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意见领袖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及对策探究

2024-05-16 07:07蒋梦园
西部广播电视 2024年4期
关键词:领袖网民意见

蒋梦园

(作者单位: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1 网络意见领袖的内涵

“意见领袖”一词最早出现于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一书。作者认为意见领袖是在人际传播关系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产生影响的“活跃分子”,意见领袖在大众传播过程及效果中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1]。而网络意见领袖是基于意见领袖这一词汇的一种创新提法,是指通过网络媒介对社会新闻、热点问题以及各个领域问题发表观点看法和个人意见,并在该议题中形成共鸣和影响力并对网民产生影响的活跃分子[2]。在当前这样一个网络时代,网络意见领袖已经成为影响网络意识形态的重要因素,也逐渐成为培育主流意识形态,提高网民整体思想道德素养,优化网络生态环境的重要渠道和载体。意见领袖在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所具有的影响力、号召力,也使得他们在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功能价值。

2 网络意见领袖与思政教育的内在契合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3]这是一项面向广大群众的教育活动,通过理论宣讲、实践活动等方式提升群众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在数字时代,网络意见领袖价值观点的输出影响着广大网民的价值观,可以体现出网络意见领袖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功能,这与思政教育具有相似的功能与作用,二者在信息传播、内容引导等方面具有内在契合性。

2.1 传播主体和传播对象的交互性

网络意见领袖和思政教育者在进行思想、价值传输的过程中二者的角色可以进行互换。每个个体的思想逻辑、价值立场都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一定的教育引导下逐步完善的。不同领域的网络意见领袖,他们的一言一行也都受到思政教育的熏陶,也是思政教育的对象。此外,在当下的网络时代,网民既是网络意见领袖的“追随者”,又是思政教育的受教育者。在现实情境中,思政教育者也可能是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意见领袖,传输着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思想观念与价值追求。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网络意见领袖与思政教育者二者既是传播主体也是传播对象,在现实情境中具有交互性。

2.2 传播内容的相通性

一方面,从传播内容来看,思政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追求、道德规范与法治素养等内容,而网络意见领袖讨论的议题也覆盖着国际政治、社会保障、娱乐、道德等方面。由此可知,网络意见领袖设置讨论的议题,会涉及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相关的内容,比如,政治观、法治观、道德观等。另一方面,从传播者属性来看,大部分的网络意见领袖和思政教育者都生活在中华大地上,都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滋养。无论是网络意见领袖还是思政教育者,他们所传播的知识信息,也大都是符合社会基本道德规范、法律规范的内容,因此,二者在传播内容上具有相通性。

2.3 传播效果的互补性

传统思政教育者的知识信息大多来源于理论教材、重要文件,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但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多为单向度的“灌输”,降低了学生学习知识信息的自觉性。而网络意见领袖基于在不同领域的影响力,能够获取热点事件的第一手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突出个人特色,再凭借幽默或严谨的语言风格,将信息传递给网民,形成更为广泛的社会影响。相对于传统的思政教育者而言,网络意见领袖所具有的吸引力主要来自他们对于信息的深入解读、对事件的独到分析与评判,因此网络意见领袖发布的信息更容易被网民主动地汲取和吸收,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而网络意见领袖所传播的内容中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部分便能够与思政教育形成互补。

3 网络意见领袖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

3.1 网络意见领袖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积极影响

网络意见领袖所传播的信息内容如果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进步起到推动作用,那么就会助力大学生全面发展。

3.1.1 能够增强思政教育内容传播的有效性

网络意见领袖的主要活动场域是在网络空间,他们所传播的内容的吸引力主要来自他们对于某一热点、某一事件科学合理的分析与评判,因此,网络意见领袖在网络空间的吸引力具有软性化的特征,这也使得他们所发布的网络内容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吸引众多网民,影响广泛的关注者。不同类型的意见领袖所专注剖析的领域不同,但是他们在面对众多的网络信息时,想要让自身发布的内容更加具有吸引力,就需要对信息进行筛选、加工,扮演好信息“把关人”的角色,剔除掉不良信息,增强发布内容与思政教育内容的相关性。除此之外,网络意见领袖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可以将他们传播的信息中所蕴含的正确价值观、道德规范等思政内容更加有效地传达给网民,提升网民对于思政内容的接受度,增强思政教育内容传播的有效性。

3.1.2 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网络意见领袖在与受众互动的过程中发挥着隐形教育的作用,其通过每一次的信息解读、加工与传播,在与受众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强化自身传播信息的权威性,从而使发布的信息对于受众而言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从这一角度来看,网民受到网络意见领袖言论的影响会自觉内化于心,进而达成行动合意,网络受众就从“围观者”转化为“行动者”。因此,网络意见领袖如果在发布的信息中融入思政元素,就会在悄无声息中影响着大学生群体,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3.2 网络意见领袖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消极影响

在网络空间的海量信息面前,大学生由于自身思维发展尚不完全成熟,自我判断力不够强,而网络意见领袖由于自身所具有的分散性、不确定性等,也会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产生一定消极影响。

3.2.1 网络意见领袖素质良莠不齐,增强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环境的复杂性

如果网络意见领袖素质较低,设置的网络讨论议题不够科学合理,那么引发的讨论也将是无质量、无营养的,甚至还会引起混乱的网络谩骂等不良现象。网络意见领袖在网络上发布议题、传播信息的门槛较低,这也意味着大学生在网络上接触到的信息良莠不齐。其中的不良信息容易对是非曲直鉴别力较弱的大学生造成冲击,不利于思政教育的开展[4]。由此可见,网络上良莠不齐的意见领袖对繁杂信息的传播,提高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环境的复杂程度。

