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视域下高校网络育人现状及其对策

2024-05-16 07:07马梦蝶
西部广播电视 2024年4期
关键词:育人校园融合

马梦蝶

(作者单位: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高校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校园媒体作为互联网时代下高校网络育人的重要工具,在舆论引导、教化育人、校园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为高校网络育人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应顺应融媒体时代大趋势,转变思想观念,创新路径,着力搭建育人平台,充分发挥高校育人优势,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 融媒体概念界定

我国学者对融媒体的研究可追溯到2008年,2014年《光明日报》总编辑何东平在《光明日报》上正式提出:“我们基于媒体融合发展的全方位考量,提出了融媒体的概念,融合发展之后的媒体,既不是单纯的新媒体,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纸质媒体,而是融合之后的融媒体。”[1]学术界对融媒体概念的界定大致可分为两方面:一是技术发展角度出发,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实现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体终端融合的过程[2]。强调的是借助技术手段使不同媒介形态融合,将融媒体看作单一媒体或媒介的融合。二是从概念视角出发,将融媒体看作一个整体概念,涵盖多个分支,融媒体不仅包括媒体或媒介的融合,还包括采编人员、队伍、制度等多方面的融合。

2 校园媒体概述

按功能属性,高校校园媒体属于大众媒体的一部分,需要遵循大众媒体传播规律,发挥宣传推广的作用。同时,校园媒体也是高校开展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与其他大众媒体相比,有其特殊性和差异性。在传播内容上,校园媒体以学校日常事务、校园活动、学校宣传、师生风采等内容为主,内容具有针对性和教育性;传播对象主要针对广大师生,受众群体较为固定;运营主体大多为学校宣传部门,工作人员以学校师生为主;专业性上与专业新闻媒体存在一定差距,是不以营利为目的非商业化媒介组织。

3 高校树立网络育人理念的必要性

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讯息”。科技的发展推动了媒介从纸媒到网络媒体的传播形态的改变,也使大众接收信息的渠道从报纸、杂志等传统渠道转变为移动互联网。网生代的大学生,从出生便与网络深度接触,被称为“网络原住民”“移动原生代”,其思维方式和信息接收渠道都发生了变化。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深刻改变了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路径以及教育引导和管理模式。从2013年开始,党和国家积极顺应时代发展,对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进行了一系列部署,要求高校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顺应新形势、运用新方法积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高校网络育人新形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发展“互联网+教育”,对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快构建融媒体育人体系,守好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是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对高校坚持立德树人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

4 高校网络育人开展现状

高校开展网络育人,是以大众媒体为传播媒介,以图文、视频等形式传播先进文化和弘扬主旋律,以贴近当代学生特点的方式,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4.1 高校网络育人取得的成绩

4.1.1 媒体平台多维度搭建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3]随着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通过校园媒体,做好学生网络育人工作已成为当下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重点和努力的方向。基于此,高校在传统媒体基础上,积极开展网络、“两微一端”(微博、微信及新闻客户端)、易班平台建设。随着短视频的兴起,高频率使用短视频应用程序逐渐成为大学生的生活状态。为顺应大学生媒介使用喜好,高校积极开通短视频平台账号,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进一步增强了高校网络育人的时代性和时空开放性,为开展网络育人奠定了平台基础。

4.1.2 受众具有针对性

高校校园媒体具有同其他大众媒体相同的宣传推广、对外展示等功能,但从其受众上看,主要还是针对本校师生。校园媒体通过在平台上设置生活缴费、校园讯息、事务办理等功能,使媒体平台的用户针对性更强,增强了与学校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与黏性,增加了校园媒体的曝光度和关注度,使网络育人的对象更加精准化和具有针对性,对于开展高校网络育人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4.1.3 表达方式贴合学生特性

融媒体平台的搭建,使媒体平台从单一媒体走向多种媒体融合,也使传播内容从图文传播转向视频、直播等传播形态,实现图、文、声、像的一体化传播,增强了传播内容的互动性、趣味性、吸引力,且以一种更具有亲和力、创造性、贴近性的方式赢得了大学生的青睐。

4.2 高校网络育人存在的问题

高校校园媒体在对学生进行舆论引导、树立先进典型、凝聚人心、开展对内对外宣传、展现学校教学成果和师生风采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2.1 本位缺失:重宣传轻育人

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应注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引导,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教育部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构筑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4]。《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5]。

从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文件看,高校因时因势开展网络育人,根本目的还是实现对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但从目前高校校园媒体发布内容来看,传播内容大多集中在报道学校的各类会议、领导活动、工作部署、视察慰问、重要讲话、宾客会见、精神学习和学校行政性工作,涉及网络育人的内容较少,与学生学习生活紧密性和贴合度不高,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力,网络育人收效甚微。过多关注学校领导实则是“高校官味度”的体现,呈现出“官本位”的传统思想。所谓“官本位”,即以官为本,以官的利益需要、官的价值诉求为行为取向,唯官是重,唯官是大[6]。高校中的“官本位”作风会促使“拜官主义”的盛行,扭曲大学内部的价值取向,影响学生健康成长,不利于引导学生形成积极正面向上的价值观。

