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检验中跃升

2024-05-16 08:27郭克俭王启丁
人民音乐 2024年4期
关键词:利民学子选题

郭克俭 王启丁

音乐论文作为表达音乐知识的可靠载体, 也作为音乐学术交流的重要工具, 长久以来为音乐学界撑起了一片百花齐放的学术天地。然而,在专业音乐教育中,音乐论文写作一般是音乐理论专业的侧重练习内容,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往往对其缺乏足够认识。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需要易懂的写作路径参考,音乐理论专业的学生也需要更多的写作经验总结。早在2001 年,教育部便发文鼓励高等学校“结合学科、专业的调整,加快教材的更新换代”①,次年再次发布文件,加强学术道德建设,规范高校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规范②。有鉴于此,傅利民先后出版了《音乐论文写作基础》③(以下简称《基础》)与《音乐论文写作精讲》④(以下简称《精讲》)两本撰著,不失时机地承担起为青年音乐学子音乐文论写作答疑解惑和把脉定向的师者职责。因两部著作鲜明的规范性、实操性及专业性特点,由此也成为当下颇受欢迎并广为畅销的音乐文论写作教科书。本文拟以上述两书为对象,探寻作者音乐论文写作方法门径精进求索的教育初心。

一、由表及里拾级深入

《基础》出版于2004 年,是傅利民任教中国音乐学院音乐论文写作课程四年后的授课心得和教学成果, 也是我国音乐学者最早论述音乐论文写作方法的工具书之一。尽管《基础》出版至今已有20 个年头,但因其内容系基于作者多年教学经验所得,其鲜明的实践性至今仍为无数音乐学子所受用。

《基础》框架参照了音乐论文的基本写作流程,从论文选题到资料搜集,再到动笔直至答辩,作者对创作音乐论文的每一环节都进行了详细诠释与延伸, 且分别附有典型的论文实例供读者参考,可谓是精雕细琢,为读者提供了音乐论文写作的手把手教学。另外,傅利民在书中对音乐论文写作一事表达了极高的评价:他认为撰写学术性音乐论文能够“提高认识力、思考力,使其智力得到开发,学会创造性劳动, 从而锻炼和培养其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⑤。正如傅利民所言,撰写学术论文实际上是写作者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并完整表达的过程,这不仅是对写作者的知识储备与思维逻辑的检验,还是对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验。他还认为,音乐学术研究工作者如果没有过硬的文字表达能力,就会“束缚他的聪明才智的发挥,也会影响他对音乐文化的传播所作出的贡献”⑥。

如前文所言,学术论文的撰写实际上就是系统而周详地记录学术研究的全过程,撰写音乐论文能够帮助培养写作者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其在自身专业领域的研究方法和分析能力,从而起到巩固和促进个人的学术综合水平的效果。撰写与发表音乐论文也是音乐研究者向其他学者传递新发现与新成果的主要方式,无论何种文化的蓬勃发展都不可能只凭数人推动,瀚海般的人类音乐文化是在无数音乐研究者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中才得以稳步建设乃至逐步突破的。对于高校音乐教育,音乐论文同样是加深音乐学子间交流学习心得的良好媒介。

客观地说, 音乐论文是音乐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与科学表征, 音乐论文以其客观性和思辨性为音乐艺术的有效传承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和学术参照。而对于音乐学子来说,音乐论文写作又为他们提供了提出疑惑问题、印证与检验所学所思和阐明己见所得成果的有益途径和必要手段。20 世纪90 年代,由于高校音乐本科专业(尤其是表演专业) 在校生相当程度上依靠于沿袭已久的感性意味浓厚的口授身传机宜的师徒制学习方式, 毕业要求也大多以专业展示考试为主⑦,致使音乐学子在学习过程中大多疏于对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全面音乐素养的提升, 更谈不上音乐论文写作水平和研究能力的提升。然而,对于音乐这门极具抽象性的艺术门类而言, 仅靠音乐教师口授面命的教学接受模式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信息的传达总会因为教学方式的感性化而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偏差、误读与曲解, 学生囿于主观而习得与累积的信息和知识便很容易成为专业技能进步的潜在阻碍。

在此大背景下, 音乐学界有识之士已有音乐论文写作相关文论见诸刊报,其中以周勤如⑧、蔡际洲⑨等学者发文数量为多,且更有学术洞见和理论深度。与此同时, 音乐论文写作的身影亦见于一些音乐学新学科建设的基础教程之中,如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⑩便专门开辟一章篇幅,集中讨论民族音乐学论文写作问题,对音乐论文的特征、文体、资料搜集整理、构思、修订等基本著述特征、研究方法、写作流程等逐一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探讨, 内容令人耳目一新并对后学者产生极大启发。

