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题需持续关注

2008-11-07 02:59易懿敏
自然之友通讯 2008年4期
关键词:环境质量之友火炬

易懿敏

近一个多月来媒体采访自然之友最多的话题是关于奥运期间北京的环境。我告诉他们,北京市政府为了保障成功举办“绿色奥运”,已经采取很多相应措施,相信会起到一定程度的作用。同时,我也一再强调:作为一家民间环保机构,我们的关注点不是放在奥运期间的环境质量,而是长远的奥运之后。

一位台湾大学的研究者问我:同是动物保护的案例,为何藏羚羊保护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而黑熊保护却没有太大的效果?这里面肯定包括推动的手法及契机的原因,但是,我认为其中最大的差别在于至今似乎还没有一家机构在长期持续关注黑熊的保护。推而知之,任何一个环境问题,无论其涉及的范围是大是小,都必须在持续关注的前提下才能得到解决。

保护环境不是为了举办奥运,不是为了作秀,而是切切实实为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一卜的老百姓。我们希望,对北京水资源的关注,对北京空气的关注,对北京绿化的关注,都不仅仅是因为北京要举办奥运会。那些专门为了解决奥运期间空气质量而出台的临时措施,并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奥运之后,当聚光灯撤去,“绿色”的光环渐渐消退,北京的环境质量又将如何改善与保障?相信在那个时候,环保NGO不会缺席。

我们感到荣幸,自然之友会员中有十数位奥运火炬手,他们是奋斗在不同岗位的佼佼者,但是他们有着同样的身份:自然之友会员。希望他们传递的,不仅是奥运精神的火炬,同时也是绿色希望的火炬。

媒体关注的焦点总是跟着新闻事件走。两个月前,所有媒体都聚焦在汶川大地震,而在两个多月后,媒体投入绝大部分人力和资源紧跟北京奥运,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目前灾区重建的规划纷纷出台,重建工作开始拉开帷幕。那些从地震后就紧急参与抗震救灾的50多家NGO,至今还剩几家仍在灾区持续投入?有事实表明,台湾9·21地震后,有很多家NGO投入到救灾工作中,但是能坚持的很少,一年后,只剩下三四家NGO还在灾区继续工作。从这可以看出,重建是漫长的过程,参与其中的NGO是耐力、计划性以及资源的比拼,必须要从紧急救援时“无头苍蝇”的状态走出,找到合适的方向,与组织自身的专业、资源有机结合,才能走到最后。

自然之友一直在行动。为了在学校重建中更好地融入绿色环保理念,建成能源节约、资源循环、环境友好的新学校,由自然之友联合多方力量举办的“地震灾区重建中绿色学校建设研讨会”将于7月底在北京召开。这次研讨会对于自然之友在灾区的工作来说,也还只是序幕,自然之友对灾区重建的关注,将是长期、持续的。

猜你喜欢
环境质量之友火炬
论提升县域环境质量的现状及治理思路
传递火炬
之友征集
晒出你的2019最佳作品
藏家之友
藏家之友
《小火炬》“我是插画王”大赛
《小火炬》“我是插画王”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