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下知有之”的管理境界及其当代启示

2024-05-17 03:34周黎岩陈祥林
党政干部论坛 2024年2期
关键词:民心天道刘备

周黎岩 陈祥林

《老子》第十七章曰:“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意思是领导者的治理水平有四个等次之分,最高境界是“下知有之”,即最高明的执政者治理天下,老百姓只知道有那么一个人,却感受不到他在管理。老子“下知有之”的“无为”思想以被管理者为中心,注重效法天道、地道、人道,实现和谐治理。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社会,都是由“道”所产生的,天地万物本身就是自然和谐体,人也是和谐自然中的一员,也应效法天道、地道,在管理活动中实现人与宇宙万物的和谐共处。领导者要达到“下知有之”的“无为”最高管理境界,需要遵循“天道”“地道”“人道”。

一、做官之道:“道法自然”

做官之道即天道,天道即宇宙规律。《老子》第三十七章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庄子继承了老子思想,在《庄子·至乐》篇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思想,“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意思是“天道”的规律是刚健运行不息,万物自我生成。领导者应该遵循天道,不要将自己的私欲、私念强加给自然万物,不要人为地、故意地胡作妄为,而要顺应自然规律、顺应万物本性,通过“不作为”的方式达到无所不为的目的。道家所谓的“无为”,并不是消极不作为,而是遵循事物的内在规律去作为,顺应规律、顺应民心达到“无为而不为”的治理目的。

(一)要顺应规律

老子讲:“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治理大国就像煎小鱼一样,要用文火慢慢地煎,煎完一面,再翻过来煎另外一面,不能像煎大鱼一样不停地翻来翻去,否则就会变成一锅鱼泥。老子以烹鱼之道谈治国,告诉我们,领导者治理国家时要懂得从实际出发,顺应规律,不能瞎折腾。历史典故“萧规曹随”,同样启示我们治国理政要懂得顺应规律。汉朝宰相曹参上任后,没有颁布新的法令,继续沿用前任宰相萧何制定的规章制度,可谓是“无所作为”。曹参看似“无为”,实则大有作为,顺应了朝代更迭时百姓希望休养生息的客观利益诉求,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最终达到了历史交替期顺利过渡、富国强民的目的。如果不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一味地胡作妄为,其结果必然是招来祸患,轻则身败名裂,重则祸国殃民。如此,就会沦为老子所说的管理四重境界中的最差一等——“侮之”,与“下知有之”的最高管理境界背道而驰,相去甚远。

(二)要顺应民心

民心乃国政之大事,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历朝历代的荣辱兴衰史启示我们:得民心者得天下。现代管理学上说的领导力,其实就是一种领导凝聚民心的能力。治国理政,制度为本。大到国家、小到单位,都要重视规章制度的建立。在建章立制时,领导者要以民为本,顺应民心。如果规章制度顺应了民心民愿,一方面百姓都会自觉执行制度、遵守制度,制度可以得到有效贯彻和落实;另一方面百姓在遵守和执行制度时,会顺理成章地认为这是自己分内的职责,进而形成自我约束管理、自我价值实现的文化氛围。在这种氛围里,人人都有一种“自我领导”而非“被领导”的感觉,领导者也无需时时处处发号施令,反复强调规章制度的存在,彰显领导的“权威”和“存在感”,这样就做到了《老子》第十七章所言:“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下知有之”的治理境界,意即英明睿智的领导其实是很少发号施令的,只要顺应了民心,百姓都会认为依规行事是理所当然、自然而然的事情。

二、做人之道:“无私用柔”

做人之道即“地道”。《周易》中讲:“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地道”意即做人要遵循“地”的“坤德”,也就是老子的“柔德”。老子讲“知雄守雌”“知强守弱”,主张发挥领导者的柔性管理艺术,以柔克刚,以“柔”取天下。老子的“柔”在管理学中,体现为注重发挥领导者的人格魅力和对下属的影响力,淡化强制性权力在管理中的作用,强化人格魅力这种“非权力因素”的作用。“无私用柔”是一种以人格魅力影响下属的能力,最终达到无为而治的治理境界。

(一)要保持“无常心”

《老子》第四十九章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意思是领导者不能存有私心,要以百姓之心为心,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心中时刻装着百姓,真正做到关心百姓,爱护百姓,尊重百姓,敬畏百姓。《老子》第六十七章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的第一件法宝“慈”就是“柔德”。老子认为,高明的领导者应用母亲爱孩子般的慈爱力量春风化雨,感动下属,赢得民心,获得支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载,战国名将吴起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名将,原因就在于他善用慈柔的人格魅力感化下属,赢得民心。打仗时,他和士兵同吃同住,同甘共苦,不搞特殊,甚至会放下将军的威严,亲自为受伤的士兵吮吸伤口,让士兵备受感动,个个都愿意以战死沙场的方式回报他。吴起以真心真情换得了士兵的鼎力支持,最终成就了自己的功业。这就是领导者“柔”的艺术,以母亲般的慈柔感化下属、母亲般的慈爱温暖下属,下属自然会用真情回报,不但积极工作,而且会拼命工作,关键时刻还会为领导化解危机。