3.2.2 容易造成话语权的滥用,导致大学生的认知与行为产生偏差

网络意见领袖通过与围绕在身边的“围观者”展开互动从而产生群体性的影响[5]。网络意见领袖拥有一定数量的关注者,其一言一行容易被放大到更广的圈层,影响众多网民。大学生是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网络意见领袖滥用话语权,发表不合时宜的话题,就可能导致大学生的认知与行为出现偏差。

4 增强网络意见领袖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正向影响力的实现路径

网络意见领袖影响着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效果,如果能够科学合理地利用网络意见领袖这一思政教育载体,实现网络意见领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将会大大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

4.1 思政教育者要更新对网络意见领袖的认知

4.1.1 科学认识网络意见领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发挥的作用

在网络时代,思政教育者要深刻认识到网络意见领袖这一媒介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所具有的正向价值和负向价值。一方面,要警惕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部分意见领袖为赚取流量而刻意哗众取宠,散播冲击主流价值观的负面内容;另一方面,要明白当前网络意见领袖在隐性教育中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发挥正向引导作用的意见领袖能够扩大传统思政教育的影响范围,能够促使大学生在浏览意见领袖的网络信息时汲取科学的思维方法、正确的价值导向。

4.1.2 提高利用网络意见领袖开展思政教育的能力

首先,要认真发掘高校内现有的专家、辅导员、大学生等群体内具有公共影响力的意见领袖,凭借他们已有的粉丝基础和社会影响力,发挥他们的隐性思政教育的作用。其次,高校内的思政教育者还应该关注和加强网络平台的建设,打造属于自己的网络舆论引导阵地,积极在微博、哔哩哔哩(bilibili,简称B站)等新兴媒体上关注和培养偏向思政教育的意见领袖,利用他们的力量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文化价值取向。

4.2 借助网络意见领袖丰富思政教育的传播方式

4.2.1 将思政教育的“硬知识”转化为“软元素”

传播高校思政教育所包含的“硬知识”也是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的一种方式,想要提高主流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的引导力、影响力,就需要受众通过“软吸收”的方式主动汲取与消化。而网络意见领袖可以将思政教育“硬知识”转化为受众可吸收的“软元素”,将主流意识形态“硬”诉求转换成网民受众易于感知、便于接受的“软”文本,使得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以一种逐渐浸润的方式在网民心中扎根[6]。思政教育可以借助网络意见领袖对公共事件、时政热点的专业解读、象征性暗喻,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转化为日常生活议题,从更加贴近生活的层面引发讨论,并从情感层面激发网民的共鸣、行动响应。

4.2.2 实现线上和线下的多元协同

将网络意见领袖的线上影响力与思政教育的线下活动相结合,有利于打造全方位的思政育人环境。思政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需要人们将心中所认同的价值观、道德观通过行动付诸实践。因此,可以借助网络意见领袖的正向影响力开展线下的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实现线上与线下的协同联动。不同类别的网络意见领袖在生态环保、医疗卫生、健康运动、爱护祖国、崇德向善等不同方面发出线上号召,而网民通过实际行动在线下积极响应,在无形中形成线上、线下的协同联动,塑造网民的美好品格。

4.3 加强对思政教育型网络意见领袖的引导和培育

4.3.1 善于引导潜在的思政教育型网络意见领袖

部分网络意见领袖并不是长期隐性传播思政教育信息,而是在对一些与思政内容相关的重大热点事件、时政新闻的解读与评判中融入思政元素,引导网络舆情朝着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向发展。潜在的意见领袖所发布的话题内容虽然并不一定与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高度契合,但也没有偏离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因此,要注重对这一类潜在的意见领袖进行合理引导,使其逐步转变为思政教育型网络意见领袖,使其话题内容在保持自身趣味性与吸引力的同时更加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具有正向引导作用,增强网络思政教育的影响力与实效性。

4.3.2 积极培养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

对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培养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其一,强化对其政治引领。高校应注重对青年骨干群体的培育,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在思想觉悟、政治立场等方面的培训,比如举办专题讲座、“青马班”、思政教育实践活动等[7],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重要文件精神解读能力,强化其政治意识、责任意识,使其逐步成为学生群体的“代言人”和“引导者”。由于实践主体内在的情感认同是一切价值观生根发芽和社会心态衍生弥漫的持久动力[8],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成为学生群体“代言人”后,能够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兴媒体的舆论场域中科学合理地引导舆情,发挥正向引导作用。其二,优化其能力结构,提升其综合素质。高校要积极优化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能力结构,从政治信息辨别、逻辑思维以及语言组织等方面提升综合素质[9]。首先,要提升其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使其能够在还原事件真相的前提下“巧说话”,既反映大学生群体的真实想法,又提升蕴含思政元素的话题的吸引力,进而不断扩大自身影响力。其次,提升其舆情引导能力,使其在遵循网络信息传播规律的基础上,能够针对舆论“热点”把握舆情走向,适当融入思政元素,实现正向引导。

猜你喜欢
领袖网民意见
领袖风范
咱们的领袖毛泽东
评“小创”,送好礼
没有反对意见
评“小创”,送好礼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领袖哲学
平民领袖
有感“网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