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紧急应对到专业规划

2008-11-07 02:59易懿敏赵文耕
自然之友通讯 2008年4期
关键词:之友救灾灾区

易懿敏 赵文耕

在自然灾难面前,NGO(Non Government Organization,非政府组织)总能发挥平时富有爱心、工作务实的特性。阪神大地震和台湾“9·21”大地震中,日本和台湾的NGO积极参与了救援活动,从而获得社会和官方的认可。此次“5·12”大地震,我国的NGO(本土NGO和在国内的国际NGO)在地震救灾中的表现,可以说是给人们及媒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去过5·12大地震灾区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在震区听到很多老百姓说得最多的“关键词”,除了“解放军”,就是“志愿者”了。而在人们所认知的“志愿者”队伍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NGO的从业人员,或者是经培训、有安排的志愿者。无疑,这为仍处于草根阶段的本土NGO树立了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

据了解,直接参与此次抗震救援的NGO数量已经达到50多家。他们不仅配合国家抢险救灾,而且成为基层工作和具体执行的有效力量。除此之外,NGO的响应速度之快,投入的人力物力之多,给当地带来的最直接的帮助,这也是有目共睹的。

环境NGO又不同于其他NGO。自然灾害最容易引起的就是环境问题,饮用水污染、河道污染、居住环境卫生变差等等这些事关民生的问题,比起其他问题更加突出。相比其他类型的NGO,在这次抗震救灾中,环境NGO的表现如何呢?他们是否发挥出自己的专业优势?让我们从纷繁的信息中,尝试找出一条脉络,看看环境NGO的集体特色在哪里。

紧急应对期:行动第一位

前方:运送物资、传递最新需求信息

地震是突发公共事件,任何一个组织或个人都无法提前预知地震的到来,也难以提前为地震后处理作出相应准备。

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为之动容,很多个人及机构都希望能为灾区尽力。可是能做什么?尚未完全成长起来的国内环境NGO还没有累积下来的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在震灾刚发生的那一两天显得有点茫然。自然之友执行理事梁晓燕对这个时期的NGO有这么一句描述:“大家就像无头的苍蝇。”但是在大灾面前,行动为先,哪怕是没有“头”,飞起来就有可能找到方向。

环境NGO很快就行动起来了。在四川的环境NGO,几乎第一时间就为灾区送去急需物资,并向外界及时传递灾区最新的需求信息。其中,办公地点在成都的绿色江河,5月14日早上,志愿者们就驾驶越野车,带上钢丝绳、工兵铲等救助工具,以及水、食物等,开赴德阳市绵竹县汉旺镇、兴隆镇、德阳市什邡县等地。在考察中志愿者们发现,汉旺镇由于人员伤亡极大,已经是热点地区,且资源相对丰富。而汉旺镇外围地区的农村由于人员伤亡不大,属于被遗忘的角落,农村缺乏饮用水、食物及其他救灾物资。志愿者们为这些非热点地区农村的幸存者们以及缺乏物资的绵竹县医院的医护人员送去了水和食品。

绿色江河地处本地,对灾区情况了解得比较真实,所采取的行动也能都落到实处。面临重大自然灾害,绿色江河能够做到冷静客观地处理问题。首先停止了手头所有的工作,全体人员都投入到抗震救灾一线,确实在抗震救灾的最关键时刻担负起了自身的责任。

在灾区前线投入救灾工作的,还有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根与芽成都办公室等NGO。从这些NGO的行动上,我们都可以看到本土环境NGO行动快速、不扎堆、注重实效等特点。

后方:信息发布,行为及倡导,筹集物资

那些无法直接奔赴灾区投入救灾工作的后方NGO,也在第一时间行动起来了。

地震发生后,NGO发展交流网(NGOCN)在震旦纪、多背一公斤等组织的专业帮助下,迅速在其网站论坛上建立起民间组织行动救援版,成为NGO后方信息交流的平台。该平台为救灾行动中的各个民间组织提供信息服务,以促进民间组织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规范化,提高民间组织的诚信度。无独有偶,地震后第二天,在绿网论坛(http://green-web.org/bbs)就专门开辟了“灾后重建行动”的板块,立刻引起了论坛用户的关注。随后的几天里,绿友们分别对救助办法,当地最新情况通报等等做了及时的分享。他们利用(internet和人际)网络,联系资源,帮助有志于为救灾出力的人们进行灾害救援和管理的学习。绿网的努力不只局限在网络上,他们还调用志愿者的力量,募集了一些图书,画笔,并亲自派人送往灾区。

5月14日,自然之友、绿家同联合八家NGO发起“小行动+许多人=大不同”活动,为公众提供最新的灾区所需物资的信息,号召大家佩带绿丝带,捐献血液或灾区急需物资。在这里,绿丝戴是个象征,从心理上表达对灾区遇难民众的哀思,用实际行动发起呼吁。发起类似倡议的还有北京地球村、济溪环境组织交流网络等机构。

