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路径研究*

2024-05-17 08:29熊辰阳戴诗琪
大众文艺 2024年7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政治

熊辰阳 戴诗琪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重庆 401120)

一、高校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

(一)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

进入新时代以来,为了促进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的双向发展,高校进一步加强了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的要求,其中必不可少的是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增强和大学生所应具备的较高的道德素养以及价值观念的提升。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指出,二者融合发展是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现实和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融合,是对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之下国家战略转型的教育模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回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战略举措。进入新时代,大学生仍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过程中的主力军和奋进者,国家亟须通过培养一批具有自主创新意识和正确价值观念的,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素质,确保他们正确的政治立场的同时,为当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新的实践动能,这就要求新时代下高等教育必须回应国家战略发展的现实需要,回应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需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推进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进一步实现。

(二)思政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引领”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效果的关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样也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起着价值引领和人才指导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引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也需要具备正确的品格和丰富的精神世界,以及对于整个世界具备正向的看法和观点,而这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引导。而创新创业教育则是更加注重大学生专业素质能力、综合自主水平、创新发展能力、综合多维实力的全面提升,这就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在发展的目标、协同发展的要求之上的契合,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理论指导,则更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提供着“价值引领”的作用上,在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的提升效果上引导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坚定的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同时以科学的理论以及教学实例作为指导,促进大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提升,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双向融合,让创新创业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之下,实现共同发展。

(三)思政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指导”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具体的“实践指导”。当今世界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大学生接受的知识纷繁复杂,十分容易在从学校到社会的身份转变过程中迷失自我,受到极大的外来冲击。在这时就必不可少的缺少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创新创业教育之中,提升价值引领和促进学生鉴别能力的增强,在奋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新征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以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塑造和价值引领,帮助学生在思政课程和创新创业的实践过程中,以正确的视角看待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当代青年的时代选择和正确看待新形势下的就业环境以及就业形势,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明白“脱贫攻坚”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任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促进当代大学生树立牢牢树立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崇高理想信念;引导学生敢于进行“自我革命”“自我发展”,在了解自身、丰富自我、提高团队协作、创新意识增强等方面找到自我价值,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和关注时代变化的能力,进一步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效果,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指导”作用。

二、高校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现实困境

(一)教育理念落后,认知观念割裂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把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分割开来的现象,没有注重二者的有效衔接。创新创业课程也亟须思政课程提供的价值引领。甚至有些高校在二者的结合过程中,存在着不清楚主次,模糊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之间的关系;缺乏对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的融合发展的重视;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结合的模式落后、认知观念割裂等现象,这就导致在实施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的过程中存在着顶层设计不足的问题,无法确保课程的科学发展。尽管部分高校在思政课程的设计和创新创业课程的改良中应用了部分激励措施,例如在创新创业课程开展中加入模拟就业机制,但创新创业课程中缺乏最核心、系统的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结合的课程结构设置、考试评价机制、融合政策保障等,这就导致部分学生缺乏思政课程的价值引领,课程开展流于形式,创新意识严重不足,道德素养和认知水平较低,既无法促进思政教学工作水平的提升,也无法促进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二)课程难以衔接,协同层次不足

尽管大多高校意识到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但是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两张皮”的现象。就思政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本身而言,思政课程更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通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对社会的发展有正确的认识;而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更多地注重于实践拓展,市场运用和模式创新。在思政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方面就显示出两者融合的困难较大,侧重的教学角度不同等问题。在结合的过程中难以将思政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和衔接,无法突破其固有的课程结构的框架,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地结合,难以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掌握创新创业的方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思政课程的教学知识更多偏向于价值观的引领,这些思政教学的知识点被浅显地体现在了创新创业课程中,而创新创业课程也未能很好地对思政教学热点进行深入结合,无法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拓展等方面进行协同发展。

(三)师资力量薄弱,管理水平欠缺

大多高校在进行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过程中都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辅导员和创业人员承担了大多数创新创业课程讲授的内容,他们往往缺乏对于思政课程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把握,同时授课教师更缺乏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等相关的知识体系的理论支撑和实际的创新创业实践体验[2],这就导致创新创业的师资队伍缺乏专业性,难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正确的理论引导,难以保证教学效果的完善,难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这将会进一步使得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质量较低,课程设置流于形式,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的重视程度降低,教学产出的成果和孵化少,未能很好地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和思政教学的价值引领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更使得课堂中的思政元素未能很好地得到激活,课程的有机结合和融合发展的管理水平欠缺,未能打通一个“思创”融合、竞赛合作、孵化产出的教学新平台。