《基础》是在近年越来越多的音乐业内人士与一线音乐教师呼吁加强学生音乐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背景下推出的, 它不仅是一部具有开拓性的音乐论文写作的专题著作, 更为音乐学子文论写作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有益的帮助。尽管《基础》的主要“任务”理应是完整讲述音乐论文的写作流程,但傅利民却有其独到的撰写思路: 他首先在第一章对音乐论文的概念与定义进行了系统阐述, 又在第二章强调了创作音乐论文的必备条件,即“科学性”“学术性”“创新性”,直至第三章才正式进入了论文写作流程。占据着全書近三分之一的篇幅,“认识音乐论文为何”与“了解论文写作的必备条件”如同两道门槛立在读者面前,仿佛在提醒读者“思而后动”,要为自己将写的论文负责。由此不难看出,尽管《基础》出版时傅利民教龄尚浅, 但他对音乐论文写作一事的态度绝非按部就班地应付, 这也从侧面透露出他撰写此书的初衷并不是囫囵吞枣般地“授人与鱼”,而是暗藏心意、任重道远地“授人与渔”,作者流露出来的点点心迹, 注定促使他在音乐论文写作研究中的不断开掘萃取。

二、寓教于书精讲五计

从相对严谨的成书风格来看,《基础》更像是一部逻辑严谨的学术著作, 对于刚刚入门的音乐学子和音乐爱好者而言,其内容难免有深奥枯燥之感。或许正是作者同样意识到这一点, 于是应邀重新编纂出版了主题更为集中、文风更加朴实、内容通达晓畅的《精讲》,作者试图利用自身更为丰富的教学水平与研究经验,将《精讲》打造为颇具互动性的“书中课堂”。《精讲》各级标题一改前书严肃的先生面孔,代之以根据音乐论文写作过程归纳为“知己知彼”“有的放矢”“趋利避害”“围点打援”“抛砖引玉”五计命名, 次级标题也大多对应着写作中的常见问题而使用了简洁的疑问句, 一问一答, 如:“选题有哪些方法? ”“文献资料搜集后如何处理? ”等等,在精准定位问题的同时还能持续启发读者的求知欲, 这套新设计可以视作为作者深镌于心的“授人以渔”教育理想的有机响应。

如果说《基础》是一本面面俱到的音乐论文写作法理论百科,那么《精讲》则更像是一套周到的音乐论文写作指南,有意避开了冗长的概念论述,转而着重从音乐论文选题、开题、研究和结题四大环节中精炼出最普遍的问题,逐一分析并解答。以论文写作最为重要的选题环节为例,《基础》中的选题一章分三节论述:第一节为选题的意义与原则,以爱因斯坦和牛顿的失败课题为例, 表明选题是关乎论文成败的重要环节, 并尽可能详细地阐述了论文选题的四项原则輥輯訛;第二节为选题的途径与方法,详尽介绍了两种选题途径与四种选题方法; 第三节则为课题申请书与开题报告的相关内容, 由此可见, 傅利民编著《基础》时是不厌其详、唯恐疏漏的。反观《精讲》中的“选题”一讲,标题就直接点明了选题最根本的立场———有的放矢,即从实际出发确立选题,接下来以“什么是选题? ”“选题有哪些方法”和“怎样确定选题”三问组成了这一讲的全部内容,其中的语言风格也具有明显的概括性輥輰訛。什么是选题?“选题是论文写作的基础, 是明确研究的目标和方向的问题……合理、恰当的选题是通往成功驿站的第一步。”而在《精讲》中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概括了《基础》中几乎占据一页的“选题的意义”。《基础》中大篇论述的四项“选题原则”,更是在《精讲》中被精练归结为“避己之短、用己所长”和“‘小题大做,力求新颖”两种通俗易懂的“选题方法”,类似的转变在《精讲》中比比皆是。

《精讲》用概括性的语言为读者的联想提供了空间,用作教材时也为授课过程中话题的展开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可以说,《精讲》已经从前书循规蹈矩的“我说你做”,一跃成为别出心裁的“我讲你思”;《精讲》通过舍弃相对繁琐的理论叙述,使写作方法的内容占据了主位,其“教材”的定位得以凸显;篇幅较长的论文实例及其他拓展信息以附录的形式安排在书后,读者阅读时的连贯性也得到了极大优化;另外,《精讲》虽使用了更加简洁的目录,但其中涉及的写作流程与要点比起《基础》只多不少,最直观的便是在最后一讲新增了“音乐论文的修改与完善”的内容。

“善作不如善改”,一篇经得起推敲的音乐论文必定经历了多次的修改与润色,这也是写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一般而言,论文作者,尤其是大部分音乐学子,很难在初稿中就将整篇文章的逻辑设置妥当,遣辞措意也往往存在不当之处。在书中这部分新增内容中,除了开题与结题报告、答辩等精讲内容,《精讲》还专讲了音乐论文的摘要、段落衔接以及结论的写作要点,这也恰恰是广大音乐学子在日常寫作练习中最容易忽视的内容。对于一些思维敏捷、善于发现有价值的写作话题的音乐学子而言,由于在写作过程中少于反思和推敲,所作的文章难免不尽如人意,其写作质量也因此进步缓慢;而相较于闷头进行所谓写作练习、撰写出一篇篇的“流水线论文”,放慢节奏、反复修改,找出文章问题所在,才是更为有效的训练方法,也是严谨治学态度和优良学风的体现。一言以蔽之,《精讲》乃“精华之讲”,是寓教于书的“精彩之讲”。