4.2.2 概念泛化:媒体特征不凸显

从融媒体的概念看,融媒体包括媒介形态内容融合,即传播内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强调资源的融合共享。在此概念下,一个新闻可以同时在多个媒体平台进行报道。融媒体时代的高校校园媒体,其宣传报道也遵循着资源融合共享。虽然表达方式多元化,但一些高校存在仅仅将内容融合理解为简单的信息复制转载,将一个平台发布的信息以链接分享或复制粘贴方式发布在其他媒体平台上。未对不同媒体平台传播特征、受众特点加以分析,未准确把握媒体传播特点、融媒体受众的特点,没有结合平台传播特征和优势,学生媒介习惯、个性化和差异化需求,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创新网络文化育人的方法,导致传播内容同质化,难以引起学生关注、深入学生心灵。

4.2.3 碎片传播:育人成效有待提高

融媒体时代,媒体平台的多样性、信息内容的海量性、学习方式的随意性、内容选择的主动性,使学习者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由整体变得零散和碎片化,知识结构不完整。碎片化学习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新途径,具有学习不受时空限制、学习内容易获取、知识易消化吸收的优势。但同时存在知识中断,无法形成整体认知,注意力分散,无法深度思考等问题。高校利用校园媒体落实网络育人过程中,传播内容多、内容杂,缺乏系统性、精品化育人项目,导致网络育人碎片化,弱化了网络育人的整体性。对于培育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存在局限性,网络育人成效有待提高。

4.2.4 专业缺乏: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当前高校校园媒体工作人员的组成大体分为两类:一是具有媒体从业经验或传媒专业学习经历的专业人士;二是学校教职工、辅导员、学生等非专业人士。人员少、任务重、工作繁杂是高校宣传部门的普遍现象,往往一个工作人员承担着新媒体编辑、文章采写、摄影摄像、影像制作、校园文化宣传等多重工作任务。融媒体背景下,除了媒介平台、内容的融合,还需要采编人员、队伍的融合。尽管一些工作人员具有媒体从业经验或传媒专业学习经历,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和专业技能,但仅靠为数不多的专业工作人员无法满足融媒体背景下校园媒体融合发展的现实需求。此外,非专业人士因自身传媒素养较低,专业理论基础不扎实,不具备媒体工作者应有的职业道德和业务能力,业务水平较低,难以准确把握媒体传播规律并发挥校园媒体的育人作用。

5 应对措施

5.1 理念更新:深化育人为本初心

融媒体背景下,高校大力发展校园媒体,实施媒体矩阵,主要目的是将融媒体概念与高校育人理念相融合,贴合互联网背景下育人新需求,体现时代性和创新性,最终达到网络育人的思政目标。高校的初心使命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就是要为党和国家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网络育人的主要对象应是学生群体,高校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改变重宣传轻育人的现状,将镜头和话筒对准学生,密切关注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动态,贴合学生需求,提升学生在网络育人中的主体地位,让新闻宣传成为育人的手段,以育人营造良好校园媒体宣传环境,实现高校校园媒体功能的回归。

5.2 加强认知:提升媒介素养

融媒体时代下的宣传,不是简单的信息复制转载。在内容编辑上,对信息的处理应结合媒体平台特征进行加工制作。不同传播媒体要避免新闻内容的同质化、单一化、重复性,实现平台优劣势互补,互学互鉴,增强内容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用户特点上,利用大数据分析对用户群体进行画像,实现内容优化,对学生群体进行精准推送,既满足大学生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满足其个性化追求。

此外,高校在校园媒体上发布的内容是网络育人的重点,高校应坚持“内容为王”的理念,注重传播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客观性、现实性、创新性等,加强内容供给,增强传播效果,通过网络育人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的隐性教育。

5.3 化零为整:打造网络育人精品项目

网络育人碎片化呈现出来的是传播内容的片段化,但实质是高校在网络育人实施过程中,并未对育人内容进行系统化、规范化、一体化育人体系的打造,品牌意识、网络育人精品项目意识淡薄,最终将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流于表面,无法入脑、入心,网络育人成果收效甚微。高校在实施网络育人过程中,应积极统筹规划,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牢牢把握育人话语权。

一是组建微资源开发团队。高校要积极顺应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特征,积极开展“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联合专业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队伍等师资力量,积极开发微课、微视频等大量的微资源,满足大学生对优质微资源的需求,提供兼具价值与实用性、短而精的育人微资源。二是通过技术整合碎片信息。运用链接、搭建二级菜单等方式,将碎片化育人信息系统、有机聚合起来,通过信息累加的方式,使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碎片化”学习,使主题内容更加详细、深入、多层次,更好地满足网络育人持续性、深入性需求。三是打造网络育人精品项目。高校要充分挖掘校本资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史文化、专业特色相结合,积极打造一院一品,打造深受学生喜爱的网络育人精品项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参与感和认同感。

5.4 队伍建设:走专业化网络育人道路

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校园媒体队伍。数量上,充实高校校园媒体工作人员,解决人员短缺问题。质量上,广泛吸收新闻传播专业的人才到高校校园媒体队伍,提升高校校园媒体运营水平,制作出高质量校园媒体内容,以满足受众的高水平需求。加强队伍培训学习,及时更新媒体理念,掌握媒介新技术。了解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最新方针政策,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将媒体与育人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校园媒体育人功能。积极培育网络教育名师,充分发挥网络教育骨干队伍的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实现以点带面。加强网络舆论引导、思想理论宣讲、网络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育人环境。

猜你喜欢
育人校园融合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开心校园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