几乎与此同时,NGO四川联合救灾办公室在成都成立,后方的环境NGO动员多方资源,为该办公室募集、运送灾区急需的物品和资金。以自然之友为例。除了决定捐出2008年前五个月会员缴纳的会费外,更动员会员捐物捐款,短短几天之内,就募集到十多万元。除了购买物资由自然之友赴灾区第一批志愿者为茂县的灾民送去之外,还给驻扎在汉旺镇的NGO备灾中心筹备相应的活动资金。NGO备灾中心利用这笔资金为当地灾民建设了“新生电影院”,并组织灾民自编自演励志晚会,为灾民提供公共活动空间及灾民交流平台,得到多方好评。

远在厦门的绿十字也在全国NGO“5·12地震灾害救援行动”启动后,根据自身特点马上组织捐款捐物和动员志愿者,募集所得通过专门货运公司直抵灾区第一线。同时,在这次募捐中,绿十字作为厦门地区物资的总协调,在向市民宣传募捐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影响力。

在筹资、筹款的过程中,环境NGO也遇到过质疑:怎么保证捐款真的送到灾民手里?谁来监督?环境NGO深知公信力的重要,在捐款、用款的细目公开上都特别注重。自然之友特意为此开通一个网页,以接受各方的监督,并不定期向会员及其他公众写信介绍工作进展情况:这种良好的沟通机制,也促进了一些原来抱有怀疑态度的个人转为信任自然之友的行动力,而追加捐款。甚至还有会员们写信来建议行动方向,“净水援助”行动的思路就是一名会员提议的。

后方NGO的行动中,有一件事情特别值得一提。5月13日早上,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绿家园和自然之友收到环境地质学家杨勇发来的短信:“我多次考察过岷江河谷地质灾害和电站水库,地震后将会形成一系列重大隐患,造成灾害叠加和连续成灾,必须引起重视!”著名地质学家范晓在接受电话采访时也表达了同样的忧虑:“强烈地震除本身造成的灾害外,还可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多种自然灾害,直接摧毁村庄,还可堵塞江河溪沟形成堰塞湖、淹及村镇农田,而一旦堰塞湖溃决,又可造成下游洪水灾害。”针对地质学家反映的紧急情况,绿家园和自然之友在13日联名对

外发出《呼吁:请关注地震可能引发的次生自然灾害》,通过一些渠道反映到政府主管部门,很快得到重视,有了进一步的行动。这一事件凸现了环境NGO的专业关注角度,充分发挥环境NGO了解基层情况并积极与政府沟通的意识。

国际环境NGO:直接关注工作点

同际环境NGO的行动与本土环境NGO相比,着力点更集中。

国际环境NGO在中国几乎都没有自已的工作点,比如世界自然基金会(以下简称WWF)在成都与两安都有项目工作室,并与当地林业部门和保护区有着密切合作。地震发生后,WWF迅速联络合作伙伴和当地民间组织,了解当地灾情以及他们的需求,并为他们送去海事卫星电话帮助当地恢复通讯联系;向卧龙、茂县、都江堰等地的保护区提供大米、帐篷、发电机、衣服、药品等物资。

而另一家有国际环境NGO背景的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简称山水)则在地震后的第二天即启动了“熊猫卫士项目”,向灾区特别是受灾保护区提供紧急援助以及今后的恢复和重建。5月17日,由WWF和山水联合推动成立的七人野外探察队前往高川乡收集灾情信息。山水科学顾问、北大大熊猫研究中心的下大军于5月15日便带领中心的学生着手整理和分析震区的信息资料。

评估地震对保护区生念系统和野生动物的影响以及保护区能力的影响是必须开展的工作,国际环境NGO很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一开始就把关注的点落在有合作关系的保护区。目前而言,这块工作是国内本土NGO尚没有资源,也没有能力去牵头进行的。这些国际环境NGO也得以很快的表现出自己在抗震救灾工作中的特色。

与保护区没有直接合作关系的国际环境NGO绿色和平,则把工作重点放在地震可能引起的化学污染上。5月19日,绿色和平就在四川存在隐患的化工厂的情况与政府沟通,希望政府加强安全避难的宣传,提醒灾民到更安全的地方避难。这个行动由于其独到的着眼点,也很快被大家所关注到。

行动中的思考:自己的优势在哪里?

对于习惯了根据项目计划按部就班、踏踏实实处理事情的环境NGO从业人员来说,紧急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是需要得到培养和激发的。

绿家同和自然之友的负责人都表示:在2007年末、2008年初的那场极端天气灾害中,由于环境NGO还很年轻,面对灾难,特别是大的自然灾害还没有经验去面对,以至于事后大家都在遗憾。那么这次汶川地震,对我们来说是不是又一次如何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能力的考验呢?

