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管理视角下舞剧音乐中的红色文化传播
——以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为例

2024-05-17 08:29李渲如
大众文艺 2024年7期
关键词:娘子军圈层舞剧

李渲如

(中央音乐学院,北京 100031)

关键字:舞剧音乐;红色文化传播;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艺术管理

红色文化意指“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长期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1],这一文化内核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传承价值。在文艺作品的创作中,以红色故事为创作题材的艺术作品数不胜数,他们在红色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正是我国芭蕾舞团按照周总理的指示“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进行改革的首次尝试,其舞剧音乐因其高传唱度和强烈的社会影响深刻启发了当时中国的文艺创作。随着时代的发展,舞剧《红色娘子军》及其音乐作品依旧在中国舞剧发展史上拥有不可撼动的地位,同时形成了独特的以舞剧音乐为中心的红色文化传播路径。本文将从艺术管理的视角出发,在艺术创作、受众、市场、大众传播等范畴下,通过分析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从诞生至今,如何将红色题材融入音乐创作,并在复杂多变的传播环境下为红色经典注入时代内涵,进而探讨舞剧音乐中的红色文化传播。

一、走出去:20世纪60至70年代国际化语言讲中国故事的路径探索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方针和政策指引下,尤其是“双百方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提出,使得新中国的音乐建设呈现出了蒸蒸日上的局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受益于此时的政策环境及刚刚起步的文艺交流,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创作演出。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文艺作品需要两种不同的传播功能,一是对内向群众传递革命思想和民族精神,二是对外实现中国身份和本土现实的统一。因此,中国的文艺创作在此时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将民族化和时代议题融入创作,另一个是如何证明中国的文艺创作正在跟上国际的脚步。

回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音乐创作上,在《红色娘子军》完成创作之前,中国管弦乐的发展正处于刚起步阶段,舞剧音乐领域尚未被开垦,创作一部既符合国际化语言标准,又凸显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的作品尤为重要。《红色娘子军》在实现向群众传递革命思想和民族精神的功能上,很好地将本土化、时代化的艺术元素融入音乐创作中。在其舞剧音乐中,创作者们一方面大胆尝试将民族乐器融入管弦乐创作,充分突出民族化的特点,另一方面注重音乐语言朴素化,旋律优美典雅但富于生活气息,无数的经典旋律流传至今,并影响了未来的舞剧音乐创作。

《红色娘子军》的音乐创作在对外传播和跟上国际脚步的过程中,并没有刻意追求国际创作标准的极致,一方面是因为新中国时期的管弦乐创作尚在学习模仿阶段,没有形成自身的音乐语言体系,无法融入国际学术创作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在国家形象的跨文化建构与传播中,舞剧包括舞剧音乐是传播形式而非传播内容,创作的重点是实现中国身份和本土现实的统一。因此其创作需要对中国身份、中国历史、中国故事进行界定和解读,并将这些界定和解读转化成国际通用语言进行合理的表述,最终选择恰当的渠道或者路径将这些表述进行有针对性的跨文化传播[2]。

《红色娘子军》在对红色题材的界定和解读上,围绕“琼花”这一女性形象的个人遭遇,反映出革命意识觉醒过程中的历史之必然,是现实的、巨变的时代性品格流露,而这开辟了一条与古典芭蕾完全不同的路径。古典芭蕾作为典型的宫廷艺术,叙事内容和题材非常狭窄,情绪较为克制,人物偏向于模式化,而它的魅力就源于这种压抑和保守,但时代性的议题几乎得不到探讨和彰显。这一点,正是现代舞诞生的契机,也是《红色娘子军》创作的契机。这在《红色娘子军》的音乐创作中尤为凸显。作为服务于舞蹈的重要艺术组成,在对“琼花”个人形象的塑造、重要事件的转折和内心活动的变化中,音乐都发挥了重要的功能,最终将“琼花”革命意识觉醒的过程通过音乐充分合理化。而正是这些对红色题材的全新阐述方式和路径探索,让《红色娘子军》不仅成为“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文艺创作标杆,也成功地走向世界,得到国际社会的充分认可,成为中国芭蕾“走出去且走进去”的经典个案[3]。可谓既不愧对“人民”,也不愧对“艺术”。

