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动物”主题阅读两篇

2009-01-25 05:44张建国
中学语文园地(初中) 2009年12期
关键词:母熊达拉蟒蛇

张建国

一、达拉的墓碑

凌仕江

一块墓碑

在荒原与雪山之间

后边,是一棵孤独的树

墓碑上写道:达拉之墓

达拉是谁?在通往墨脱的边地察隅旅行,我为墓碑上的名字停了下来。几个红字就像滴血的眼睛深深地凝望着你,让人无法抽身而去。微凉寒意顿时从头顶蔓延到脚尖。

坐下来,坐在风的怀抱里。不经意间转过身,看到墓碑后面还有一排排细小的文字。原来,达拉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匹马,一匹恶战中救了一位年轻人性命的马。

1999年,有两个步行去墨脱探险的年轻人行至这里,路越走越窄,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更为惊险的是,山上的积雪不断融化,流淌在狭窄的山路上,行人稍不留神就会滑落到深深的山谷。两个年轻人只好卸下肩上的行李,愁眉不展地坐下稍事休息。就在这时,不知从哪转出一条大蟒蛇,像猛虎扑食一般向他们袭来。尽管他们打着八路军式的绑腿,尽管他们用专业的探险装备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但埋伏已久的蟒蛇依然所向披靡,一往无前地缠住了其中一个人的身体。他尖叫了一声,就再也说不出话来。这条蟒蛇足有碗口粗,它就是要将人活活缠死,然后一口吞下肚。

很快那个被蟒蛇缠住的年轻人便趴下了。

另一个人吓得不知所措,不停呼喊:“救命!救命呀!”

这时,山下的牧马人闻声赶来。他见状大声惊呼:快,快,抬石头去砸蟒蛇!坐在地上的人慌忙起身,颤抖着双手和牧马人一起抬起一块沉重的石头,狠狠地向蟒蛇的头部砸去。蟒蛇将头猛地一缩,尾巴绕出几个麻花圈,像一根有力的牧鞭甩出一记脆响,两人顿时被铲到了几米之外,当场晕厥……

就在那个年轻人即将被蟒蛇吞掉的一瞬间,这匹叫达拉的马出现了。它将右前蹄伸入蟒蛇的嘴里,(A)还死命地往蟒蛇的咽喉里转!鲜血从蟒蛇的眼睛、脖子、肚皮上不停地涌出来,被困者获救了。

(B)达拉作为这块土地上的“土著居民”,像素质过硬的特种兵一样,成功地痛击“入侵者”,让蟒蛇伤痕累累。一场苦战之后,不知为何,达拉转身的一刹那,忽地摔下悬崖,掉进滚滚河水中,当即殒命。

三个人,呆在那里,直到天黑也没离去。他们决定,要在此地,为马立碑。

我伫立在一匹马的墓碑前,默默地读着这些碑文后面的惊心动魄,心里很不平静。在墓碑前流连一个下午之后,我穿过灌木和荒草,沿着马车轧过的小路,找到了那个牧马人。当时,他正手持注射器,给生病的小马驹打针。

谈谈你的马吧,那死去的达拉。

“达拉其实是一匹很不合群的野马。”老牧人充满感情地介绍,“我看见它在草地上游荡,时而隐身,时而出现,就看出了它的心事,它很想加入我们的队伍。我考虑了多日,终于说服我的马群接纳了它。起初,我的马群都很不喜欢它,因为它的颜色和它们不一样,看上去特别显眼。我多次劝说,让它回到以往的自由中去,可它总是摆摆头,死心塌地留在我身边。都快半年了,我知道它是回不去了。可马群依然不怎么亲近它。于是,我成了它唯一的依靠,无论什么时候,无论我走到哪里,它都跟在我身边。要不是它太依赖我,就不会发生那样的事儿。”

老牧人的话,越来越沉重。他仰望苍穹,甩甩头,一脸枯涩、遗憾,达拉并没有带走他的爱……

(选自《读者》2008年第10期)

1.阅读全文,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2.“我伫立在一匹马的墓碑前,默默地读着这些碑文后面的惊心动魄,心里很不平静。”请你想象一下,写出作者当时的所思所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按照要求,分别为文中A、B两处的词语和句子作批注。

(A)从意义和作用两方面为句中加点的词语作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从内容理解、表达效果等角度,品评赏析划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牧人说“我成了它唯一的依靠,无论什么时候,无论我走到哪里,它都跟在我身边。要不是它太依赖我,就不会发生那样的事儿”,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达拉的故事对我们有很多启示:人和动物应如何相处,人与自然的关系……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西伯利亚的熊妈妈

