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河流消落带植物景观营造分析

2024-05-16 13:16吴橙晓
花卉 2024年8期
关键词:营造洪水河流

吴橙晓

(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00)

0 引言

以南京市为例的长江中下游城市的主城区排涝河道,面临河岸景观界面频繁遭受夏季洪水、高温、径流冲刷及水土流失等恶劣的自然环境挑战。由于消落带是一个相对独立、丰富的生态体系,自身具有独特的空问结构和生态功能,与相邻的水陆生态系统之间均发生有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研究应考虑其动态性。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滨水空间需求,在河流消落带范围内顺应复杂的水文条件,营造出相对稳定的河岸植物群落景观,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次以南京市南河综合整治工程为例,对城市河流消落带植物营造进行研究。

1 城市河流消落带面临的现状问题

1.1 水体污染,生态景观缺失

南河位于南京主城西南,全长9.3km,南接莲花闸,北连赛虹桥,是建邺区和雨花台区的一条界河,南河连通秦淮新河和外秦淮河,是区域主要排涝通道、主城生态补水体系中的骨干河流。改造前河道两岸滨水空间品质较低,多为生硬河岸,城市河流消落带的水体染污严重,对其生物以及植物的生长影响产生较大的影响,再加上城市河流消落带区域为狭窄的长条状,受河流水体冲刷,导致城市河流消落带生态景观缺失。因此,在自然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城市河流消落带生态景观破坏日益严重,湿地生态系统退化,开展城市河流消落带生态景观修复紧迫[1]。

1.2 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

原有护岸硬质化偏多,植物种类单调,生境品质差,陆地与消落带水体之间能量交换以及物质交互的效果不佳,进而导致河流消落带植被退化,生态食物链结构发生影响,河道内动植物以及微生物数量减少,外来浮游生物快速繁殖,导致河道内部的水含氧量逐渐下降,大量的有机质堆积,河道堵塞并且伴随着严重的水质污染,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生态问题,使河流消落带生物物种多样性减少。

1.3 景观单调,缺乏地域特色

河道两岸受用地限制,多处为临河商建、居住区及快速路,跨河建筑物众多,桥下空间逼仄而杂乱,可达性不高,滨水活动各功能缺失。河流消落带植物群落单一,季节变化不明显,观赏性以及生态价值不高。原有植被群落茂密且杂乱,被完全遮挡的河道成为城市灰色空间,不仅没有彰显人文特色,还与城市界面产生了严重的割裂感。

1.4 水文条件复杂,给植物景观营造带来挑战

南河属秦淮河流域,上游与秦淮新河相接,下游在赛虹桥处进入外秦淮河,常水位为7.5m,设计百年一遇洪水位11.10m,南河洪水受汇水区来水和秦淮河洪水及长江洪水回水的共同影响。汛期洪水位高程8.0~9.5m,持续时间约21d 左右。2020 年汛期洪水位高程8.01~10.81m。其中,高于8.5m 约52d;高于9.0m 约27d;高于9.5m 约24d;高于10.0m 约20d;高于10.5m约6d,洪水持续时间共62d,属于极端自然灾害。复杂多变的水文条件,给消落带植物景观营造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2 城市河流消落带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2.1 适用于城市环境的植物选择

在城市河流消落带景观设计中,植物是城市河流消落带景观营造的主要元素,通过植物使用情况感知其生态环境,维持该地区生态结构稳定。河道在汛期和非汛期水位落差大,因此河流消落带植物管理难度较大,在植物景观营造期间,以保证植物种植成活率为关键,基于城市水文地质以及气候条件,选择适合城市河流环境的植物品种,坚持适地适树,选用本地植物,适当的引进新型耐水湿地植物,减轻城市河流消落带植物景观后续养护压力。结合河流消落带生态结构与景观形态,保证设计的植物群落具有自我恢复、自我更新的能力,提升城市河流消落带植被覆盖率[2]。

2.2 建立顺应水文特征的设计框架

南河是一条典型的易受洪水影响的河道,水位变幅大、汛期淹没时间长,设计前需根据河道水文特征确立消落带区域,在消落带区域内建立顺应水文特征的设计框架,来确保整个植物景观的可行性和落地性。首先,通过对每个竖向高程的水文分析,根据历年洪水位高程记录,结合河道断面设计,将岸坡分为4 个区域:不受洪水淹没影响区域、丰水年份偶发淹没区域、洪水常年淹没区域和常水位以下区域。