《红色娘子军》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彰显了我国在文艺领域无限的潜力和独树一帜的群众路线,将红色文化的种子通过文艺创作播种在人民心中,并将红色文化、革命文化的时代内涵有效地向世界传达。

二、培育土壤: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期在腾飞中沉思

1978年底中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1980年以后,中国文化发生了转折与巨变,而交响音乐事业的发展也迎来了腾飞[4]。在这一时期的舞剧音乐创作中,大量的优秀作品涌现,不仅数量可观且制作水平更加精良,但从音乐的流传度和社会影响力的角度来看,却始终无法达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像《红色娘子军》一样的经典舞剧音乐的巅峰状态,以红色题材为核心的舞剧作品也逐渐减少。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文化市场的多元和开放,舞剧受众的身份逐渐从革命群众转变为文化消费者,文化需求的多样化导致舞剧题材的广泛化,以红色文化为核心的剧目创作逐渐被文化市场忽视;二是创作理念和受众审美错位,无论是舞蹈编导和作曲家都在寻找作品与受众之间的平衡,故步自封于传统的创作低于受众审美预期,过于现代和个性的创作手法超出受众审美接受范围,难以预知和把握的市场喜好成为选择红色题材作品创作的巨大阻力。因此,同《红色娘子军》一样的红色题材经典舞剧需要培养新时期下的受众、培育创作发展的土壤、为经典作品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和活力。

1.舞剧音乐的再创、再演

选择《红色娘子军》的舞剧音乐进行再创再演主要有两个优势,第一是有利于凝聚集体记忆,第二是可以触发个体共情。集体记忆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的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是一个群体的意义、文化、价值、经验的集合。多数后世创作的《红色娘子军》“系列作品”充分发挥了构建集体记忆的优势。如民族歌剧《红色娘子军》中,创作者通过对《红色娘子军》舞剧音乐及电影音乐的研究,为民族歌剧版本开辟了一条更为契合的创作道路——创作优美的、民族化的、大众喜爱的、易于传唱的旋律[5]。这样既能让传唱度极高的旋律凝聚受众的集体记忆,引发时代共鸣,同时也能通过创新性的创作手段,体会新作品中的艺术性,进而引发受众对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理解,真正做到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的统一。

共情是个体之间对彼此的认知、情绪的高度的精神层面的理解,这需要个体之间的个人记忆共通,最终形成一个共同情感的触发点,它可能是一个具体的情节、动作或画面符号。而《红色娘子军》有充分的视觉情节素材,这就使其改编后的音乐作品更能触动受众情感。如杜鸣心先生创作的钢琴组曲《红色娘子军》就是根据舞剧中不同的故事情节创作了多个不同风格的音乐主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娘子军主题”“吴清华主题”“洪常青主题”,这三个主题与核心思想水乳交融,成为钢琴组曲《红色娘子军》的灵魂,决定了组曲的价值导向与风格特征[6]。这使得受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可以将故事情节和舞剧内容高度关联,触发极强的情感共鸣,形成“音乐作品-舞剧经典-红色文化”的情感联结过程。

2.广泛开展艺术普及工作

经典作品的长盛不衰也得益于长期的艺术普及工作和受众的培养。80年代以后,文化多元开放的态势使得围绕红色文化进行创作的艺术作品在文化市场不再独树一帜,新一代的受众逐渐成长起来,却对红色文化的记忆逐渐淡薄。因此,通过持续性的文化教育和演出,让新受众在青年时期得到红色经典艺术作品的熏陶,可以为红色文化传播带来更肥沃的生长土壤。首演至今,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演出场次累计达4000余场,更在世界范围内20多个国家的主流剧场都留下了迷人的东方气韵。此外,在传播普及的过程中,《红色娘子军》的时代内涵不断革新,女性解放、自我拯救与成长的主题成为新一代受众更加关注的作品理念,由此出发开展的普及宣传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三、新渠道:21世纪后基于新传播环境的传播策略探索

经过60多年的努力,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一样的红色经典作品得到广泛传播,其经典性、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至今长盛不衰。但在全球化社会背景下,加之互联网技术加持和赋权,红色文化的传播一定意义上面临网络圈层文化负向效应的挑战,红色经典作品迎来了新的传播时代。

