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变迁视野下西藏民族工艺产业发展格局演变研究*

2024-05-17 08:29李凌云白伟伟
大众文艺 2024年7期
关键词:手工业农牧区手工艺

李凌云 白伟伟

(1.西藏大学,西藏拉萨 850000;2.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贵州毕节 551700)

西藏民族工艺产业是西藏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关于西藏民族工艺产业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研究还有所欠缺。本文选取制度变迁视野作为研究面向,将在历史文献、数据支撑基础上,研究分析西藏民族工艺产业发展进程、格局及原因。

一、改革开放前西藏民族工艺产业的发展情况

大约四五千年年前新石器时代,西藏工艺品生产已经起源。西藏工艺生产历史源远流长,昌都卡诺遗址出土了大量精致工艺品,如磨制石器、骨针和夹砂陶器等,其中“双体兽形罐”更是器型精美、技艺精湛。到一世达赖喇嘛时期,寺庙建设扩大了对工艺产品的需求,纺织、铸造、制陶、雕塑、泥塑、木器等各类工艺发展较快,区域工艺品优势逐步凸显,出现代表性产品。如纺织工艺方面,江孜岗巴地区在毛毡基础上产出了卡垫,山南德姐秀在氆氇纺基础上生产出了“谢马邦典”;陶器方面,据塔巴、帕热两制陶村开始产出上釉的陶器;金属工艺方面,兵器器械制造工艺在战争催动下得到充分的发展,宗教用品如铜塔、佛像、法器等金属锻造和雕刻工艺品更是产出丰富。及至五世达赖喇嘛时期,由于封建庄园制度和差役制度进一步完善,建立了由政府控制的五金匠人、卡垫生产者、缝纫行和建筑工人等的行会组织,组织各地的优秀工艺匠人参与大型工事修建。民族工艺区域优势进一步凸显,其中有代表性特色工艺产品有贡嘎姐德秀的围裙、江孜的卡垫、墨竹工卡塔巴的陶器、郎杰秀的氆氇、拉萨的织绣、昌都的唐卡、卫藏的金银铜铁器等。这一时期形成的行会组织和生产区域分布格局一直影响到民主改革前,延续了西藏政教合一体制的整个漫长时期。

和平解放后西藏民族工艺生产现代化开始起步。传统的工艺品生产以小规模家庭手工作坊为主,缺乏先进机器设备因而生产效率低下。20世纪50年代初,和平解放后,中央帮助西藏建成拉萨地毯厂,1954年还安排北京地毯总厂技术员进行织毯、染线、设计指导。江孜分工委召回民间手艺人,还向当地织毯工人提供10多万银圆无息贷款,这些都催动西藏现代民族工艺产业的形成发展。民主改革后,根据中央发展轻工业的精神,按照“轻工业产品保障供应西藏”的原则,在中央的支持下西藏建兴建了一批包括工艺行业在内的小型、中型轻工业企业,如造纸、轻纺、皮革等民族日用等民族特需品企业。同时,中共西藏工委鼓励要求各地本着“就地取材、自力更生、因陋就简、积极发展、自产自销”的原则,积极生产为农牧业服务和群众生活所需的手工业产品,各级政府帮助企业解决原料采购、产品销售、新品研发以及技术改进等问题,工艺产品得到迅速发展。“1959年到1965年,全区民族手工业发展到33个行业,近100个企业,230多个手工业互助组,6670人,年总产值由平叛改革前的124万元增加到890多万元,年均递增32%”[1],是当时增速最快的工业门类。