同时,设计者必须了解植物习性,根据耐水淹时间的长短可以将植物归类为耐2 个月以上水淹植物、耐1~2 月水淹植物、耐1 个月水淹植物、耐10d 以下淹水植物,不耐水淹这5 类。针对4 个高程区,实施分区植物群落配置,在不同的淹没条件下选择相应的植物品种,通过植物配置手段实现每个区域内的景观和功能相互融合,以南河为例的立体分层种植设计框架如下。

(1)不受洪水淹没影响区域(10.5~11.5m 以上)。本区域基本不受洪水位影响,作为重点打造,使用多种种植手法,营造可四季观赏的植物组团,植物种类相对丰富。

(2)丰水年份偶发淹没区域(9.0~10.5m)。本区域内既需要考虑植物的耐淹性,也要考虑市景观效果和物种多样性,适合种植能够耐水淹1 个月左右或水淹10d以下时间的植物,如榉树、金枝槐、五角枫、木芙蓉、垂丝海棠、西府海棠、石蒜、萱草等,适合打造树林景观。

(3)洪水常年淹没区域(8.0~9.0m)。本区域洪水常年淹没和冲刷,适宜种植的植被品种较少。需考虑能够耐水淹1 个月以上的植物。种植形式上以草坪为主,步道、节点旁点缀垂柳、乌桕、池杉等耐水湿的林荫树。观花植植物可选择紫薇、黄菖蒲、鸢尾(耐湿)等,灌木可选择花叶杞柳[3]。

(4)常水位以下区域(7.5m 以下)。本区域以水下为主,干旱年份会露出水面。本区域种植水生植物打造生态化驳岸,考虑到汛期洪水水流速度和水位淹没时长,本区域需选择植株较高根系较发达的水生植物如芦苇、香根草、花叶芦竹等,来抵抗不利的自然环境条件。滨水步道前的浅滩区域可适当留白,为本土野生植物提供生长空间。

经过施工期及养护期的走访后发现,在被高水位、长时间淹没的情况下几乎不受影响的树木有柳树、枫杨、乌桕、紫薇、池杉、落羽杉;地被、水生植物没顶淹没后恢复力强的有花叶杞柳、芦苇、芦竹、香根草、黄菖蒲、水生鸢尾,石蒜由于夏季处于休眠期,可以顺利度过汛期;短时间洪水后会产生叶片泛黄的情况,但不影响植物生命力的植物有榉树、朴树、三角枫、五角枫、香樟、垂丝海棠、木芙蓉、金森女贞、小叶女贞、栀子、蔷薇、云南黄馨、萱草、孝顺竹、细叶芒、矮蒲苇。洪水后叶片枯萎,恢复能力差的植物有银杏、樱花、腊梅、紫荆、玉兰、金桂、红叶石楠、八角金盘等,池杉、落羽杉等杉类如果在缓苗期遭遇汛期,汛后死亡率变高。

2.3 美观与安全的结合

设计如南河这类受水位影响较大的河流消落带植物营造时,首要保证的是“安全问题”,其次是“美观问题”。解决“安全问题”与“美观问题”不仅是迎水坡绿化配置的主要目标,还是设计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重点与难点。保证安全是植物配置设计的重点;美观与安全的结合是设计的难点[4]。

(1)“安全”的内容。①水利设施安全。配置植物的生长不能影响堤身稳定。在对防洪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树木种植不能阻洪,尽可能少的种植根系过深的大乔木,品种选择上需注意白蚁预防。②植物生长安全。由于外部河道受到汛期洪水的干扰,这种不可控的极端水位周期的变化会对岸坡的植被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必须建立能够较好适应消落带环境的植被体系,保证岸坡植被安全稳定地生长,减少由于汛情带来的损失。

(2)“美观”是以河道安全为基础。在保证河道安全的前提下,进行丰富的植物配置,不可一味地追求景观的美化效果。明确河道定位,必须与普通城市公园区分开来,选择适合的植被风貌和设计手法。迎水坡植物配置由两个部分组成:①消落带区域。常水位至洪水位之间,此区域需充分考虑植物的耐涝性和耐湿性,适宜简化设计。②稳定带区域。洪水位以上,不会受到水位变化影响,绝大多数植物都能稳定生长,可以进行重点打造。

