资源,在试验区适度开展多种经营和生态旅游活动创造收入,再将部分经营收入投到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中去;4)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探索一套符合自然保护区特点的“生态优先、严格管理、合理利用”长效综合管理机制,通过科学管理逐步建设成为生态系统完整、保护设施完善、管理制度健全、技术手段先进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

3.3 湖南新宁夫夷江国家湿地公园

湖南新宁夫夷江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新宁县城区东部,金子岭山系西侧山脚,区内蜿蜒曲折,自然环境优越,水系资源丰富,是重要的水源地。湿地公园现状用地多为乔、灌木林地,部分为浅滩、菜地。生态修复主要范围在清江桥乡桃花坝至金石镇连村夫夷江。

1)利用湿地公园内防洪工程进行生态修复。工程设计充分考虑湿地公园保护管理要求,做到防洪与生态保护、景观、文化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自然景观资源,在不破坏原有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修砌亭、廊道等,打造集防洪、生态游憩于一体的特色滨水景观。通过永安河段治理工程、黄龙镇老镇保护圈防洪治理工程、白沙镇石鹅保护圈工程和观瀑河段治理工程等河道治理项目在提高防洪能力的同时实现湿地公园的生态修复与保护目标。2)加大对夫夷江及其两岸河道保护力度。对夫夷江水体进行清理保护,清除水葫芦及其河面漂浮物等,保持河面干净和水体清洁;加强对夫夷江两岸的巡护,防止非法侵占湿地公园土地和毁坏植被,保护湿地公园动植物。3)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改变湿地公园陆地范围整体植被单一、森林覆盖度偏低等生态脆弱状况。采用针阔叶混交、阔阔混交补种的方式,形成景色相宜的复层林,构建生物丰富的多样性体系环境。

3.4 湖南新宁国家石漠公园

石漠公园位于南岭之一的越城岭北麓,雪峰山山脉东南部,是越城岭山系与雪峰山山系交接过渡地带,为低山丘陵地貌。石漠公园拥有独一无二的生态旅游氛围、旅游市场品牌号召力和拓展全域旅游的優质资源条件。但因石灰岩生境,生态系统极其脆弱,一旦遭到破坏便难以恢复,保护该生境的植被资源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5]。

该区以潜在石漠化土地和重度、极重度石漠化土地为主,潜在石漠化土地上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植被明显,要有效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加强潜在石漠化土地及石漠化土地植被、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生态保护保育,建立必要的保护设施,提高管理水平;同时对具有植被恢复条件的重度、极重度石漠化土地和可能退化并对生态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的潜在石漠化土地区域,应采取以生物措施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增强其生态功能。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古树、稀有物种及典型石灰岩阔叶林群落等设置保护标示牌,提示人们注意保护重要植物资源及动物栖息地等事项,对古树周边要合理设置防护围栏,以减少人为活动造成的影响。将公园石灰岩生境上分布的超300 hm2天然针叶林及阔叶林作为植被景观资源进行重点保护,安排专项经费,实行专人负责,定期巡护,采取封禁为主的保护措施逐渐恢复生态保育区的石灰岩地带性植被。对植被较差、岩石裸露度大、自然恢复极慢的区域,则釆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措施,补植补造青冈、红叶石楠、黄连木、马尾松、枫香、柏木及朴树等对石灰岩生境适应性强的树种。通过造、封并举重建与恢复森林植被,提高植被覆盖度,为新宁县“立足当前、放眼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良生态基质与储备丰富的生物景观资源。

4 结语

简要概述了新宁县6处重要自然保护地的生态现状,针对县内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及石漠公园等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存在的生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保护修复对策,对于进一步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高吉喜,翟俊,高海峰,等.生态保护修复监管现状与强化对策建议[J].环境保护,2023,51(18):26-30.

[2] 林余乐.我国滨海湿地保护现状及生态修复能力提升对策[J].福建轻纺,2023(9):54-57.

[3] 高天宏.抚远市湿地现状及湿地管理对策措施研究[J].林业勘查设计,2022,51(6):53-55.

[4] 马明.山西省草原生态现状及保护修复对策[J].山西林业,2022(S2):6-7.

[5] 李纪友,徐期瑚,朱宏伟.广东省自然保护地破损山地现状及生态修复对策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23,48(3):67-71.

(责任编辑:张春雨)

收稿日期:2024-01-25

作者简介:熊友明(1968—),本科,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培育、森林资源调查、林业规划设计、自然保护地及国有林保护管理等研究。E-mail:xiongyoumingx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