民主改革解放了手工艺生产者与贵族及寺庙人身依附关系,工艺产品生产进一步发展。1960年10月,西藏地区的民主改革基本完成,开始推行“谁种谁收”“二八减租”“三反两利”“以寺养寺”的政策,废除了西藏700多年的封建农奴制,改变农奴主的土地所有制为农牧民的个体所有制,废除了乌拉差役、高利贷,解除了农牧民与贵族和寺庙的人身依附关系,使农牧民成为土地、草场等生产资料的主人,手工艺工艺从业者地位大大提升,自主安排劳动生产、安排劳动时间、分配劳动成果,更多的生产资料投入民族工艺的生产中,这极大地解放了工艺产业的生产力。1961年、1962年,在中央“稳定发展”方针和西藏工委大办农牧业、鼓励“多种经营”的决策指引下,西藏工委先后拟定“农村二十六条”“牧区三十条”,农牧区又很快掀起了互助生产,一些手工艺家庭在个体所有制的基础上自发组成手工业生产互助组,农牧区工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一步被盘活,工艺产品生产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二、改革开放后西藏民族工艺产业的调整与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后西藏经济社会各方面政策逐步调整,1978年12月25日,西藏自治区党委发出《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的通知》。1980年5月,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中央工作组进藏考察,加快推动西藏思想解放和工作重心转移。同年6月13日,西藏制定了《关于农牧区若干经济政策的规定(试行草案)》;之后8月3日,又颁布了《关于手工业的几项政策规定(试行草案)》。西藏民族工艺产业在生产体制改革调整中迎来新的发展机会,总结起来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生产体制改革促进农牧区工艺生产重新恢复。社会主义改造在完成后,农牧区将手工艺家庭分散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被组织起来,工艺品生产走出了一条集体化、合作化、规模化的社会主义生产道路。到1976年,全区手工艺行业共26个门类、380多个生产合作社、从业者8300多人。“据1979年底统计,西藏人民穿、用、戴的民族特需商品有449种”[2]。同时,由于改造过程工作方式粗放,工艺品生产在结合藏族地区民族特色上有所欠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80年至1984年,西藏农牧区开始推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将工艺品生产等家庭副业生产经营权下放到家庭或作业组,集体经营体制改变成以分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生产经营体制。1985年2月13日,西藏党委作出《关于农村牧区若干政策的规定》,提出要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发展商品生产,工艺生产家庭副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到80年代末,扎囊县几乎家家都从事纺织生产,仅1989年全县共生产氆氇28637卷。“文革”前的尼木县只有吞达村几户会制作藏香,到90年代初,吞巴乡全乡三个村超过半数的家庭都制作藏香,占家庭收入的大半。

工业结构及生产体制调整使民族工艺企业焕发生机。一方面,实施“关、停、并、转”的政策,手工业、轻工业等成为新的发展重心。1980年12月,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调整工业结构,把发展重心转移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产业上来。另一方面,加大财税等方面支持,并实施“四自方针”。在财税支持上,从1980年10月1日起,人民银行西藏分行3年内对工艺生产等手工业贷款实行免息政策;1981年,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把民族手工业纳入全区国民经济计划编制中,并通过提供原料和拨专款等方式加以扶持。在方针政策上,持续扩大放开工艺产业自主经营权,在1982年以后的改革中普遍实行了自购原料、自行加工、自行定价、自行销售的“四自方针”,手工艺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灵活性和产品的多样性得以充分体现。到1990年,以工艺品生产为主的西藏民族手工业产值达4220多万元,实现利润351.7万元,上缴税金234.58万元,全区民族手工业个体户达10829户,从业人员15958人。仅城关区民族手工业,“在1990年实现产值1151万元,创利润173万元,比1964年增长37.4倍,是1980年的2.9倍”[3]。至1993年底,全区工艺产品种类由1978年的800余种增加至1600余种。

提高从业人员社会地位,民族工艺产业生产积极性得到提升。首先,错划的手工业资本家得到恢复。封建农奴制下西藏民族资本尚未充分发展,完成了民主改革后客观上不存在所谓手工业资本家阶级,一批工艺生产销售者在“文革”期间被错误成资本家,一些从业者“工转农”回农牧区参加劳动改造,影响了工艺产业生产积极性。“至1976年,全区共划资本家206户,其中拉萨城区140户,包括商业资本家121户、房产资本家13户、手工业资本家6户”[4]。1980年8月,西藏对“城镇资本家”实行“一风吹”,“错划的资本家全部纠正,恢复原来成分”[5]。其次,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得到加强。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中央在西藏的宗教政策进行调整。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又提出,要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前提下积极继承和发扬藏族文化艺术的优良传统和特色,民族工艺作为西藏传统文化重要载体有了更好发展空间。另外,工艺生产从业者被纳入国家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体系。1986年,西藏工艺从业技术人员逐步被纳入专业技术职务之中。以工艺美术师为例,1988年西藏民族手工业企业中,“高级工艺美术师19人,工艺美术师27人,助理工艺美术师24人,工艺美术员9人”[6],共79人。

三、市场经济环境下西藏民族工艺产业的新机遇

进入90年代,在推行经济体制改革与建设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西藏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鼓励支持手工艺产业发展,把工艺产业与旅游发展紧密结合,着手工艺传统生产技艺现代化,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逐步形成了“家庭作坊—专业生产合作社—工艺企业—特色工艺产业园区”层次丰富、灵活立体、包容并蓄的多元统一格局。

