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新征程最大的政治

2024-05-17 03:34商兆鑫
党政干部论坛 2024年2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政治

商兆鑫

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1月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提出,要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紧扣一个“实”字抓好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的贯彻落实,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我们要深刻领会“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这一论断的政治性、理论性和指导性,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确保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一、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引。

(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赋予了科学社会主义新内涵

科学社会主义强调从资本主义发展到共产主义是一个客观自然的历史进程,主张无产阶级通过武装斗争砸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认为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劳动人民掌握政权、生产力高度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的条件,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是建设共产主义的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不断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内涵。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和巩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根据新的实践要求,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又进一步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国家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同时,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使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更加明晰、更为科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成功,使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界上,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使世界社会主义摆脱了危机、走出了困境,充分展示了世界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式现代化焕发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运动和制度的生机活力,赋予了科学社会主义新内涵。

(二)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路径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沉迷于“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现代化就是资本主义化”之中,认为只有走资本主义道路才能实现现代化。西方式现代化走的是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开辟的是现代文明的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其背后是资本主义的逻辑、立场和理论,走的是“以资本为本”的现代化,依靠的是战争、殖民和掠夺。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的研究表明,东方国家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经济形态并不完全重复欧洲的样式。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自然生态条件、生产力水平、语言文化不同,社会发展路径不可能完全相同,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也必然是多样的。就世界范围而言,现代化大致可分为“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和“后发外生型现代化”两种类型。与这两种类型现代化都不相同,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破了现代化只有西方一种路径的现代神话,同时在实践和理念上也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超越,带给世界的是一种新型的发展途径。我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探索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和平发展作为走向现代化的战略选择,在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发展的同时,坚持对外开放,寻求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改变了国强必霸的逻辑,也超越了西方国家对外扩张和殖民掠夺的途径。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出了一条现代化的新路径。中国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现代化规律的共同性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发展道路多样性的辩证统一。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认识和观察中国式现代化,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摒弃了西方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和“国强必霸”的传统,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开创了发展中国家迈向现代化的新途径,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是对西方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超越,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三)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的新模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揭示了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规律。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我们党坚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用以指导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这既符合各国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如,推进工业化、实行市场经济、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又具有符合我国具体国情而形成的自身特色。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我们实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用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中国式现代化具备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这一过程与西方发达国家历经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的“梯度发展”过程有很大不同,是“四化同步”的“跨越式发展”过程。与此同时,我们根据生产力发展,适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完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又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的原创性创新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充分表明,中国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提出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中国式现代化样式,为人类破解发展难题提供了新的可行性方案,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模式。

二、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

旗帜鲜明讲政治,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也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政治态度。党的政治建设,包括党的政治纲领、政治路线、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和政治策略的制定、坚持、落实和完善等,其首要任务是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就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团结最广大人民群众,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把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100多年来,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坚守初心使命,坚持把远大理想和现实目标相统一,锚定目标,接续奋斗。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早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设想我们要建立的新中国,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在设计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时,明确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随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位一体”逐步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与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是内在统一、紧密联系的。

(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内在地包含着支撑和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全部力量。我们党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不懈地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凝心聚力推进高质量发展,不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着力解决发展不充分的问题;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目标定位,牢牢抓住全面这一核心要义,着力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系统地解决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实践反复证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重要立场,为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根本路径。我们党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整体推进,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前景,以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取得新成就。

(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接续奋斗,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告终;洋务运动从器物层面向西方学习,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试图从学习西方的制度层面推进现代化,但都没有从根本上找到中国现代化的正确道路。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应运而生,它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中国共产党100多年奋斗史,既是一部党带领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探索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过程,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的逻辑展开和必然结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重大成果,这条路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三、新时代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是发展路径,也是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落实到行动上、体现在实践中。

(一)党的领导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方向、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砥砺前行的根本保证。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必然要面临其他国家不曾遇到的各种压力和严峻挑战。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创造者、推动者、实践者,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强领导核心。正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政治保证愈益坚强,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毋庸置疑,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旗帜鲜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二)以人民为中心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并强调指出:“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是逻辑起点,也是价值旨归。“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因此,我们要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顺应人民对文明进步的渴望,努力实现物质富裕、政治清明、精神富足、社会安定、生态宜人,聚焦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解决好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就业、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托幼、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强、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三)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途径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举措,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只有通过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强做优我国实体经济,才能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才能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更有品质的生活,进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只有通过高质量发展才能在实现物质富足的同时,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只有通过高质量发展创造出更为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才能更好地满足我国超大规模人口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解决好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只用通过高质量发展推进高产出、高效益、低排放、低污染,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只有通过高质量发展推动“一带一路”有序发展,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联动,增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力量,才能实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总之,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途径。

(四)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实现伟大梦想就要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当前,我们面临的形势之复杂、斗争之严峻、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艰巨世所罕见、史所罕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激荡,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攻坚期、深水区,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沉着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面对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抓住主要矛盾,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突破口打开工作新局面,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和保障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是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现代化的任务极其艰巨。要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如期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不仅需要自然资源、经济基础的支撑,而且更需要政治动能方面的支撑和保障。要切实加强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加强政治引领力

实践证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政治保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政治保证,首先是方向的保证。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各项事业、做好经济社会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方面给人们带来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也存在着某些消极因素。对于这些消极影响,只有通过正确的政治导向,才能及时予以制止和纠正。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以过硬的政治执行力践行初心使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提高政治协调力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的根本利益固然是一致的,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和民族众多,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还不够平衡,加之人民群众包含着众多的群体,因而必然形成整个社会多层次、多角度、多领域、多指向的利益分野。如果对不同利益缺乏协调,就很难形成一个代表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和统一意志,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也很难得到真正体现。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始终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协调、协商,把国家、群体和个人的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利益结合起来,形成统一的共同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激发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

(三)增强政治凝聚力

政治凝聚力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实践表明,强烈的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中国只有提高民族凝聚力,才能获得真正的民族尊严和民族自信,进而形成强烈的超越精神。我们今天讲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首先要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这就要求我们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凝聚全民族智慧和力量的向心力。增强政治凝聚力就是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凝聚起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前进的磅礴伟力。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党员干部都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找准定位、明确方向,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各尽所能、各展其长,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良好局面,共同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政治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