3 城市河流消落带植物景观营造策略

3.1 生态与景观并重的植物景观营造

充分利用植物的景观功能和生态功能,开展以生态修复为主的植物景观营造。运用景观功能时需合理搭配落叶、常绿乔木,可利用常绿乔木作为背景,在各个观赏季节增添观花、观果或彩叶植物,采用乔灌草组团种植、片林种植、或二者相结合的方式,打造景观亮点。运用生态功能时需选择一些蜜源植物和鸟嗜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来源。食源性植物如乌桕、香樟、柿树、枇杷、芒草、狼尾草等,蜜源性植物如黄连木、醉鱼草、蔷薇、栀子等,筑巢植物如池杉、落羽杉、水杉、枫杨、旱柳等,通过植物配置,营造水栖、陆栖、水陆两栖等不同的生境,建设河道生态基底,吸引野生动物前来栖息,使河道的生态得到提升和改善[5]。

3.2 河道与城市共生的植物景观营造

随着人们生态环保意识的提升,对于自然的向往度增加,城市河流消落带植物景观能够吸引大量的城市居民以及游客游憩。因此,在城市河流消落带植物景观营造期间,结合城市生态以及功能需求,以带动城市生态旅游发展,满足当地居民以及游客休憩游玩的需求。通过植物景观营造吸引居民以及游客前往观赏,提升城市河流的活力。南河流经建邺区和雨花台区两个行政区域,城市河流消落带植物景观营造与城市功能定位结合,以当地的条件为主,保障景观营造的功能性以及生态性达标,丰富城市生态景观区域,促进城市人们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展现出城市河流消落带植物景观营造的价值。河道植物选择在空间结构上分别形成段落特色,生态人文段(莲花闸—雨润大街)主要表现河道的生态性,浅滩区运用水生植物,园路边种植观赏草,迎水坡面打造阳光草坪,营造南河生态而浪漫的植物景观。新城乐活段(雨润大街—梦都大街)的植物风格切合新城科技园的现代、时尚的气息,运用观花、观叶乔木,与常绿灌木、地被、草皮结合,打造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安康宜居段(梦都大街—赛虹桥)主要营造植物的季相特征,观花、赏叶、闻香、拾果,令市民感知春夏秋冬丰富多样的植物特色景观。充分打开河道界面,融入城市空间,使之成为一条风景优美的无界之河[6]。

3.3 人文与自然共兴的植物景观营造

以城市河流消落带植物景观为中心,将城市人文、生态环境、自然景观设计融合,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以城市历史文化以及人文风俗习惯为背景,不断挖掘地域文化元素,将其自然的融入城市河流消落带植物景观营造建设中,通过多元化的形成呈现出来,展现出城市河流消落带植物景观的独特性。城市河流消落带植物景观营造是连接当地历史以及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植物景观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突显出当地的风土人情,展现出具有特色的景观风貌。

南河滨水空间提升以在地文化为情感主线,通过河道空间缝合增加城市空间的延展性,营造富有场所记忆的滨水活动空间,串联古桥文化、水文化、场所文化,重塑文化记忆链。因地制宜开展植物景观设计,打造遵照城市历史文化追寻踪迹,营造出一条具有历史景象的城市河流消落带植物景观,突显出城市文化精神面貌。将历史文化与城市河流消落带植物景观融合,大量运用栾树、乌桕等秋色叶树种,下层种植细叶芒、狼尾草等观赏草,衬托古桥和文化墙的历史沉淀感,运用海棠、紫薇、金桂等观花植物,为周边居民营造充满四季变化的人文滨河休闲空间。

4 结语

本研究提出了河流消落带立体分层种植设计框架,以生态修复、城市功能、地域文化角度为着手点,综合景观设计学以及生态学,为长江中下游城市河流消落带植物营造提供实践应用参考。种植设计框架实施后,城市内的河流消落带在洪水威胁下具有良好适应性并获得了更快的自我修复能力,以植物景观建设的方式完成生态修复,倡导以自然景观代替人工硬质驳岸,改善当地城市河流消落带的生物多样性,加深人与自然的交流,加快我国城市生态建设推进脚步,加强城市河流消落带植物景观营造价值。

猜你喜欢
营造洪水河流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洪水时遇到电线低垂或折断该怎么办
河流
流放自己的河流
又见洪水(外二首)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洪水来了
当河流遇见海
论设计洪水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