(二)要保持“无多欲”

人是欲望的动物,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正所谓“欲壑难填”。老子并不反对人适当追求自己的欲望,而是主张人不能有太多贪欲,要懂得知足,节制自己的贪欲。老子深知,如果任由欲望牵着鼻子走,结果必然会跌进万丈深渊。《老子》第四十六章曰:“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主张领导者要带头摒弃私心贪欲,清心寡欲,清静无为,以上率下,达到“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的“无为”境界。

老子讲“上多欲则下多贼”,领导者贪欲太多,下面的官员也会纷纷效仿。官方高层一旦私欲膨胀、物欲横流,基层官员就会蝇营狗苟、鸡鸣狗盗,政治生态就会严重恶化,国家就很难治理好。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查处的腐败案例中,山西、辽宁等省份甚至出现了“塌方式腐败”,究其根源,就是高层官员带头贪污腐化、基层官员上行下效造成的。《老子》第五十七章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意思是领导者带头无为,百姓自然受到教化,领导者带头清净,百姓自然正直,领导者不滋事扰民,百姓自然富足,领导者带头节制贪欲,百姓自然淳朴善良。只要领导者带头修身节欲,不滋事扰民,不胡作妄为,百姓就自然能安居乐业,就可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历史上的贞观之治、文景之治、康乾盛世的出现都是领导带头节制贪欲的经典案例。

三、做事之道:“上无为而下有为”

做事之道即“人道”。《庄子·天道》:“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意即领导者治国理政要善于“上无为下有为”。“上”指的是一个组织的最高领导者,“下”则指除了最高领导者之外的所有成员。“上无为而下有为”的治理理念体现了单位组织分工的重要原则。在治国理政中,不管一个单位是大还是小,领导和下属职责分工都要明确,岗位上的每个人都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自做好自己分内的事,下属不能越权,领导也不能管理过头。

(一)要“上无为”

《老子》第五十七章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道”的清静无为属性规定了最高领导者的思想与行为,就是要尽可能地从具体事务中摆脱出来,以便能发挥主导作用。“上无为”并不是说领导者什么都不做,而是要做职责内的事,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注重组织、引导和服务下属,充分调动下属的积极性,督促激励下属做好本职工作,而不能事无巨细,干预下属的工作,更不能凡事亲力亲为。西汉初年,汉文帝曾问丞相陈平:“天下一岁决狱几何?”意思是一年中全国审理案件有多少件?丞相陈平回答:“有主者。陛下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并进一步指出这些都不是宰相的事情,使公卿大夫、主管具体事务的官员都尽到自己的职责,才是丞相之责。

毛泽东曾经说过:“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其中“用干部”是领导者达到“上无为”的必修之功。历史上有很多善于任用干部的领导。如,三国时期的刘备,虽然文韬武略不是最佳,但他知人善任。刘备用人不拘一格,除了用像诸葛亮、庞统、关羽、张飞、赵子龙这样的高人豪侠、正人君子之外,他还会用张松、法正这样的小人,还能用看不起自己的人刘巴。因为刘备知人善任,所以蜀国出现了一大批人才,他们个性鲜明,各有所长。同时,刘备注重平衡,岗位设置互补重叠,权责明晰,能够让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施展才华,从而成就了蜀国团队的核心竞争力。

(二)要“下有为”

“下有为”的意思是,管理者要信任下属,鼓励下属,尊重下属,给下属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和空间,充分激发下属干事创业的内在驱动力,满足下属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需求,敢于放权,让下属积极主动地完成组织目标。

领导者要想“下有为”,就必须“为之下”。《老子》第三十九章曰:“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意思是说,权重的人以卑贱为根本,位高的人以低下为基础。真正高明的领导者懂得“善用人者,为之下”的道理,愿意放低身姿,以谦卑柔和的方式对待下属,以人格魅力感召、激励、影响、带动下属,激发下属的主人翁意识和自我价值,从而鼓励他们自觉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富有创造性和激情地完成责任目标和任务。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三国时期的刘备善于用谦卑、低调、柔和“为之下” 的方式,激发下属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刘备想请诸葛亮出山助其复兴汉室,诸葛亮原本是不愿意出山的,但刘备放下“刘皇叔”的高贵身份,三顾茅庐拜求诸葛亮,表现得非常谦卑,诸葛亮最终被刘备谦卑柔和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像诸葛亮这类人中龙凤、高洁名士,高官厚禄是无法打动他的,唯一能打动他的就是真情、真意。自从有了诸葛亮的辅助,刘备如鱼得水,顺利建立了“三分天下”的蜀汉政权。白帝城托孤后,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继续为蜀汉效力,亲率三军五次北伐,尽心尽力辅佐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虽然去世了,但他对下属的影响力还在持续,这就是老子所讲的“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无为艺术。

猜你喜欢
民心天道刘备
读懂刘备
天 道
党心民心
电视剧的文化属性解读——以《天道》为例
刘备与徐州
“驻”入民心“帮”出实效
让民心工程赢得民心
民心
天道体系 专业成就卓越
权健天道体系精英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