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助力传统文化“双创”发展的电影创作研究
——以《白蛇传·情》的影戏融合为例

2024-05-16 07:07肖子烨
西部广播电视 2024年4期
关键词:白蛇传戏曲传统

肖子烨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在当今聚焦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背景下,许多戏曲艺术家、影视创作者紧跟时代脚步,开始了影戏结合之路的探索。粤剧电影《白蛇传·情》是近年来优秀戏曲电影中的典型性代表作品,是兼收话题度与荣誉度的“破圈”之作。在戏曲电影票房惨淡、发展窘迫的市场背景下,如何在保留文化特性的同时收获大众的关注与喜爱成为影戏结合的关键命题。本文深入探索《白蛇传·情》在视听呈现和美学构建上的可取之处,致力于为戏曲电影导演和制作方提供可行建议。

1 戏曲电影的“前世今生”

1.1 定义及两种创作观念

戏曲电影是一种将民族戏曲艺术同电影艺术相结合的影片,是将电影与戏曲两种美学形态进行有机融合的独特中国电影片种,兼具戏曲和电影的双重特性。

在戏曲与电影的结合探索中,存在着“以影就戏”和“以戏就影”两种创作观念。在一些以戏曲为主导的研究中,电影是作为一种物质载体而存在的,这种戏曲本位观主要出现在戏曲电影发展的前期。在电影刚传入中国的时候,作为一种纪实艺术,难以被当时的中国社会接受。而通过电影手段去拍摄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根基的戏曲,可以让电影在戏曲土壤中生根发芽,这也就体现了当时盛行的“以影就戏”的戏曲本位观[1]。如今学者大多从电影的角度来研究戏曲电影,主要侧重于其电影性及对影视美学和民族化构建的探讨。从这个角度看,戏曲电影是一种用电影艺术形式对戏曲艺术进行创造性银幕再现的片种,即通过电影的形式和表现手法来展现戏曲艺术独特的表演程式,同时使电影与戏曲两种美学形态达成某种有意义的融合,即“以戏就影”。

当代戏曲电影正在探索中寻求新突破,创作者们正着力于探究戏曲电影在新时代的发展价值,通过电影镜头表达戏曲舞台,在创新中探索新的拓展。戏曲电影以传统戏曲文化为核心创意,挖掘传统戏曲艺术的魅力,弘扬文化自信,在充分认知并尊重戏曲和电影特点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两种艺术形式的特长。

1.2 回看“影”“戏”的结合历程

戏曲电影是“影”“戏”二者的有机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因素影响下的时代产物。电影于中国发展的初期,就是以“影戏”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中国电影的开山之作是1905年拍摄的《定军山》,这部由谭鑫培主演的戏曲短片即戏曲电影。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即1948年由费穆导演、梅兰芳主演的《生死恨》,也是一部戏曲电影[2]。另外,越剧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全国观影人次过亿的电影《天仙配》《花木兰》,还有《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样板戏”电影同样是戏曲电影[3]。

电影艺术从西方传入中国之初,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中国大众写意型的审美习惯。因此,早期的国内电影以深受大众审美认同的经典戏曲为拍摄对象,将“电影”作为技术媒介拍摄戏曲。这种本土化结合使得戏曲电影在发展之初呈现出了较好的上升趋势,但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逐渐走向衰退。当下,戏曲电影的主要发展正由娱乐向传承和保护的方向转变,其对传统戏曲艺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义不容忽视。

2 “双创视角”:影戏融合的当代价值

戏曲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文脉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特殊地位。无论是在传承文化传统方面还是在民族艺术建设方面,戏曲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演变,中国传统戏曲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在当代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从我国传统戏曲发展现状来看,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存在缺乏市场商业价值、专业戏曲人才断层、戏曲内容缺乏创新等发展瓶颈。传统戏曲发展面临窘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在新媒体传播视域下,急需更多与时代相符的元素注入,给予戏曲发展新活力。戏曲与电影的融合发展是时代的选择,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价值相结合,对推动传统戏曲艺术“双创”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戏曲电影市场化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其实在近几年的戏曲电影市场中,不乏优秀的戏曲电影作品出现。例如,对传统文艺作品《白蛇传》进行改编与二次创作的戏曲电影《白蛇传·情》,其结合了现代数字技术和新媒体手段,在视听呈现和美学构建上实现了大胆的艺术革新,同时通过定位准确的宣传口径重塑了年轻受众对粤剧电影的认知方式,掀起了年轻人对戏曲电影的讨论狂潮,成为兼收荣誉与口碑的“破圈”之作。这是媒介融合背景下推进戏曲电影高质量迈进、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一次成功尝试,具有深刻的借鉴与探讨意义。此外,在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历年来的获奖与提名作品中,我们同样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戏影人在“影戏结合”之路上作出的尝试与努力。《刑场上的婚礼》《南越宫词》等都是近年来戏曲电影的优秀代表作品,导演们对文化传承的强大信念、对科学技术的大胆运用、对影视视听语言的熟练把握,让这些戏曲电影从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也让我们看到影戏融合在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正发挥重要价值。

