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市集与阅读共同体的缔结

2024-05-16 15:39霍艳
中学生阅读·高中·读写 2024年3期
关键词:盖章市集年轻人

霍艳

中秋、国庆长假,逛图书市集成为年轻人中流行的文化休闲方式。图书市集打通了阅读、交流、消费、休闲的渠道,不再只是卖书,而是一场以书为名的“嘉年华”。

图书市集在中国由来已久。过去,书市常选在大型公园举办,规模盛大、票价低廉、持续时间长。售卖的不仅有新书、畅销书,还有库存书、二手书等。凌乱码放的书籍,考验爱书人的眼光,也给其带来淘书的乐趣。

近年,一种新型的图书市集出现并固定下来,如“北京图书市集”“做书市集”等,常在某个周末举行,地点选在网红园区。票价虽不便宜,但能通过控制人数来保证参与者的体验感。它是“市集文化”和“City Walk”(城市漫步)潮流相结合的产物,可逛可买、可“打卡”可社交,颇受年轻人青睐。

这种图书市集之所以火爆,主要是因为书的种类不再是“大而全”,而是“小而精”。书经过了编辑的精挑细选,其中不乏一些小众书。这些图书像是创意产品,不光具有思想性、审美性,还凸显了议题性和设计感,仿佛书也拥有了个性与生命。

图书市集反映出一个趋势:图书越来越个性化的同时,出版也变得越来越品牌化。过去书市常以出版社为单位,现在图书市集则流行以品牌为单位,一次能汇集近百个出版品牌。这也符合年轻一代的消费习惯,他们所认知的商品世界正是由一个个品牌组成的。这些品牌除了以图书的形式呈现,也开发了播客、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有些人是先认识了品牌再来找它们出版的书。参与图书市集,对出版机构无疑是一次宣传推广品牌、树立风格的好机会,所以他们加倍投入、降低折扣,形成了良性循环。

参加图书市集,正成为年轻人一种新的社交形式。作家和编辑不再充满神秘感,在图书市集上和读者实现了“双向奔赴”。特别是“看摊儿”的年轻编辑们,和读者分享从事出版的情怀、理想和趣事的同时,也希望能直接了解人们的阅读趣味和个性化需求。当面对长久驻足又犹豫不决的读者时,编辑“主动出击”介绍作品,往往能获得很好的效果。读者的阅读也不再是私人、孤独的活动.而变得可以分享、交流,彼此也能因为对一本书的喜爱成为朋友。除了售书,有些图书市集还举办了沙龙、脱口秀等文化活动,给年轻人提供彼此相遇、感知他人存在的机会,在分享和对话中生发新的可能。

图书市集处处彰显着年轻人的态度,营造一种沉浸式体验。主办方往往会围绕一个个主题进行策划,让阅读在不同层面延伸。一些市集上随处可见写给年轻人的语录,如“只要决定出发,最困难的部分就已结束”“去跌倒、去胜利,去用生命再创生命”等。一些出版社还开发了符合年轻人趣味的文创产品,不光有书签、明信片、徽章,还有帆布包、靠垫、冰箱贴等日常生活用品,上面印着书里摘引的语句,让阅读融入日常。

当网络购书成为习惯、电子阅读成为主流、线下图书消费面临严峻挑战时,图书市集在年轻人中的火爆,让出版从业者又看到了希望。纸质书不会消失,它是思想、精神的载体,更是日常生活里可以被触摸的物质,让知识从无形变有形,让人感到被陪伴。在复杂的社会环境里,年轻人愿意将钱花在精神享受和思想提升上,借助书籍探寻世界、审视自我。

但这样的图书市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地域分布的不平衡,图书市集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在二三线城市较为缺乏。二是参与者“打卡”感过强。虽然是图书市集,但书更像是年轻人生命里的风景,他们才是风景中的主角。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多是他们跟书的合影和逛的过程,而非阅读感受。这尤其体现在一种充满仪式感的行为——盖章上。印章成为摊位的“标配”,人潮涌动不一定是在翻阅图书,而是在盖章。“盖章风”最初流行于景区,人们通过盖章了解图案背后的故事、珍藏美好回忆、和同伴交换信物。当“盖章风”蔓延到图书市集后,有人坐火车、排队几个小时来书展盖章,但并非真的有兴趣去了解一本书的内容,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收集癖。一些摊位规定消费或关注其微信公众号才能盖章,让本该成为精神和物质联结通道的盖章活动,变得越来越功利化。

逛图书市集,其实是年轻人一场关于书的旅行。它是狂欢之旅,人们全情投入、收获满满;也是交往之旅,人们与书邂逅、与人相识;更是“朝圣”之旅,能亲手触摸凝结了人类智慧结晶的作品,在快速变化的社会里寻找不变的经典。但一本书完整的生命不只是创作、编辑、销售,只有被阅读后,它才真正获得了存在的价值。所以,如何借助火爆的图书市集,把图书消费推进到阅读环节,把阅读融入年轻人的日常,真正營造出青年阅读的浓厚氛围,缔结一个阅读共同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节选自2023年10月11日《文汇报》,有删改)

猜你喜欢
盖章市集年轻人
逛创意市集
“盖章”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古味市集
当代年轻人有多惜命
市集
年轻人如何理财
抱紧我
年轻人
揖美手作市集与艺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