三、镞砺括羽精进不止

学则不固,无论是音乐论文的理论研究、写作练习还是教学实践, 都不会止步于某一成果或阶段。《精讲》的出版便是对作者个人的精进不止,乃至整个音乐论文写作领域与日俱进的生动诠释。

《基础》的问世一定程度上及时弥补了音乐论文教材市面的贫瘠,偏于横向的编写思路使它几乎收录了音乐论文写作领域的所有关键理论,可以视作为作者对自身多年来对音乐论文写作研究与实践经验的成功总结,但《基础》在足够透彻之余又略显宽泛,大部分章节中的理论成分明显偏多,其仍留有综合科研性书籍的影子,因此相较于“教材”的定位,《基础》更像是一本音乐论文写作法“词典”。而2010 年版《精讲》则从教材的定位和读者的学习体验出发, 在对前书内容进一步归纳总结的基础上, 增加并有意凸显了论文的修改与完善环节,重新设计了理论与讲解的比例并采用问答式的章节排列,整书风格有的放矢、一针见血,成功打造了一本广大音乐学子与爱好者所喜闻乐见的音乐论文写作入门指南与教材。客观来看,两书都是成功的:《基础》将复杂的音乐论文写作方法“抽丝剥茧”,科学、深入,更具学术性;《精讲》则拓展了关键内容并融入独特的教学方法,方便、有趣,更具实用性,二书脱胎于傅利民教学实践生涯的不同阶段,因此它们也是傅利民由科研工作者、青涩教师蜕变为资深教授的见证。

“音乐不是技术而是一种文化,音乐院校的学生不应将技术与理论对立。”如今,尽管我国的高校音乐学子仍因表演与理论的专业分别而存在论文写作能力上的些许差距,但音乐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早已得到了应有的重视,音乐论文写作练习已渐渐揭下了音乐理论专业的“专属标签”,逐步融进了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内容中;越来越多的高校音乐教师倾向于为学生布置周期性的写作作业,并在课堂或其他约定时间中安排“论文展示”活动,虽然这些“论文”由于写作周期短、篇幅小,质量上往往不作硬性要求, 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资料搜集、逻辑思维、学术交流等综合学术能力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继《基础》出版之后,随着艺术学各层次学位论文管理规范化不断加强,“文献整理与论文写作”内容作为学位课程列入培养计划之中,以教授材料及师生课堂互动为基础编纂的、篇幅结构与内容长短不一的“音乐文论”写作教程逐渐增多,其中不乏如居其宏輥輶訛、杜亚雄輥輷訛、韩锺恩輦輮訛等音乐学名家之作,为相关课程授课师生提供了十分丰富的教材版本撷取及参考文献选择的余地,而各具特色的方法门径与独出机杼的写作玄机更是让音乐学子受益匪浅。近十多年,伴随音乐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又出现了专门面向艺硕、内容上更为契合音乐表演专业论文规范要求、选题论域内容及思维认知个性特点《音乐表演专业论文写作基础》輦輯訛等。以上著述与《基础》《精讲》一道,共同构筑了中国音乐论文写作园地姹紫嫣红的靓丽风景线。

诚然,在笔者看来,尽管《基础》《精讲》已尽可能地将论文写作的主要内容分析透彻生动,但其中仍有内容上的缺憾: 两书中虽均讲到了文献搜集、贮存与使用等要点,却未谈及“文献综述”的写作教学内容。文献综述是论文动工前重要的勘探工作,进行文献综述不仅有助于论文作者了解其研究问题的成果现状、检验论文选题价值,还有助于帮助论文作者打开思路,提高其学术洞察力。然而,做好文献综述并非易事,如何全面搜集文献? 如何检验文献权威性? 如何将搜集的文献归纳总结? 时至今日,文献资料问题仍困扰着大量以音乐学子为主的经验尚浅的写作者,并且由于文献综述脱离于论文主体之外,而草率的综述环节往往又会成为音乐论文写作路上潜在的拦路虎和绊脚石。

但瑕不掩瑜,从“基础”到“精讲”是傅利民通过数轮教学后,对“音乐论文写作”讲稿内容重新甄选和组合;由“讲述”而“叙事”是其辛勤耕耘于音乐教学一线而笔耕不辍的见证,体现了其对音乐论文写作教学理论与方法的不断精进和执着追求。古语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毫无疑问,但凡接受了写作课训练的音乐学子,大多都会程度不等地在写作水平与研究能力上得到相应的提升;但凡在文论写作上小有成绩的音乐学子,大多都应该接受过文论写作与文献资料整理相关课程的研习和修炼;其中就凝结着包括前述学者在内的众多专家师者的辛勤劳作和学术心血。笔者坚信,作为音乐文论写作教学科研领域走在前列的坚定践行者,傅利民教授一定会为广大音乐学子奉献出更多的学术智慧。

郭克俭浙江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启丁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萌)

猜你喜欢
利民学子选题
新型捕收剂BK610和BK612在利民选煤厂的应用
果树大容器育苗技术的研究
杏林组曲·学子赋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垃圾分类:虽然“繁琐”但利已利民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今朝学子喜登攀
悠悠学子心,浓浓附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