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缸瓮者绎紫砂

2024-05-15 02:51汤光明
上海工艺美术 2024年1期
关键词:禅师宜兴紫砂壶

汤光明

Pottery jars and urns are seemingly the extras of the above stories.It is exactly these backgrounds thatroll out the series of Dark-red Enameled Pottery to climax one after another.

万历戊戌年(1598)秋,龙池山脚青龙岗砖窑开窑,邻居 禹门禅院当家老和尚按例带一众徒弟出坡帮忙。这一窑有一万多 块砖。出窑辛苦,茶头一大早就忙着煎了两大锅茶水,再分到几 个木桶里,一个壮汉挑上茶水,几个小徒各提着篮子,里面放着 竹勺和一摞陶碗,早早赶到窑场。

出窑顺利。日近当午,砖出到一半,大家边搬边聊,天如 说:“杭州灵隐有飞来峰,真很灵验的。”老和尚未搭话。“要 是佛祖能帮我们运点砖就好了。”老和尚说“这里也有不少灵验 的地方。”天隐反应快“哪儿呢?师傅,这里哪儿灵验?”老和 尚道:“快接砖来!”欲做扔状。

天隐一愣,忙跑上一步接砖。

……回到禅寺,晚课结束,尽管累,天隐却睡不着,脑中 老是一句“快接砖来!”。

这则故事中的老和尚是幻有正传禅师(1549年—1614 年)。在丛林语境里,这种师徒对话深具哲理,从劳动中学习, 在劳作中体悟。难怪日后天隐禅师不断回忆这次“言下有得”。

龙池山这地方也确实很灵验,它位于太湖西岸的宜兴,石 灰岩构造出众多“神仙洞府”,张公洞、灵谷洞距此不远。此地 还陶土丰富,是缸陶制作基地,有着自新石器时代一路发展过来 的,成熟发达的制陶业。另外一个特点,是唐代以来浓厚的礼佛 民风,手工艺和农禅文化在此互相熏陶。而幻有禅师住锡龙池山 禹门禅院时,正值万历年间,除了缸瓦陶砖等日用陶,紫砂茶壶这个产品正流行开来。

1614年,幻有正传老法师圆寂,弟子密云圆悟、天隐圆 修禅师为其编写了十卷语录,并委托同邑通政使吴达可为其题 序。吴在文中称其“锻炼钳锤,可谓妙密”,赞其“为作家不虚 耳”,甚至还预示了幻有一系将来的前景。

题序中吴达可对正德、嘉靖年间,天奇、笑岩(他是幻有 禅师的老师)二尊宿的努力,褒扬有加,说他们“挺生其际,远 接曹源,近承临济正宗之纲,借以激扬不坠。”明代后期在宜兴 由幻有禅师发起的临济振兴,源头在此。

吴达可的儿子吴正志与幻有正传有交情。日后,吴达可的 曾孙吴迪美与幻有的嗣法弟子天隐圆修也有很深的交谊。天隐圆 修是荆溪本地人,万历年间结茅于禹门禅院东南20里的罄山。 他与吴迪美常有诗文往来,甚至做梦也同吴迪美一起“趺坐白云 看流水”。正是这位吴迪美,作为紫砂陶的推广者和收藏家,将 家族里发生的紫砂故事,告诉了周高起,这才有了《阳羡茗壶 系》中的基本素材。

吴迪美是位茶道高人,他的“朱萼堂”藏有早期各家紫砂 名品。在明末的乱世中,他隐居山林、潜心学佛,天隐曾在诗中 鼓励迪美居士“知君欲究真消息,百尺竿头进步频”。临济宗几 代禅师和吴家几代人都有宿因,另一位紫砂创立故事的转述者吴 洪化也在甲申之变时,隐居龙池山,最后卒于僧舍。

再说回吴达可,他的另一身份是吴仕(字颐山)的侄孙, 而这位吴颐山就是紫砂壶(据周高起记载)诞生故事的当事人。 我们从吴颐山力行的“种德十二事”来看,他也是深受禪教影响 的人。

《阳羡茗壶系》中记载,由金沙寺僧、书童供春、秀才吴颐山三人演出的,是一则说紫砂供春壶诞生的戏。前面两个人史 料极少,也不奇怪,他们就是无名(僧)、小辈(书童)的角色 设定而已,独吴颐山内容比较可靠。有研究者认为这个故事既然 是吴的后人传出,又隔了几代人,再通过异乡文人记录下来,演 绎的成分似不可避免,我认为这种推测是合理的。

可靠的史料是吴家在宜兴是名门望族,宜兴吴氏家族多出 茶人,和茶器特别是紫砂器的发展流行,有着丰富的关联。吴家 是世代官宦,家族成员在各处为官。吴达可的先辈与各地名士关 系密切,茶叶和茶具常是他们交友的“伴手礼”。吴家还拥有大 量山地田产,推测他们参与茶叶及茶具经营贸易是合理的。

紫砂壶诞生的故事里,虽经演绎,仍然不失其背后真实经 济、文化的内涵。

所谓供春偷学老僧艺,也许可以这么理解,背后是宜兴士 绅及工匠行会对它的戏剧美化,按现在说法叫做一种商业策略。 这个有点像明末才子的戏剧故事,它通过吴颐山后人口述传出。 记录者周高起本人似从未见过供春壶原作。