3 戏曲电影创作的优化路径

3.1 把握新媒体优势,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在传播媒介多样化迅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人们接收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丰富,媒介对助推新受众群体的建立作用不容小觑。戏曲艺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长河中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大众主要的娱乐方式。但在文化、信息传播条件有限的时代里,人们收集戏曲信息、了解戏曲剧目主要还是采用“口耳相传”的方式,通过同样兴趣圈层中的“先行者”“知情人”来获取戏曲作品的信息,并通过购票前往现场进行节目观看。而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科学技术的进步,当今的传播媒介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 IP)层出不穷,大众的注意力被网络上各式各样的娱乐形式所吸引,在信息化时代中精准把握受众需求、抓住大众眼球成为难题。

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在电影宣发、作品推广上作出了有效的尝试。2021年5月哔哩哔哩视频平台上线《白蛇传·情》正片,播放量突破三百万,留言区好评如潮,各类二创剪辑视频也纷纷涌现。《白蛇传·情》的投放引发了视频用户的热烈讨论,随着互动不断深化,年轻人群体间形成了基于共同价值认知的集群化效应,由此也使作品《白蛇传·情》得以收获大众关注与青睐。

戏曲电影作品可以利用哔哩哔哩、抖音等视频平台良好的用户活跃性,在各大视频平台上映作品预告片、正片等,增强传播效果。同时,影方还可以投放不同侧重的剧情短视频,如某个角色个人向的剪辑视频,把握平台特质个性化精准推送至不同用户的应用程序(Application, App)首页,引起用户对此作品的兴趣。除此之外,还可以打造具备热点的主题专栏,定向吸引垂类受众的同时加强小组话题的互动讨论,形成社群效应;开放各大视频平台二创授权,并举行二创剪辑大赛等各类比赛,鼓励各大博主与普通用户加入剧情分析、影评直播、二创产出,吸引网络“自来水”,促进口碑传播;在微博、小红书、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平台投放电影概念图与宣传照,将电影以切片化形式进行传播,让大众可以在碎片时间中最大限度地了解到作品相关内容,无形中扩大影片在观众心中的影响力。

3.2 着重剧本内容再创作,促进传统文化“新”表达

戏曲电影是对优秀戏曲作品的选择和再度创作。中国古代的四大民间爱情传说广受传颂,关键点就在于其中可歌可泣、带有浓郁悲剧色彩的爱情故事,隐含着人类共同的深层心理追求,即对美好爱情的渴望。《白蛇传》是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其中一波三折的情节设置、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都深受大众喜爱。不管是戏文还是唱曲,主人公白素贞的人物形象在百年流传中始终保存。但原有传说因社会时代寓意的不同,凸显的人物特性也各有差距。白素贞的形象起源于民间发现巨蟒变化为人的传说,在经过初代话本的艺术加工后,成为一个善良、果敢的女性形象。故事人物在人们的一代又一代传播中愈加鲜活,扁平单薄的传闻也在这一过程中成为有思想、有深度的经典传说。

故而,在剧本创作上不仅要注重传统文化延续,也要与现代意识相融合,将作品置于当今时代之下,实现思想境界与艺术成就的双向提升,引发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并给予观众启迪。《白蛇传·情》结合了粤剧的抒情功能,将民间传说、粤剧、电影三种媒介的不连续性减到最小,借用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白蛇传》为故事载体,以一个“情”字的改编去着重塑造白素贞对爱的坚贞不渝[4],表达了当下人们对情感唯美的追求、纯粹的向往和理想的皈依,达到“旧瓶装新酒”的效果。