在5月12日之后的两个星期,是最紧急的救灾阶段,大家都无怨无悔地为灾区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是救灾阶段过后,不少环境NGO开始思考接下来是否还要继续参与抗震救灾的工作,如何参与?

在“小行动+许多人=大不同”活动以及“净水援助”行动启动后,自然之友曾经有员工对于组织投入如此大的资源和人力在灾区表示困惑:自然之友原本的一些工作计划会受影响,这样做是否值得?自然之友并不是抗震救灾的专业组织,缺少专业能力,是否合适参与救灾与重建工作?

为了让团队里的每个人都理解自然之友在震灾之后的大量投入,梁晓燕在这段时间最经常说的话是:“那些冲到前线的企业、组织和个人,他们原来的工作跟地震相关吗?只是在大灾面前,一个有责任感的组织必须有所行动,不行动就意味着丧失你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抗震救灾有各种各样的工作需要有人去做,能否找到和自己的专业方向和能力相关的工作点,是一种考验。”的确,对于一个注重公众倡导的NGO组织来说,特殊事件的紧急处理和有效应对,是一个极好的展现组织形象、放大组织声音、提升组织影响力的机会;自然之友这个团队虽然日常项目运作的能力还可以,但这次赈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在日常工作的持续性和特殊工作的创新性之间建立起动态的平衡,团队大局观意识和整体的工作能力都将得到锻炼。

在思想的碰撞与信息的沟通中,自然之友全体工作人员很快有了一个共识,认为自然之友应当继续参与到灾区工作中去,而且其工作方向应与自然之友的长期积累密切相关。

从5月底开始,不少NGO、基金会陆续召开公民社会如何参与赈灾为主题的讨论会,希望深度探讨NGO更有效、更有特点地在灾区开展工作。环保组织地球村于6月5日在北京召开“生态文明与灾后重建研讨会”,邀请来自救灾一线的民间组织代表,如NGO联合救灾办公室、5·12民间救助网络、绿色江河、保护国际、世界自然基金会等,与大家分享一线救援工作的体会和灾后重建的建议。在这次会议中,不少NGO都反映救灾工作已告一段落,后续的工作肯定不能只维持在运送物资的层面,未来的丁作方向需要在充分了解灾区需求后,和组织自身的特点相结合。地球村等机构已经根据资源和自身能力的情况,对下一步的工作进行了重新部署,以此为契机,跨上机构发展的新台阶。

漫长重建路:突显专业能力

毫无疑问,灾区重建工作的主导力量将是政府。NGO如何参与?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发挥NGO的特色、优势与专业性。

5月22日,国务院成立灾后重建规划组要求灾后重建总体方案争取三个月内完成。自然之友意识到这个决定可能引发一些潜在问题,马上联合多家民间组织草拟了《关于灾后重建应当重视的几个问题》呼吁书,里面提到灾后重建要避免“政绩工程”思路、规划编制应实行信息公开、灾后重建要重视社会修复和接续文化传承、灾后重建要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等九条意见。该文送达多个相关政府部门和会议等,从以后媒体关注点来看,文件中提及的问题得到各方一定程度的重视,众多环境NGO的努力起到了一定作用。

此外,自然之友灾区考察先遣队从茂县归来后,综合多方信息,敏感地发现,灾区的学校重建将是一个热点,但是目前有很多参与灾区学校重建的单位都只是考虑了学校的牢同度,对于如何让建筑在能源、水处理、废弃物处理、校同建设等方面贯穿环保理念并没有顾及,也没有考虑到学校使用中的软件的“绿色度”。针对这种情况,在环境教育领域积累了多年经验的自然之友决定联合中国国家环保部宣教中心、中同经济时报社,于7月28日召开“灾区学校重建中绿色学校建设研讨会”,邀请政府、企业、学术研究人员、建筑设计者、教育系统、NGO等多方与灾区学校重建相关的人员,探讨如何重建“绿色学校”,把节能环保的各项元素及环境教育、社区参与等理念带入人们的视野,融入建设过程之中。接下来,如果能找到合适的资源,自然之友很希望能在灾区建设一座真正的“绿色学校”,从硬件建设、软件搭配、动员社区参与等方面都充分体现“绿色理念”,并把这个学校建成当地的环境教育中心,对外辐射环境教育理念及教育手法。

绿色江河的行动则表明,环境NGO的特色在于“做政府的有益补充”。结束了救灾阶段的物资输送工作后,绿色江河组织专家到理县、茂县、汶川

一带他们之前就非常关注的地区做了细致的考察。刚从灾区考察归来的绿色江河负责人杨欣认为,目前外界只关注到成都附近的少数民族,而鲜有人把¨光落在高山上的少数民族(如羌族、藏族)。通过这次考察,绿色江河了解到高山上的少数民族面临的困难之一是末来的生计问题,而政府目前只忙于“重建”,而尚没有计划深度考虑这些少数民族的民生。他们计划设计一个三至五年的项目,通过礼区参与的方式,帮助解决当地人民的生计问题。

