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环境的悖论

2024-05-16 04:08陈恒舒
中学生阅读·高中·读写 2024年3期
关键词:仁政品性君王

陈恒舒

这是《孟子》中很有名的两章。前一章,孟子讲的齐国人学说楚国话的故事,是汉语史上不可多得的宝贵材料,从中可以窥见我国先秦时期的语言状况。这个故事也常常用来说明语言环境对学习一门语言的重要性,比如学英语,国内学三年不如出国待三个月,这是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讲清楚了的道理:更不用说由此产生一个成语——“一傅众咻”,指一人教导,众人干扰吵闹,以至于收效甚微。后一章中,“一暴(曝)十寒”“专心致志”是更有名的成语,弈秋教人下棋的故事则是小学六年级的课文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有名的部分其实都是孟子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所打的比方。孟子的确是打比方的高手,他的很多譬喻非常精彩。精彩到超越了它的原始语境,具有了更广泛的意义。事实上,这两章原本说的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习”,而是君王品性的养成和环境的关系。

在孟子看来,君王的品性决定了仁政能否施行,而君王生活的环境又对他的善恶趋向影响极大。理想的状况是,君王身边全是薛居州(或者孟子)这样的好人,君王想作恶也没有机会,可以心无旁骛地向善、为仁;现实的状况是,只有一个薛居州(或者孟子),此外则是小人环伺,君王也被弄得心猿意马,薛居州(或者孟子)的影响也就很有限了。

道理好像很简单:君王无法一心一意地推行仁政是因为身处的环境不行,那就想办法给他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呗!可在人治的体制下,君王身处的环境是谁决定的?还不是君王自己吗?然而君王要是有能力把自己身边的环境整顿好,其他事还用得着担心吗?到底是环境造就人,还是人造就环境?这好像是个悖论……

孟子相信人性本善,相信人皆有“四端”(也就是后一章说的“有萌焉”)。作为君王,只要能够“扩而充之”,就“足以保四海”。但是一来人性实在太复杂,并不如想象的那么美好;二来他终究没有拿出“扩而充之”的具體措施,于是陷入了无限的循环论证,最后还是只能寄望于君王自身的品性。到了对人性彻底绝望的韩非子,则极力强化君王的权威,试图使君王不受任何臣下影响,还要用法、术、势驾驭臣下——这就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了。

猜你喜欢
仁政品性君王
“笑”谏君王
关于监狱学的学术品性
姜太公钓鱼
重塑狼王品性(二)
论高校教师的专业伦理品性及其涵养
浅论孟子的仁政与井田制、性善论思想
孟子“仁政”思想对构建和谐世界的意义
烽火戏诸侯
孟子说仁德
活着就是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