三、高校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改革路径

(一)加强结合意识,改进教学模式

要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课堂教学的创新发展,必须加强和充分认识到二者的相促进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结合意识,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教育教学育人目标、教学实践过程、教学评价体系的协调发展,在新时代之下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和培养一批有理想、有担当、肯吃苦、能奋斗的符合社会发展和社会需要的社会化、创新型的新型人才。在加强二者结合的过程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理念和教学模式的转型升级,在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中加入思政元素,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同时注重学生创新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在提升技能的同时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结合。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向学习、创立示范课程和课程翻转、参与式互动式教学、创新创业情景模拟、角色转换等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加强爱国精神的培养,同时促进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自身发展和创新创业的能力的提升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信念感,促使学生加强自身创新创业能力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的前景目标,从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效的提升。

(二)构建大思政格局,加强顶层设计

要想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必须构建大思政的格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布局,在创新创业课程教育教学的顶层设计上构筑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在创新创业课程改革的同时,保证思政元素的完善配备和实践落实。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推进过程中,必须紧紧依靠学校制定课程融合体系清晰到位、课程效果评估权责明确、结合学校自身特色的实施路径;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需加强教务处、学生处、招就处、团委、思政教学单位、竞赛备赛、校企结合等各个部门之间的融合发展,发挥各部门之间的育人合力,推进“三全育人”方针的进一步落实;在组织层面和实践层面加强学校、社会、政府之间的三方合作,构建大思政的教育格局,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和学科的规划,在价值引领和实践指导的基础上,在大思政的格局之下,探究创新创业课程的自主合作模式,将各职能部门的推动紧紧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进行课程合作探究、典型案例分享、体验式参与式的多维价值观培养与能力塑造。通过创新创业课程设置的顶层设计升级,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宽学生的创新视野,统筹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改革,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促进二者融合发展进程的进一步升级,为系统的培养创新创业的优秀人才奠定基础。

(三)强化师资队伍,构建实践育人体系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发展过程中的师资队伍的强化,构建实践育人体系必不可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课程整合,开辟出一批既擅长思想政治教育、又擅长创新创业教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对这批师资队伍进行定期的研修培训和课程学术沙龙,使“双师”在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新思想的同时,加强对“双师”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加强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团队的组建,构建实践育人的教学体系。加强实验中心和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和培养,把课堂的结合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使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使学生根据自身爱好,自主选择创业内容,进行创业实践和创业培训,加强资金、场地、师资、学科配备的协调格局,构建全方位的实践育人体系,在实践育人体系中确保正确的育人方向,在以创新创业课程设计为核心的前提下,“双师”教师队伍也应加强自身学习,保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发挥协同实践育人体系的效应,使学生在良好的师资队伍和完善的实践配备的基础上,提高创新创业的能力。

(四)加强数字赋能,丰富信息教学转型升级

信息时代,特别是大学生容易受到网络上不良思想和极端情绪的影响,难以分辨和掌握巨大的信息资源。这就亟须高校充分创新信息化教学的模式升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数字赋能,搭建新型融合教育模式和基地。在开展创新创业教学过程中,需注重思政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开设并利用VR、3D模型等虚拟数字技术,创新红色文化资源、虚拟爱国教育基地、虚拟创新创业场地等方式,让学生切身的感受数字化转型之下的教学新升级。此外,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按线上知识提升、线下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促进教育教学转型升级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变革。学生可通过线上自主学习创新创业相关知识,并在章节安排中完成每章线上考核,教师根据线上环节及重难点分布设计线下实践活动。线下利用可开设与ChatGPT对话、微创新创业分享、网络慕课、毕业生线上互动专栏等模式,丰富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现状的渠道,同时将思政课程中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时代意义,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大国担当,以及当代大学生的时代责任等内容嵌入在线上学习、线下互动、实践展示等各环节,逐渐培养和树立学生参与国家建设的责任感及使命感当中,发挥混合式教学育人合力,加强数字赋能条件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转型升级。

(五)完善评估体系,促进合作交流

在教学周期完成之后,从实际教学中可以探知,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现效果更为“显在”,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则更加的“隐性”,在思政和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如何做到二者教学效果的评估与评价十分必要,在教学评估知识中,需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融合教学目标、顶层设计方案、教学数字化运用的理论性、实践性、时代性的考量,加强对教师、学生和各方职能部门的参与的“在场性”进行评估,对创新创业和思政课程融合发展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环节进行实时更新、创新、调整、改善、总结。在国家最新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加大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结合发展的成果激励机制,完善双创以及混合式教学教师的考评机制体系,促进思政教师进一步挖掘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思政元素,激励教师进行创新创业课程指导和课程改革,人才完善思政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的“显性”“隐性”教育格局,分析问题,加强不同部分之间的交流合作,推进课程格局的进一步完善。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