鲍尔吉·原野

它为何会做出如此牺牲,请看看这一个感人的故事吧——

去年夏天,在翻译保郎陪同下,我到南西伯利亚采风。一天,向导辉腾——他是图瓦共和国艺术科学院的秘书——说领我们见一个人。

我们开车走进森林,在一幢木房子前,一个人远远迎着。“这是猎人德维·捷列夫涅。”辉腾介绍,“他想见中国人。”

德维·捷列夫涅60多岁,粉皮肤,生就3岁婴儿般好奇的眼睛,缺左小臂。这名字俄语的意思为“两棵树”。

他家墙上挂着熊的头颅标本。熊的眼神像德维一样天真,它微张着嘴,一边的牙齿折断了,顶戴一个新鲜的花环。

“这是熊妈妈的故事。”德维边喝啤酒边说,“那一年,我领儿子朱格去萨彦岭东麓的彼列兑抓岩羊。朱格喝了山涧的水之后就病了,估计水里掺进了黑鼬的尿。我们只好在山上住了七天。吃光了干肉,野果还没长出来,我们快要饿死了,朱格会先饿死

“有一天傍晚,运气来了,我在一个岩洞边发现一只熊仔。它饿得走不动了,舔掌、喊叫。我架好猎枪。这时候空气中传来震颤,刚长出的树叶跟着抖动——母熊在树后发出低吼,就是它(德维指墙上的标本)。我明白,这时枪口不能指向它的孩子,便放下枪。母熊转身走了,它走得很慢,也是缺少食物引起的虚弱。我看它走的方向,突然明白,那是我儿子躺着的地方。我摇晃着回去,见朱格躺在树枝上,他看看我,又转过头。我手里什么猎物都没有。在离我们十几米远的树后,母熊看着我们。过一会儿,它走了。母熊回来时,带着熊仔,站着看我们。”

“这是什么意思?”保郎问。

“意思是,它们没食物,要饿死了,想吃掉我们。我们也没食物,想吃掉它们。但是,我没把握一枪打死母熊。它会在我装子弹的空隙扑过来。我可以一枪打死熊仔,母熊也会一掌打死我儿子。然而我有枪,它不敢。

“我们就这样对峙,谁也不动。

“好吧,我举着枪,走到悬崖边上——我身后10步左右是一处悬崖——在石头上把枪摔碎,扔下去。母熊见到这个情景,头像斧子一样往地上撞。这是感激,我能看到它流出的眼泪。这回公平了,我想,搏斗吧!要不然你们走开,像陌生人那样。

“熊不走,也不上来扑我们。这下我没办法了,我毁掉枪,表明伤不到你们,还要怎么样?再想,母熊是想为幼仔谋一点食物。为了让它们走,也为了我儿子,我闭着眼用刀把左小臂割断扔了过去。上帝呀!熊仔撕咬我的左臂,上面竟然还有我的手指。你们想不到后面的事情,母熊走过来舔我的伤口。它的带刺儿的舌头舔着上面的血,我闭着眼睛对熊说:‘吃掉我吧,但别伤害我的儿子。

“我可能昏了过去,最后被母熊的吼声弄醒,它看着我,然后,疯也似的奔跑,从悬崖扑下去。我费了很长时间才弄明白,母熊自杀了。要知道动物从来不自杀,但熊妈妈从悬崖跳下去了。我胆战心惊地爬到悬崖边往下看,母熊躺在一块石头上,嘴和鼻子都是血。它死了。”

“告诉他们结果,德维。”辉腾说。

“结果就是,我们活到了今天。”

“说熊。”辉腾提示。

“唉!我们吃了熊的肉,活了过来。我又趟着冰水给熊仔捞来很多鱼,它吃饱走了,它(指标本)被我带回来。我的伤口被母熊舔好了。”德维给熊的嘴边塞一支红河牌香烟,往它头上洒一些啤酒。

“这是哪一年?”我问。

“2006年。”辉腾说。

2006年,在西伯利亚发生的人和熊为了孩子生存而相互合作的事情,不可思议。为了熊仔,熊妈妈竟有那么大的勇气!

(选自《读者》2008年15期)

1.阅读全文,说说德维收藏熊的头颅标本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划线的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揣摩下面加点的词,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①母熊见到这个情景,头像斧子一样往地上

猜你喜欢
母熊达拉蟒蛇
依达拉奉联合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的影响
必须是红红的,必须是圆圆的
蟒蛇的伤疤
母熊护子
减肥
好虚弱的北极熊
熊口脱险
门达拉湾酒店的特色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