民族工艺企业在政策支持及市场经济环境下进入发展快车道。90年代中期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民族工艺产业在政策支持引领下逐步走上了突出特色产品、提升现代工艺、打造品牌标识、形成产业集群的发展快车道。1996年6月,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布《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手工业的决定》,支持手工艺工艺及民族手工业发展。“十五”期间,将民族手工业定位为自治区六大特色产业之中,鼓励发展特色旅游工艺纪念品和民族手工艺生产。“十一五”提出大力恢复与保护传统民族手工技艺,壮大民族手工业。“十二五”专门制定了《西藏自治区民族手工业发展专项规划》,积极培育和扶持民族工艺品的规模化生产。“十三五”围绕提质升级、塑造品牌、改进工艺等,加快建设拉萨市民族手工业集中区、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山南市扎囊民族手工业集中园等一批示范园区,推动初步形成了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这一系列扶持政策为工艺产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现代化生产持续扩大,传统技艺与现代工艺结合创新越发紧密,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截至2015年,据不完全统计,西藏全区工艺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1亿元,手工艺企业约200家直接带动就业人数达7778人。据《拉萨市民族手工业发展规划(2021-2025)》相关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仅拉萨市工艺企业就有26家,销售收入1.09亿余元,企业职工人数1129人,利润总额682.96万元。

积极探索农牧区工艺产业发展模式多样化。一是发展“公司+农户+基地”生产经营模式和手工艺专业合作社,提升工艺生产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十一五”时期,西藏着力推行工艺生产来样加工,发展推广“公司+农户+基地”的生产经营模式,工艺生产农户通过与企业合作,自身劳动成果直接转化成收益。农牧区民族工艺生产在商品经济基础较差的情况下,逐步开始与市场经济对接。“十二五”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开始施行,工艺手工业专业合作社开始在西藏农牧区兴起,为工艺生产农户成员提供生产资料购买、产品销售、产品加工等相关技术和信息服务,进一步提高了工艺家庭生产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克服了西藏农牧区工艺生产中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间对接滞后的矛盾,起到了直接的桥梁枢纽作用,大大促进了农户工艺生产效率和营收的提升。2017年,山南市手工艺专业合作社已达81家,总量已经超过企业数量36家的两倍多。至2021年,仅拉萨市合作社105家是工艺企业的4倍多,产值为1.58亿余元。总体而言,手工艺专业合作社小而灵活、组织化较高的模式较为符合西藏地理区情和农牧区生产力现状,目前仍然具有强劲的发展趋势。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契机推进民族传统工艺传承发展。市场经济对民族工艺以及民俗文化的冲击是无法避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农牧区民族工艺传承发展撑起了保护伞。2006年,西藏响应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号召,开始全面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截至目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西藏共入选106项,96人被认定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其中民族工艺占相当大的比重,仅第五批17个入选名录中民族工艺就有9项。2006年以来至2021年,国家和自治区分别投入了超过2亿元和近9600万元的专门资金,用于非遗抢救性记录、非遗项目保护、非遗传承学习、非遗传承人群培训、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设、扶持“非遗+扶贫”等工作。这些举措既保护了濒危的广大农牧区工艺技艺传承,也让民族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市场经济时代发挥出了潜在的经济效益,成了扶贫工作以及乡村振兴的重要助力。据相关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全区共有120家非遗就业工坊,直接创造就业岗位3053人,每月收入人均达3200余元。

四、结语

改革开放前封建农奴制社会时期,西藏民族工艺产业先天不足,虽已经出现专门行业组织,但长期维持在小作坊模式下低水平发展。伴随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西藏民族工艺产业的现代化进程才得以起步。改革开放以后,农牧区手工艺生产逐步恢复,提升了从业人员待遇,提振了生产积极性,西藏民族工艺产业在工业结构及生产体制改革中焕发生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党和政府从供政策、资金、技术各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积极探索工艺产业生产发展模式,西藏民族工艺产业在工艺进步、品牌打造、产业集群、非遗保护、扶贫等方面实现了突破性发展,形成了“专业生产合作社—工艺企业—特色工艺产业园区”灵活立体、包容并蓄的多元格局。

猜你喜欢
手工业农牧区手工艺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技能的改进与资源的获取——以土族《格萨尔》中的传统手工业为例
西藏农牧区户用沼气发展的思考
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及资料整理研究
吉林省手工业合作联社第九次代表大会在长春召开
农牧区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要对症下药
手工艺·温州发绣
走近手工艺人
传统手工艺融注到灯上,会发生什么化学反应?
山南地区农牧区防雷现状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