作为一家历史悠久、资金雄厚,并在印尼海啸后重建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国际环保组织WWF,在参与灾后重建的计划中则显得步步为营。WWF很清楚地将救灾工作分成二步:紧急救援;地震环境影响;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和周边社区的绿色重建。从6月份开始的半年左右时间,是“评估”阶段。6月18日,WWF与四川省林业厅在成都联合举办了“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地震影响评估研讨会”,初步确定在唐家河保护区与千佛山保护区开展地震影响评估试点;同时,WWF和陕西省林业厅、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合作在秦岭地区开展了灾后影响评估。WWF负责灾后重建相关协调工作的曾铭表示,保护区震后影响评估工作将包括环境影响及社区影响两方面,在绿色重建阶段也将特别注意社区的建设。她还表示,此次灾后重建工作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而作为环境NGO,WWF将把美国分会在印尼海啸后重建工作中的经验结合中国的特点,与相关政府部门和NGO做一个分享,并将选择重点保护区和社区进行试点,促进“绿色”重建。

有事实表明,台湾9·21地震后,有很多家NGO投入到救灾工作中,但是能坚持的很少,一年后,只剩下三四家NGO还在灾区继续工作。从这可以看出,重建是漫长的过程,参与其中的NGO是耐力、计划性以及资源的比拼,必须要从“无头苍蝇”的状态走出,找到合适的方向,与组织自身的专业、资源有机结合,才能走到最后。

自然之友抗震救灾行动事件簿(二)

5月25日晚,自然之友赴灾区先遣队成员顺利登上去往成都的火车,计划经成都奔赴四川茂县。此行由自然之友执行理事梁晓燕带队。

5月27日早上6:00,自然之友灾区救援先遣队到达成都,前往“民间组织四川抗灾联合办公室”及红十字会、慈善总会接洽,联系车辆,装运药品、衣物、卫生用品等。

5月29日,由自然之友发起并联合其他NGO向有关部门发出了《关于灾后重建中重视环境保护、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呼吁》。

5月31日,先遣队首先向茂县县医院、县民政局转交了部分物资,另将部分物资(药品、衣物、手电筒、收音机、卫生用品等)直接送到远近山寨的灾民手中。同日,队员们在附近的乡村、学校做了入户调查,并和县民政局、教育局就灾后建设的需求进行了沟通。

6月1日,在风仪镇南庄村小学,先遣队队员们和村里的孩子们共度儿童节,一些环境教育的经典游戏给孩子们带来欣喜和快乐。

6月5日起,自然之友在灾区帮助NGO备灾中心援建的“新生电影院”启动,每晚放映1-2部村民喜闻乐见的电影。每天的观众通常能达到150-500余人,成为了原住居民和震后移民交流的重要平台。

6月5日下午,自然之友赴灾区志愿者先遣队返回北京。前后11天的行程中,先遣队经成都、马尔康、汶川,到达茂县。在茂县停留4天,回成都后,又兵分两路前往北川和彭州。

6月16日上午,自然之友灾区救援先遣队队员及其他曾去灾区的志愿者在自然之友办公室和大家一起分享了从灾区带回来的信息与感受。

8月17日,自然之友发布“赴绵竹遵道镇开展校外活动诚征志愿者”通知,标志着自然之友“羚羊入川”计划的正式启动。“羚羊入川”计划招募志愿者到灾区进行流动教学,免费为灾区的儿童提供教育、活动、游戏、陪伴、心理支持等服务,给孩子们带去欢乐、友爱和知识。

6月25日,“净水援助”行动的第一批设备在四川地震灾区的四个地点安装成功,这四个地点分别是:阿坝州汶川县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元市青川县青溪镇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绵阳市江油中学实验学校、成都市崇州市怀远镇中学。

6月28日,“羚羊入川”行动的第一批志愿者在成都接受一天的培训后,到达四川省遵道镇,并已开始进行流动教学服务。

7月6日,在自然之友的支持下,NGO备灾中心组织策划了灾区第一个由灾民自编自演,以“明天会更好”,励志重建家园为主题的文艺晚会。当天晚上,晚会参与人数达1500多人,灾民与志愿者齐心协力共同把这次文艺晚会推向高潮。

7月9日,在自然之友办公室召开“灾区学校重建中绿色学校建设研讨会”第一次筹备会,决定于7月28日召开此主题的会议。

猜你喜欢
之友救灾灾区
之友征集
晒出你的2019最佳作品
藏家之友
藏家之友
花溪区委离退局积极为云南鲁甸灾区捐款献爱心
灾区笑脸
救灾“吉祥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