幻有正传禅师、金沙寺僧皆“与陶缸瓮者处”是符合事实 的。幻有禅师的另一位大弟子密云圆悟甚至小时候曾在“涧北” 制过陶,他也是本地人。他们的事迹揭示了明末这一带的农禅文 化再度兴盛的史实,只是这个“农”在手工业发达的宜兴,有点 “工”的性质。这里也被誉为“东南禅窟”。玉女潭附近的金沙 寺僧,将农禅之法化入茶陶器中,将砂的特性和茶的冲泡完美结 合,使得自苏东坡时代就在此演化的茶道之法通过砂器的创作, 发扬光大,文理通融。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嘉靖以后, 士人开始提倡阳明心学”,“四民异业同道”的思想使士与工的 交流无碍。这样的背景下,正德年间到万历元年七十年不到,宜 兴陶的面貌产生巨变。在明代瓷器高度发达的背景下,宜兴陶壶 仍能独树一帜,成为特殊的器物品种,我认为,这是自良渚陶器 之后的一次神奇的陶美学复兴。

供春壶的故事,最关键的还是砂壶,可此壶之案依然未 解。传说中的第“一”把壶,大不同于之后陶人的风格,据说壶 身古朴,而作者淘其细土抟胚而成,用勺子和手的捏制,来制作 修饰壶身,并留下指螺纹,还用规制盖。整个过程看上去是率性 而为,这简直和成熟的紫砂工艺大异其趣。之后的紫砂壶则大多 善于用特制工具、制作更为讲究,而且做得和彝器一样正规。

顾景舟先生一生看到过十三把“供春壶”,他都不认为是 “供春”的原作。我曾经看到过一把,也不知是否在这十三把之 列,它的确指纹清晰、古朴盎然,看来后世不断有人在模仿这把 壶的初心原意。我也尝试着捏过几把,但实在难控其法。真正的 供春壶,或金沙匿名僧的杰作也许永远找不到了。作者既是出于 日用方便之心,又是不求名利之人,自然也不会落款。而这手捏 之器,既凹凸不规,又指纹不抹,这个神作的特点甚至可以用粗 陋笨拙来形容了。这些粗陋的特点正是找不到它的原因,就像 “井户”碗在朝鲜并不为人推崇一样,它太“普通”了。初创的 紫砂壶一定带有强烈的制缸瓦陶者的特点,其中的美学只能到 “破砂盆”的公案里去找。正如密云圆悟禅师的颂古云,“正法 眼藏破砂盆,盖覆乾坤海岳昏。”

从正德开始到万历崇祯,紫砂壶更发展出许多款式,以适 应新的流行趣味,其风格的确还有另一番面貌。它的一个重要的 特点是复古、仿古,是“规放尊壶从古博”,器物的细节灵感来 源于历代的古器物特别是青铜器,造型上根据茶具功能、砂性特 点,千变万化。其中的推手是遍布江南的文人隐士,而明中后期 文士的复古运动是其思想的土壤。

这一运动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变化,反映在生活细节上,也 是崇古,当然喝茶方式也得“古”。

宜兴地区盛产优质茶叶,其中岕茶因其香幽冷峻而“名噪 于世”。岕茶出芽较晚,在泡茶法大流行的气候下,直到万历时 仍然保留古法蒸青。明代文人仍沿用这种烹煮法,我们从嘉靖年 间王问的《煮茶图》中可见一斑。

从日常用器中发展出来的紫砂茶具,最终成为紫砂艺人竞 相表现自我的舞台,他们将名号印刻在壶身上,发展出无数款 式,贩卖到世界各地。明清以来紫砂器的流行绵延不绝。江南地 区至今仍有不少地方在清明祭拜时,仍要放上一把茶壶在供桌 上,该是礼器传承的一种民俗表现,也是“供春”吧。

紫砂被人津津乐道的还有另一则传奇,说曾有一僧,经村 呼曰“卖富贵土!”,众人嗤之,僧即引众人指黄龙山土穴(紫 砂矿所在地)。此活神仙,示现后旋即消失。被吴骞记载下的民 间故事,让人感受到当时陶都质朴的民风。砂土矿自古就在这 里,采陶土的匠人岂有不知材料贵贱的道理,可匠人无名,百工 往往需要个神明助力。

表面看来,陶缸瓮者,是以上几则故事的群众演员,正是 这些底色的衬托才让紫砂壶的连续剧得以高潮迭起。 正所谓“法不孤起,仗境方生”。

参考文献:

[1] 陆明华.宜兴紫砂器起源与明代名家茗壺研究[J].东南文化,2016(3)

[2] 史俊棠,盛畔松.紫砂春秋[M].北京:文汇出版社,1991.

[3] 丁以寿,章传政.中国茶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2012.

[4] 王叶菁. 紫砂壶在明代江南的兴起与传播[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4.

[5] 吴光荣,黄健.紫砂鉴赏与收藏[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13.

[6] 周高起,董其昌. 阳羡茗壶系. 骨董十三说[M].北京:中华书局,2012.

[7] 门人圆悟圆修等编,幻有传禅师语录[D].出版地不详,出版日期不详.

猜你喜欢
禅师宜兴紫砂壶
宜兴釉陶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此时无声胜有声——论紫砂壶“谦德提梁”的创作
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浅谈紫砂壶“供春”的传承与创新
论紫砂壶“洞天福地”的创作
紫砂壶的自然意趣——紫砂壶“怡情”创作漫谈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一个苦者对禅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