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初教学衔接的实践探索

2024-05-16 22:50上海市昆明学校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4年11期
关键词:小初学段阶段

娄 斐|上海市昆明学校

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由结构上迥异、有质的差别的三个阶段组成的。第一阶段,行为把握——动作式再现表象阶段;第二阶段,图像把握——形象式再现表象阶段;第三阶段,符号把握——符号式再现表象阶段[1]。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认知对应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三个阶段之间的认知发展客观存在着衔接问题。有研究认为,学段衔接问题作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引起了国家政策层面的关注。2010 年以来,中央连续发文强调学段衔接。这一问题已经对我国基础教育质量产生重大影响[2]。有调查显示:超过一半以上的学生在学段衔接时感到压力和不适应,其中初中生的比例为54%;64%的家长认为孩子有学段衔接问题[3]。为避免“学段衔接不畅”,37%的初中生在小升初的假期中参加了社会机构提供的“先学先修式”补课[4]。

本文尝试在把握九年一贯制学校特有的一贯性特征基础上,以上海市昆明学校为例研究并阐述小初教学衔接工作,以建构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体系。学校从中考新政发布开始,通过调整小学高年级课程设置和评价要求,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使其尽快适应中学学习生活,并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一条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初教学有效衔接的实践路径,厘清了小初教学“为何衔接”“衔接什么”以及“怎样衔接”等问题。

一、为何衔接:教学衔接的背景分析

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识发展理论从个体发生学视角,将人类个体的成长历程划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并指出人类个体在不同年龄段表现出不同的规范意识和行为模式[5]。作为一个相对独立且重要的研究领域,小初教学衔接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其作为一项研究和实践探索命题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一所学校重视教学衔接,主要是基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的现实背景。

(一)适应儿童思维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需要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理论可知,感知运动阶段是儿童思维(智慧)的萌芽阶段,前运算阶段儿童出现表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出现初步的逻辑思维,到了形式运算阶段儿童才出现比较复杂的逻辑思维,接近于成人的水平[6]。儿童的认知一般经历着“行为把握→图像把握→符号把握”这一发现学习的过程,由简单到复杂,螺旋上升。布鲁纳认为,这种学科学习的小循环有助于缩小“高级知识”与“初级知识”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儿童智力发展,从而推动大循环的前进[7]。

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对学习的考察并不仅限于单个学习行动的过程和结果,而是把各个学习行动作为一个连续的过程来考察。加涅认为,个体的学习是累积性的,人的智慧发展过程除基本的生长因素外,主要是各类能力的获得和累积过程。据此,他提出了累积学习模式:学习某一复杂的智慧技能要以有关较简单的智慧技能为前提,这个较简单的智慧技能学习又要以更简单的学习为前提。每一个复杂的智慧技能都能分解为从属于它的较简单的智慧技能,而且从属的智慧技能还可以继续分解。这种由复杂到简单的逐步分析或分解,就是加涅所说的学习任务分析[8]。

从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四阶段,到布鲁纳的学习的三种经历,再到加涅的累积学习模式,都隐性指向一个客观现实。高级知识与低级知识之间、复杂技能与简单技能之间都存在着距离,这种距离需必要的衔接。“衔接”就是稳定现有发展成果,寻求进一步触发质变的联结要素,发掘使学生学习能力与感悟世界的能力最终实现阶段性提升的通达方式;“衔接”更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内在的本质要求,是对目前学制教育过程的补充[9]。

(二)现实教育政策和改革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改革,如何通过有效的学段衔接建构一体化的高质量教育体系,越来越成为教育政策制定和教育改革设计的焦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强调,要“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也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各学段、各学科课程内容的有机衔接”。不仅如此,近年来的教育改革也在强化人才培养学段衔接的重要性。以上海市的中考改革为例,随着中考新政推出,物理和化学实验操作、外语听说测试、跨学科案例分析等成为赋分项目,新增的考试内容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小学和初中虽同属义务教育阶段,但两者在学科设置、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如何通过调整小学高年级的课程设置和评价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尽快适应中学学习生活,是学校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三)学生个体成长与发展的需要

