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记者素质提升路径

2024-05-16 07:07舒继军
西部广播电视 2024年4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受众内容

舒继军

(作者单位:怀化市广播电视台)

全媒体时代是指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革命推动下,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的新阶段,不仅重塑了信息的传播路径,也改变了大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全媒体时代,记者的角色定位发生了较大转变。《“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引领作用,支持主流媒体重塑采编流程”,要求记者既要做真实信息的守门人,也要努力成为文化传播者、舆论引导者以及创新践行者,以提升综合素质为己任,强化持续学习的意识,提高自我更新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媒体环境与受众需求。

1 全媒体时代新闻采访与报道的新样态

1.1 技术应用高效化

自《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颁布以来,得益于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和数字技术的深入融合,我国的新媒体发展速度逐渐加快。数字化、智能化、移动化等加速了新媒体的转型升级,推动了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发展。技术赋权媒体内容生产流程的优化,元宇宙等新兴产业的发展,都体现了新技术对于新闻采访与报道的深度影响。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数字技术的突破,为新闻采访和报道带来了深远影响。这些技术的融合与创新,使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传播更为高效和精准。云计算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存储和处理能力,便于记者收集大量新闻资料并展开分析。同时,大数据分析增加了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有助于记者基于更加全面而精确的数据进行深度报道。人工智能在文本生成、图像识别和语音处理等领域的应用,能够将记者从烦琐的重复性工作中释放出来。例如,人民日报社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编辑部的“多模搜索”功能提供了智能文本搜索、图片搜索、视频搜索等业务场景,大幅度提高了编辑记者的信息搜集效率;新华社利用AI优化技术架构,提升了研发能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建立了人工智能开放平台,而央视网的人工智能编辑部则依托技术优势构建了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智慧中枢”。

1.2 新闻报道呈现交互化

在全媒体时代,受众“部落化”的现象日益凸显,这一趋势可从长尾理论的角度进行解读。长尾理论指出在数字化和网络化的背景下,市场分布呈现出长尾形态,即大量小众市场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市场体量。将其应用到新闻传播领域意味着受众群体更加细分,每个受众都有其个性化的兴趣和需求。互联网的发展使信息传播不再受时空局限,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相应的内容,从而形成众多的受众部落。这些部落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对内容的选择更为自主,形成了多元化、个性化的新闻信息消费模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新闻报道带来了更多交互元素,如可点击的链接、互动图表和在线评论等,便于受众更主动地参与到新闻内容的传播和讨论中。社交媒体的兴起让新闻报道不再是单向传播,而是形成了双向互动的模式,受众可以通过点赞、评论和分享等方式参与到新闻的传播中,甚至能够对新闻内容产生影响。北京贵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QuestMobile)的数据显示,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用户性别、年龄和地域分布各具特点,如小红书的用户主要是女性,哔哩哔哩(bilibili,简称“B站”)和知乎更倾向于男性用户。从年龄分布来看,B站的用户黏性在不同年龄段均较高,微信和抖音的用户年龄分布较为均匀。许多媒体机构开始采用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 UGC)的方式,鼓励受众提供新闻线索,丰富了新闻报道的视角。例如,微博是社交广场和热点策源地,微信是社交连接器,抖音以信息流打造爆款为主。内容生产模式也因平台而异,有的以UGC为主,有的则混合使用UGC和专业生产内容(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 PGC)。这种交互式的报道方式使得新闻内容更加多元,也提高了受众的参与感和满意度。

2 全媒体时代记者素质的提升路径

2.1 更新理论,重塑自身定位

“打铁还需自身硬”,理论学习是全媒体时代记者保持底色、练就本领的起点,也是适应环境变化的关键环节[1]。为此,记者需采取主动学习的态度,深入研究新媒体理论,包括数字传播理论、跨媒体报道理论以及互动媒体理论。除阅读最新的学术著作之外,记者还可以参与行业研讨会,主动与领域内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不断吸收新兴领域的先进理论和观念,如人工智能在新闻采集和编辑中的应用,社交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等。同时,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选择国内外新闻报道的成功案例,深入分析其背后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技巧,从而对全媒体时代的新闻报道策略进行深刻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实践是检验理论正确性的唯一标准”。记者应积极参与到新媒体项目中,将所学理论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通过反复实践,找到最适合当前媒体环境的报道方法,并深入新闻采编制播全过程,体验多平台、多形式的新闻采编制作与分发,进而在实践中找到理论知识的应用局限,并加以改进,以进一步提升和完善自我。记者还要重塑自身定位,从传统的信息传递者,转变为跨媒介内容创作者和受众互动的引导者,学会利用数据分析工具来了解受众需求,掌握多媒体制作技能,以适应不同平台的内容发布要求[2]。同时,记者还要掌握跨学科知识,比如市场分析、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以更全面地把握受众心理和市场动态。此外,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对记者来说也很重要。在全媒体时代,知识和技能的更新换代速度极快,记者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保持竞争力,实现自身的成长。通过阅读专业书籍、期刊,关注行业动态,参与线上和线下的学习活动,记者可以持续地“自我充电”,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添砖加瓦。