网络圈层文化的特点是:对于同一圈层内的文化主体,其文化趋向认同,而不同文化圈层之间的文化主体则容易发生异质互斥[7]。这就导致红色文化,包括红色经典艺术作品,在传播过程中面临很多问题:一是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圈层文化难以进行社群传播和群体建构,红色经典作品难以进入私密化的圈层话语空间进行讨论;二是圈层文化主体多元泛化且内容庞杂,红色经典作品难以确定目标受众都拥有良好的政治意识基础与艺术接受能力,传播的有效性被大幅降低;三是过度娱乐化与红色经典作品的艺术性产生冲突,红色文化价值被消解,作品原先的“经典性”得不到凸显。因此如何突破圈层文化带来的壁垒,为《红色娘子军》创造更好地传播环境,让经典适应时代,成为新时代红色经典作品传播的新议题。

1.创新话语体系,再塑造情感共同体

面对新时代的传播环境,红色题材的经典艺术作品需要抛开传统的脱离用户思维的单向传播方式,去寻求新的表达空间和话语体系。一方面需要将作品中传递的红色文化转化成贴近青年社群的独特话语模式,在合适的圈层话语体系下进行的传播;另一方面需要寻找“小众”艺术形式出圈的突破口,让青年群体有了解红色经典艺术作品的意愿,进而探寻其中的艺术价值。文化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提出“人们在参与一场活动时,情感的获取其意义大于信息的传递”,那么塑造情感共同体成为拉近与青年社群关系的突破口。而如前文中提到的,舞剧《红色娘子军》音乐的传唱度之高,足以唤醒集体记忆并触发受众的情感共鸣,而在当下的圈层文化传播背景下,这些音乐就更有可能成为跨圈层传播媒介,打破圈层与圈层之间的壁垒,进而直接推动作品内在红色文化的传播。

2.增强互动体验,经典再“破圈”

新传播时代下的青年群体更加关注情感互动体验,与传播者产生更加切实的联结成为其在接受传播内容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传播主体,包括艺术创作主体,需要开辟新的渠道与受众展开平等的交流,营造良好的讨论空间,形成从“破圈-固圈”的转化。如中央芭蕾舞团的舞蹈演员,同时也是自媒体up主“小海带Ss”,目前单在B站这一视频平台上的粉丝量已超过40万。她通过生活化的视频氛围拉近传播者与受众的距离,打开了一个受众与专业艺术团体互动的突破口。从其视频反馈上看,关于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单个视频的播放量就超过20万,受众也经常围绕其视频展开这部舞剧的讨论。从媒体传播的效果上来看,很多非芭蕾舞剧的忠实受众,因对其视频的浓厚兴趣而产生到剧院进行观演的意愿,这就成为以《红色娘子军》为代表的红色题材艺术作品新的破圈方式。同时,up主“小海带Ss”自媒体账号在经营过程中,除视频内容本身吸引人外,出镜的其他舞蹈演员也拥有了较高的话题度,这有效地提升了账号的用户黏性,进而扩散到受众对中央芭蕾舞团这一艺术团体的认知上,实现从“破圈-固圈”的转变。

四、结语

红色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适应时代浪潮的变化,而文化艺术作品则是红色文化传播发展的重要阵地。通过从艺术管理的视角切入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音乐的传播可以发现,红色题材的艺术作品有其出现的必然性和跨越时代的经典性,并在不断变革的市场环境中寻求自身的发展新道路。纵观整个中国的文化市场,大到国家的艺术机构,小到个人自媒体,红色文化依旧散发着旺盛的生命力,并持续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以文艺作品尤其是音乐作品为媒介传递红色文化精神依旧有无限的空间值得探索,这不仅关乎文化上的思政建设延续,更是为未来的中国文艺创作带来更多的实践可能。新时代,创造真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艺术”的作品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猜你喜欢
娘子军圈层舞剧
百科全书舞剧
舞剧《瑞鹤图》剧照
No.4 圈层用户不断拓展,圈层经济价值释放
抗疫第一线,攻“冠”娘子军
B站冲破圈层
年轻人“圈层化”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让圈内新闻飞出圈层——“振兴杯”宣传的一点思考
早春舞动出的“DANCE-OPERA”——现代舞剧《早春二月》观后
海南红色音乐经典
——观歌剧《红色娘子军》
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