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创作中的审美表现

2024-05-15 03:46相若淇张卉芊
青年文学家 2024年9期
关键词:文学创作美的作家

相若淇 张卉芊

文学乃是一种思想,它可能是深沉的、尖锐的,甚至深刻的;而小说乃是一种情感,它可以是怜爱的、幽怨的、欣喜的,甚至悲怆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故事,述说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更是一个生命过程,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如实地将文学的写作过程展现在人们面前;也可以说是读者审美的创作与实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通过欣赏文学作品可以追随审美主体的心理活动,感受与体验作品中蕴含的审美价值观念,并探索游荡于作品中的审美艺术,从而培养自己的审美品质。

一、审美表达—审美主体的心理活动

审美观是人们在进行审美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审美心理活动是一种审美感受和体验的过程,它是指人类在从事审美活动中对所感受到的美的事物、美的形象的感知以及对美的情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创作也属于审美心理活动,它是指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也就是审美主体对所表现的美的事物、美的形象的感知以及对美的情感体验。文学创作是一种复杂多变、纷繁复杂的心理活动,其基本过程包括感知、想象、情感、體验、联想等五个环节。文学创作过程中所涉及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创作者根据审美心理活动进行充分发挥和展示。

(一)感知

感知是指人们从客观现实中感觉、认识和了解事物的过程,也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感知、理解和把握对象的过程。文学创作必须通过感知来获得对象,并使其成为一个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感知是审美心理活动的最基本环节,也是文学创作的第一步。因为人的感知功能是通过感官器官来实现的,因此,审美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形象也必须通过各种感官器官来感受和体验。当然,作为审美心理活动的感知是一种审美感觉,它是建立在主体已有审美经验基础上的对美的事物、美的形象以及美的情感等方面内容的一种主观把握和感受。由于人的感知是一种“有”与“无”、“意”与“象”之间的相互交融、彼此传递、互相转化,所以,感知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例如,《红楼梦》中王熙凤初次与林黛玉见面的片段就运用了视觉和听觉:“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王熙凤的声音豪爽飒丽,大方自信,让林黛玉不由自主地与原本在屋中的人进行对比,其身上的服饰更能展现王熙凤的地位和性格,为王熙凤后来在府中的处事与众人的相处交际奠定基础。

(二)想象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想象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活动,它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重要表现。想象力是一种独特的创造力,它源于人类对日常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积累。作为一种心理过程,想象与感知、体验、情感、体验等其他心理过程有着紧密联系。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想象是感知和体验的高级阶段。因此,我们可以说,想象是感知的升华。例如,蒲松龄的小说《聊斋志异》收集了大量的民间传说和故事,他通过想象创造出独特的奇幻世界,通过奇幻的情节来展现人性的善恶美丑。

(三)情感

审美情感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情感倾向,它是审美活动中主体对于客观现实的反映和主观理想的追求所形成的一种心理体验,主要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积极情感主要表现为昂扬向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消极情感则主要表现为悲苦凄凉、悲观绝望的人生态度。积极情感是文学创作中审美表现中所需要具备的最重要的心理素质,它对作品能否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作用。在文学创作中,如果创作者不能对所处时代和社会生活进行深入分析和具体把握,就不能准确把握作品所要表现出来的时代精神、社会风貌和人物精神风貌,也就无法将这些信息准确地传达给读者。

(四)体验

体验是人们对某种事物或某种情感的直接的身心参与。在文学创作中,体验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心理活动。体验是一种特殊的情感状态,它是在特定情境中产生的,能够让人们产生强烈而深刻的情感体验,也是文学创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小说《活着》的作者余华用极其朴实的文字,讲述了主人公福贵的一生,福贵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和挫折,却依然坚持活着。余华通过对福贵生活细节的描写,如亲人的离去、生活的艰辛等,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了生命的坚韧。同时,作品中也展现了生活的无奈,无论福贵如何努力,他都无法改变生活中的很多事情。这种无奈让读者对生命的脆弱和不可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文中福贵看着那条弯曲的小路,他的心中充满着深沉的悲伤,他的儿子有庆由于献血过多,不幸死亡,他的心中满是无助与绝望。作品中的情感描述毫不过多修饰,却能让人感受到福贵内心深处的挣扎和痛苦。

二、审美理想—审美价值观念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创作者的审美理想是创作行为的动因,决定着文学作品的质量。文学创作离不开审美理想。审美理想是指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追求的审美价值观念,它是一种理想、信念或信仰,也是一个人在艺术追求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思想情感、价值取向、理想追求等。作家们在创作中追求美的理想,也是他们创作行为的动因和目的,它体现着作家对美和美的事物所持有的基本态度。作家们在文学创作中所表现出的审美理想,从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创作的质量。不同作家价值观不同,创作出的作品也不同,因此作家们的审美理想也不同。