2.2 增强脚力,深入基层一线

基层一线是新闻故事的源头,能够提供最直接、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在全媒体时代,信息爆炸和虚假消息泛滥,使得真实、客观、深入的基层报道显得尤为宝贵[3]。一方面,记者应积极搜集新闻线索,主动出击,一旦发现新闻线索,应立即制定采访计划并及时前往现场。在采访过程中应深挖细节,与当地人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其生活状态和对事件的看法,报道真实有温度且充满人文关怀的新闻。例如,在新华社的“新春走基层”活动中,记者走进各地基层一线,通过开设专栏和专题,展现基层的新气象、新风貌,讲述无数充满奋斗精神的故事。在天津市滨海新区新城镇梁子村,记者通过实地采访,讲述了当地妇女通过编织手工绒线花参与冬奥会的故事,展示了全民参与冬奥、人人奉献盛事的情景。这些报道深入展现了新时代基层一线的变迁和发展,凸显了记者通过实地走访挖掘深层次故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记者还需加强与其他媒体和信息源的合作,以免“闭门造车”,通过建立广泛的信息网络更快地获得新闻线索,同时借助其他媒体的资源进行深入报道。在采访过程中,应用现代通信工具和社交媒体平台,实时分享采访现场进展,提高报道的时效性。实践中,记者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现场应变能力,确保自身能够快速适应复杂多变的现场环境,同时要注意个人安全,合理规划采访行程,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高效采集新闻素材[4]。

2.3 不断学习,提升表达技巧

在全媒体时代,内容创作者需紧抓流量之舵,依据传播规律,不断提升表达技巧,生动呈现内容,确保新闻报道既具有深度又能够吸引目标受众。生动而富有创意的表达方式能够促进信息的有效传递,使其更易于被接受和记住。要想使内容具有吸引力,记者需要放下姿态,以受众为中心,紧密关注受众的兴趣和需求,在此基础上创作新闻报道内容。这要求记者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能够洞察社会热点、爆款内容及可能“出圈”的元素;深入学习并掌握丰富的词汇、语法和修辞技巧,使语言表达更加准确有力。记者坚持每日阅读高质量的报纸、杂志和专业书籍,不仅能增加词汇量,也能强化对不同文体和表达方式的理解。同时,借鉴获奖报道、文学作品等优秀的写作样本,学习如何有效地使用比喻、对比、排比等各种修辞手法,以增强文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从而实现不断创新。

扎实的文字基本功是记者顺利开展工作的根基。记者应通过持续的写作练习来锻炼自己的表达技巧,重视每一篇稿件的构思、撰写和修改过程。练习时,关注句子结构,避免使用过于简单或重复的句式,确保文章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另外,记者还可以在实践中学会如何控制语速、调整语调,以及如何运用非语言元素来增强表达效果。同时,采用录音或录像的方式回顾自己的表达过程,分析自身在语言运用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优势与不足,结合他人的反馈进行针对性的优化,以达到开阔视野、促进自我成长的最终目的。记者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有价值的信息或一闪而过的观点,都应及时记录下来,通过整理并定期回顾,不断丰富自己的“武器库”。

2.4 加强实践,提高技术应用能力

为成为全能型、全媒型人才,记者需要深入掌握多媒体技术和平台特性,系统学习短视频制作过程,包括剧本创作、拍摄手法、视频剪辑等,学习使用Adobe Premiere或Final Cut Pro,增强自身的视频编辑能力。定期参与线上线下的短视频制作学习班,通过实践提升自身的创意表达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记者还需深入研究直播技术,掌握直播设备的操作方法,如多机位切换、声音混音等。通过参加直播平台的技术培训,了解直播过程中的互动技巧,提高直播吸引力和观众参与度。同时,学习移动应用开发基础知识,如HTML5、CSS3、JavaScript,为在多种平台上发布内容打好基础,并通过参加实践项目,如创建微信小程序或简单的移动应用,了解移动端用户体验设计原则,切实提升跨平台发布技能水平[5]。

记者还应分析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展趋势,浏览并分析抖音、快手、微信等平台的年度报告,学习成功案例,吸收新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方法。参与跨媒体内容创作项目,如将文字新闻转化为图文、视频或音频形式,通过实际操作提高自身的多媒体内容制作能力。加强与设计师、程序员、营销专家的合作,努力拓宽视野,提升跨领域沟通能力。跟踪最新技术动态,了解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应用优势,通过在线课程、行业论坛、技术交流会等方式及时更新知识。在这一过程中,记者不仅要有持续学习的意愿,还要有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践中去的能力,为自身在多元化媒体环境中的生存和发展“筑基搭桥”。

2.5 严守隘口,坚持职业底线

记者的责任和职业底线是新闻行业的基石。政治红线要求记者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等,为确保报道内容与国家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参与政治学习班、学习相关政策文件、紧跟时政要闻,记者能够及时吸收并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新成就和时代精神。记者要仔细研读法律法规,尤其是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的相关法律法规,如《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将其作为日常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记者还可以通过定期参与法律研讨会、在线课程或讲座,不断提高对法律条文的认识,以保证报道活动不脱离法律框架。

另外,记者在新闻报道中,还要秉持公正、客观、真实、全面等基本原则,深化对新闻报道中常见伦理问题的理解,在报道中平衡公众知情权与个人隐私权,谨慎处理灾难新闻报道中的敏感内容,逐步养成“底线思维”,避免噱头和炒作。定期参加相关培训班或研讨会,与同行交流新闻报道中遇到的伦理问题和解决方案,从中吸取经验,提升自我约束能力。深化对其他国家新闻伦理标准的了解,比较不同国家的新闻道德规范,从而开阔视野,提高自身在国际新闻报道方面的专业素养。记者还要建立个人工作档案,记录和分析自己的报道案例,定期自审自检,通过自我总结及时发现并纠正工作中的不足,提高职业自律性,确保新闻报道符合职业道德,不捏造事实、不歪曲真相。

3 结语

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记者要想提高自身素质,就要不断适应新的传播环境和受众需求,提高自身的跨媒介整合能力。高质量的内容生产依赖于对传播规律的深刻洞察、对技术变革的敏锐把握以及对职业道德的严格遵守。全媒体环境下,记者不仅要具备采集、编辑、发布新闻的能力,还要坚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未来,记者应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以适应全媒体时代对新闻人才的高标准、严要求,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加丰富、准确而深入的新闻报道。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受众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主要内容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