从理论的角度看,人的立场是教育的基本立场,注重小学和初中教学的有效衔接,最为根本的逻辑出发点是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成长与发展。要实现“完整的人”的发展,必然需要尊重学生学习的阶段性特征,强调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表现,也必然需要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成长表现及其面临的共同性问题进行针对性地设计与引领,促使学生更好地实现不同学段学习的有效衔接。从实践的角度看,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常常会因为对初中学习生活的不适应而产生焦虑、浮躁、逆反等情绪,会因为自身心理、生理的变化导致青春期的迷茫、冲动与非理性行为。同时,因为小学和初中阶段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师生关系、课业任务等的不同,可能会诱发学生学习和成长中的各类问题。国内外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在学生不同学段的学习中通过有效设计促进学段间的良好衔接,是提升学生学业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这样的认知,上海市昆明学校依托课题研究,对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低年级学生学段衔接的需求与困惑进行了调研,发现学生在动手实践能力、跨学科学习等领域均存在共性问题,通过学习方式转型的引导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需求非常迫切。

二、衔接什么:教学衔接的关键要素

研读最新的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可以发现,小学与初中的课程总目标是一致的。但基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基础,各学段的课程有着不同的目标、内容和能级要求。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比较《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不同学段目标要求可以发现:小学学段重在加强道德情感、责任意识、是非判断能力等的培养;初中学段更注重道德品质熏染,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等,目标的综合性要求更高[10]。学段目标之间的衔接是实现教学有效性需首要关注的因素,但学段间的教学衔接更要回答“衔接什么”的问题。对学段衔接的内容,目前研究多聚焦于学科知识和教学方式上。在笔者看来,小初教学衔接,表面上看是学科知识从浅层次到深层次的跨越,但其背后主要是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和思维模式的转变,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来更好地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上海市昆明学校充分利用九年一贯制的体制优势,明确提出了“小初教学衔接”命题,积极探索小初教学有效衔接的关键要素,以帮助教师在认知层面形成对小初教学衔接内容体系的合理把握。

从概念上说,小初教学衔接是指小学教学和初中教学之间的过渡和对接,其基本目的是让小学生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提高中学学习的成效。小学和初中虽同属义务教育阶段,但两者在学科设置、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大不同,缺乏渐进性和连续性,客观上需要一个衔接和过渡,以帮助学生升入初中后,克服心理压力,平稳度过过渡期。一般地,小初教学衔接至少应该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学思想的衔接

小初教学衔接的要素之一是教学思想的衔接。初中低年级与小学高年级教师都必须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包括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各学科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相关理论等),都必须了解党和各级政府有关教育改革的一系列文件(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等)的精神和要求,都必须明确中小学生培养目标与各学科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的衔接

小初教学衔接的要素之二是教学内容的衔接。小初教学内容的衔接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学生学习载体的衔接,是学习基础的衔接。没有它的衔接,小初教学衔接就是虚空的。小学高年级与初中低年级的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与探究型课程的内容要注意衔接、连贯、承上启下,小学高年级的课程内容应是初中低年级课程内容的基础,初中低年级课程内容应是小学高年级的课程内容的延伸与发展。小学高年级与初中低年级的各学科教学内容要注意承前启后、循序渐进。

(三)教学方法的衔接

小初教学衔接的要素之三是教学方法的衔接。小学的教学方法比较细腻、具体与感性,初中的教学方法与小学的相比较则粗犷些、抽象些和理性些。因此,小学高年级的教学要适当增加些理性的因素,初中低年级的教学要适当增加些感性的因素。

(四)教学评价的衔接

小初教学衔接的要素之四是教学评价的衔接。小初教学评价的衔接包括教学评价内容指标的衔接、教学评价方式方法的衔接、教学评价激励方式方法的衔接。由于小学生和初中生的身体特征与心理特征不同,小学和初中的教学评价内容指标也有所不同,小学更注重学生的显性学习表现,如大声朗读、集体参与等。同时,小学和初中的教学评价方式方法也有所不同,小学更注重学生的显性学习表现评价,如直接大声肯定和表扬、直接指出问题与不足等。此外,小学和初中的教学评价激励方式方法也有所不同,小学的激励方式方法更直接、感性与儿童化,如五角星激励、小红旗激励、鼓掌激励、用语言大声激励等。因此,小学高年级的教学要适当增加对隐性学习表现的关注和理性的评价激励方式向初中靠一些,初中低年级的教学评价则要适当增加对显性学习表现的关注和感性的评价激励方式。