例如,充满灵性的作家沈从文对“湘西世界”的审美追求。他笔下的湘西世界是他所追寻和赞美的事物,是对人性和自然的原始生命状态的赞颂,也是对生命哲学的探寻。他以湘西世界为原点,刻画自己的大千世界,湘西世界是既大又小、既美又悲的,让人能够真实体验到真正的人间生活的悲喜交加。在沈从文所描绘的湘西世界中,人与自然友善共处,自然与人分外和谐,淳朴且纯粹,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倾向于一种尽善尽美的方式。但在《萧萧》中,“乡下人”自我意识的初步觉醒与对自由的向往,而在这之中又隐含了“乡下人”无法改变的悲哀。小说以悲剧结尾,凸显了美学性,同时也表现了湘西世界的淳朴与包容,以及悲剧命运的轮回。

陀思妥耶夫斯基致力于审问人类的灵魂。“他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他们,不但剥去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有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之下的真正洁白来。而且还不肯爽利地处死,竭力要放他们活得长久。”(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陀思妥夫斯基的事》)正如鲁迅所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乃至人类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揭示了人类本性和欲望,让人们在犯罪与善良之间挣扎。他敢于直面黑暗和污浊的社会,他的作品可以说是对人类灵魂的全面揭露。《罪与罚》堪称探讨人性的深刻之作,也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三、审美艺术—审美表现的手法、语言艺术

文学创作,是作者运用语言符号再现生活中的审美客体的过程,即运用语言经过丰富多样的手法装饰,将审美客体“写”出来的过程。而语言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语言艺术则是文學创作的最高境界。

(一)审美表现的手法

审美表现的手法是文学创作的基础,是作品审美艺术价值的重要体现。

1.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话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清香本是嗅觉,作者却把它转化为歌声,这是嗅觉和听觉相通,令人联想到沁人心脾的莲花香和若有若无的美妙歌声。“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其精美的文笔勾勒出荷塘、荷叶、荷花的美丽,更加深刻地表达出其十足的魅力。“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得“袅娜”“羞涩”之意更进一步,以其优美的曲线勾勒出荷花的多姿多彩,从袅娜地开放,到羞涩地打朵,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述两种事物的姿态,同时将它们比作闪电,将叶片与花朵之间紧密联系,展现出它们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节奏—轻快迅速。

2.对比、夸张等表现技巧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以《哈姆雷特》为例,作品通过对比展现不同人物之间的性格、行为和价值观的差异,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和生动。比如,哈姆雷特的犹豫和优柔寡断与克劳狄斯的果断和残忍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了两人性格的迥异。作品通过夸大情节和场景的某些方面,增强了戏剧的张力和表现力。例如,哈姆雷特在面对父亲的死亡和母亲的改嫁时表现出的极度痛苦和愤怒,以及他在思考人生意义时的深沉思索,都使用了夸张的手法,使观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他内心的挣扎。

3.叙事结构与情节安排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采用传统的叙事框架,同时将真实的历史置于神话氛围中,以丰富的想象力打破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界限,深化了主题。作品运用循环往复的叙述手法,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融合,体现了魔幻现实主义的特征。“若干年之后……奥雷良诺将回想起……”这是站在某个不明确的“现在”去叙述“若干年后”的“将来”,然后又从这个“将来”回顾到“过去”,句子包含了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时间循环,看似在变化,实则首尾相接,停滞不前。整部小说从头至尾构成一个“圆圈”:马贡多从原始走向文明,最后又回到原始;在这圆圈中的每个人,其语言、性格、姓名、命运都是重复的。这一切的“循环”将个人、家族、社会封闭其中,与外界隔绝,使读者感受到拉美社会的停滞不前,具有讽刺意味。情节安排体现“魔幻性”。作品描写人鬼混杂、生死交融的奇异世界,营造许多神奇荒诞的情节。作家把现实与幻想结合在一起,使生死、真假、主客观、现实与梦幻模糊。

(二)审美表现的语言艺术

语言艺术是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作家创作时所使用的语言是由其所生活的时代、民族、阶级等因素决定的,它不同于我们一般所理解的“口头语”或“书面语”。作家在创作时,要根据自己对社会生活和时代背景的认识,对自己所要表现的对象进行选择与取舍,从而形成符合文学创作需要、具有审美价值的语言。同时,作家还必须通过一定的艺术加工,将自己对社会生活和时代背景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融于作品之中,形成符合文学创作需要、具有审美价值的语言。

作家在文学创作中运用语言时,常常要受一些因素的制约:首先,作家必须有自己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创作个性。其次,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还需要考虑到读者群体、文学受众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因素。最后,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还需要考虑到时代背景和审美理想等方面对语言艺术所产生的影响。所以,文学创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作家要想完成一部优秀作品就必须具备较高的艺术素养。

文学创作是文学艺术审美创造实践的过程,我们在充分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以及作品蕴含的内涵基础上,也要更深层次地挖掘作品的审美主体心理活动、审美价值观念、审美表现的手法、语言艺术等方面。审美表现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精神互动,它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也是读者对作者审美情感的再创造。对作家来说,审美表现有助于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有助于作家完善和提升自己的人格;对于读者来说,审美表现有助于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有助于自身发现、理解并欣赏作品中美的因素。

猜你喜欢
文学创作美的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梅卓文学创作论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