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处]也需爱的伴随

1999-06-07 15:03郭法奇
父母必读 1999年9期
关键词:创造条件自理女儿

郭法奇

虽然我的女儿已经上小学二年级,过了幼儿园接送这一阶段,但读了这位母亲的文章,我的思绪一下子又回到那难忘的几年。照实说,我接孩子的次数不多,但每一次都会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看到那众多的家长拥挤在门口呼唤自己的孩子和孩子从门口探出头来寻找自己亲人的场面,我心中总是有一种十分复杂的感觉。由此,我很理解这位母亲的心情。她虽然不能每天按时出现在女儿面前,但她同样有一颗关爱孩子的拳拳之心。

首先,她对自己不能及时接孩子离园感到非常的内疚和不安。别的家长都按时接走自己的孩子,而自己的女儿却经常与“孤独”相伴。这位母亲“心酸得直想落泪”。谁家的孩子不是宝贝呢?

其次,这位母亲能让孩子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和需要。当孩子提出“第一个接我”的需要时,她尊重孩子表达“自己的心事”的权利,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这对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是十分有利的。3岁多的孩子正是爱表达自己心中想法的时期,对于他们的想法和问题给予认真的对待是十分必要的。这位母亲并没有因为孩子小而看不上孩子的问题,而是把“接女儿的问题”作为“家庭的议事日程”提出并进行研究,这对抚慰孩子的心灵、满足孩子的需要是非常重要的。

再次,这位母亲能比较客观地分析自身和孩子的情况,提出比较切实、可行的办法。他们夫妇二人工作单位远在“郊区”,“工作忙”,下班后因“交通不方便”而不能及时接孩子。但他们并没有让孩子消极地接受这样的现实,而是让孩子利用这样难得的机会,锻炼她的“独处”和“自理”的能力。显然,这位母亲与现今许多家庭在教育孩子中“大包大揽”、“百般呵护”的做法是不同的。她认为“大包大揽”的结果会使孩子“缺乏必要的生理和心理锻炼”,经受不了“小小的挫折”,最终会滋长一种“依赖”心理,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于是,他们让女儿在别人走后帮助老师“收拾玩具”,干些自己“力所能及”的活,以培养孩子“独处”和“自理”的能力。我想,做出这样的决定是经过了认真的思考的,这对孩子的成长是负责的。这样一来,“坏事”又变成了好事。

当然,这位母亲在教育孩子的做法上还有一些可商量的地方。比如,对孩子提出“第一个接我”的问题进行讨论只在父母之间进行,缺乏孩子的参与,听不到孩子对此事的看法,这会使孩子感到什么事情都是由大人决定的,自己再说也没用,从而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再如,虽然这位母亲注意到了孩子独处和自理能力的培养,但却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要。这两者是有区别的。孩子情感需要的满足更需要父母感情的投入。这位母亲的女儿曾3次表达自己的想法,实际上正是对这一方面的需求。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想也许这位母亲在某方面稍稍变通一下,效果便会大不一样。比如孩子希望“第一个接”是她心理需要的正常反映,应适当给予满足。虽然不能每天做到,但也可以创造条件来一次“第一个”接,给孩子一个变化和惊喜。其次,即使做不到“第一个接”,也可尽量争取做到几次不是最后一个接,使孩子的心理需要有一个平衡和满足。如果一个人做起来有困难,孩子的父母之间可以协商,轮流创造条件,隔几天早一些接一次。也许有了这些基础后,再给女儿讲道理便会容易得多。总之,应当让孩子知道,虽然父母由于工作的特点与别人不一样,不能保证天天早接她,但父母正尽量创造条件来解决这一问题。这样做也许更容易使孩子感到,父母对孩子的感情需要是认真对待的,是会给予满足的;别的孩子能从父母身上得到的爱,女儿也会得到。

另外,这件事是否可以提醒更多的家长,在考虑给孩子选择幼儿园、小学的时候,除了是否重点,条件如何以外,还应把离家远近作为参照的标准之一。否则,一跑起路来,真是让人叫苦不迭。■

猜你喜欢
创造条件自理女儿
我会“自理”啦
基于实践平台提升幼儿自理能力的教育与思考
转变教学观念,构建小学语文高效教学
高中生物教材《生物技术实践》的教学策略
和女儿的日常
“喵星人”占领名画
初中数学教改之我见
浅谈如何在古诗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心理干预对轻中度脑瘫儿童综合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女儿爱上了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