三、怎样衔接:教学衔接的基本路径

小初教学衔接是一项有实践价值的研究,它彰显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价值。上海市昆明学校基于对小初教学衔接要素的整合和规律的把握,通过实践探索形成了小初教学衔接的基本路径。

(一)以“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的转变与衔接为基础

有效的学段衔接,必然需要以共同的思想认知为基础,需要以教学方法的贯通为支撑。学校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育改革相关文件的精神,组织教师特别是初中低年级与小学高年级教师讨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中考新政改革的思想与内容、小初教学衔接等问题,逐步明确了中考新政背景下基于转变学习方式的小初教学衔接要求。学校组织初中低年级与小学高年级教师开展双向听课及研讨活动,让初中低年级与小学高年级教师把握小学与初中教学方法的各自特点,并适当渗透运用到各自教学之中。学校还组织初中低年级与小学高年级教师研讨各自学生的学习方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此外,学校还召开初中低年级与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方法介绍会,推广学生的先进学习方法。

(二)以“学生学习内容”的改变与衔接为抓手

不同的学习内容是学段之间差异的最直接体现,也是做好学段衔接最重要的抓手和载体。学校从学生的学习内容入手,从三个维度整体建构了小初教学衔接的行动体系。第一,注重基础型课程内容的衔接。开展初中低年级与小学高年级教师学科教研联谊活动,讨论并落实学科课程内容的衔接。第二,注重校本课程内容的衔接。学校系统研制了从小学到初中的学生德育目标和要求,形成“‘守规矩·习雅行·争免检’行规教育课程”“‘阳光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博之旅’走进博物馆课程”“‘快乐成长’仪式教育活动课程”“‘学党史·跟党走’党史学习课程”等“明德”系列课程,实现了小学、初中校本课程内容的衔接与一体化。第三,注重课外教学活动内容的衔接。学校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社团活动交流会,让初中、小学学段的教师一起参加交流研讨,以便相互了解、沟通和衔接;学校还组织了初中低年级学生、小学高年级学生一起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社团活动,以帮助小学高年级学生更快更好地完成小初衔接。

(三)以“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与衔接为重心

学段衔接的核心价值是帮助学生建构起适应更高学段的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其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基础,也是其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基于实证调查和理性分析,从学生抽象复杂的学习能力体系中寻找关键领域,特别注重阅读理解、探究、实践、合作等四方面学习能力的培养与衔接。针对每种学习能力,学校都会组织系列活动。其中,初中低年级学生与小学高年级学生一起参加活动,以促进小初教学衔接。

(四)以“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与衔接为支撑

有效的学段衔接,离不开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支撑。学校注重从四个维度帮助学生完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育与衔接。首先是良好课堂学习习惯的培育与衔接。学校制订了详细的学生课堂学习习惯规则,包括听课、看书、发言、交流、讨论、展示、实践操作、作业等方面的规则,并开展了相应的检查,同时组织一些由初中低年级学生与小学高年级学生一起参加的课堂学习习惯交流汇报活动。其次是获取、处理信息学习习惯的培育与衔接。学校制订获取、处理信息学习习惯规则,内容涉及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分类、信息的储存、信息的提取、信息的应用等,并开展相应的竞赛活动(初中低年级学生与小学高年级学生一起参加)。再次是与参加实践、创新、探究活动相关的学习习惯培育与衔接。学校制订相应的规则,并开展相应的竞赛活动。最后是与复习、总结、归纳相关的学习习惯培育与衔接。学校同样制订了规则,并开展相应的竞赛活动。

(五)以“学生学习评价能力”的培养与衔接为保障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良好的评价能力,对做好学段衔接具有重要意义。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课堂学习自我评价能力、课外学习自我评价能力以及自我激励能力。具体而言,学校会制订相应的规则,开展相应的竞赛活动,特别是会开展初中低年级学生与小学高年级学生一起参加的活动,以帮助小学高年级学生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

猜你喜欢
小初学段阶段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我看到一只小黄狗(外一篇)
我看到一只小黄狗(外一篇)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小初的火车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