以“旧瓶”装“新酒”是戏曲电影剧本创作的重要指南,是实现传统文化传播途径变化与传统意识现代化双重革新的重要方式。在剧本的设置上,可以从戏文中吸取传统大众所熟知的题材,以新型的现代化语言和思想进行二次阐述与创作,以达到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效用。在电影中革去落后的思想文化,加入当代的观念取向,与当代生活、时代精神相接通,能够完成对当下价值的对焦与融入,反映当今社会人们的思想意识,引发观众产生共鸣。

3.3 注重科技赋能,特效技术提升审美体验

伴随影视工业的数字化变革,数字特效技术在电影创作中的运用日益广泛,成为提升电影审美体验的有效路径。在剧场舞台之上展现的戏曲艺术之所以具有“写意”的特征,盖因舞台呈现中的“实在”部分最终服务于引发观众在感知基础上的“想象”,这种审美经验看似和电影艺术沉溺于写实世界的审美经验产生了冲突,但电影的审美经验在于它虽然用照相还原的方式呈现了一个貌似是“真实世界”的物象,归根到底还是要通过物象发掘背后的“意象”。这也就意味着电影和戏曲在美学追求上具有可通约性,粤剧电影《白蛇传·情》采用数字特效技术将神话奇景展现在荧幕之上,使得故事《白蛇传》能够突破戏曲舞台的现实局限,在电影中打造出魔幻场景。《白蛇传·情》用电影化的手法呈现了戏曲的“诗意”,在特效技术的加持下,更好地呈现出了一种带有“诗意”的中式美学[5]。

戏曲电影的创作中,在不妨碍演员表演与保留戏曲艺术特色的前提下,可以采用现代特有的特效技术凸显传统舞台无法实现的故事色彩,实现戏曲电影的审美追求。例如,戏曲舞台上常用烟雾来创造朦胧景象,而在电影银幕中,可以利用背景特效对“云雾”进行朦胧化处理来展现这类游移在真实和想象边缘的物象,以创新形式展现东方美学。不仅如此,还可以加入“水墨画”等各类中式风格元素,将传统戏曲的特异性与熟悉的“大片”视觉化呈现相融合。创作者可以将戏曲中游移在真实和想象边缘的虚拟性构成,即一些剧场无法展现的充满运动感和流动性的物象,采用特效技术来进行呈现,增强画面的情绪张力与美学体验,带给观众超乎期待的情感和视觉的双重震撼。

3.4 保留戏曲节奏特性,推动音乐诠释现代化

戏曲艺术本质上是“曲”中心的艺术,从宋元南戏的曲牌连套,到以京剧为代表的板式变化,戏曲的叙事节奏一直随着戏曲音乐的形式而变化,这意味着戏曲艺术天生带有很强的音乐性,这不仅体现在表层的音乐运用上,还体现在时间性的叙事节奏上。戏曲节奏的审美经验和当代生活节奏的感知经验之间的矛盾,使这套叙事系统在传播碎片化的当下面临着巨大问题,传统戏曲的“慢”节奏已然跟不上现代的生活步伐。

电影的声音包括人声、音响、音乐,而戏曲电影的声音大致分为唱、念、伴奏音乐(无念白与唱的音乐)[6],在戏曲电影中应当促进两者节奏相融合以推动剧情,让戏曲音乐深度参与电影叙事、人物塑造与情感表达。其中,节奏是戏曲中各项艺术构成协调发展的关键,创作者可以加入多元的现代音乐元素,弱化传统戏曲“节奏慢”对观众观影兴趣的影响,采用拟真的电影声效、多元现代的配乐模式及针对不同场景对唱段进行音频处理等多种方式,让观众能够在视听盛宴中沉浸于戏曲电影中的“慢”观感,带给观众独特的视听享受。

4 结语

戏曲与电影的结合,并不是一方向另一方的妥协,而是在吸取现代电影技术长处的同时,对传统戏曲艺术进行的部分优化,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改造、创新性发展。创新“影戏结合”之路使戏曲电影能够更加适应现代社会人们的文化需求与审美需要,获取文化与商业的双重价值,同时达到反哺传统戏曲艺术传承发展的积极效用。

猜你喜欢
白蛇传戏曲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宣白”CP《天乩之白蛇传说》
老传统当传承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京剧《白蛇传》经典性的内在构成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