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的文学形象

2009-03-02 02:43向贤彪
领导文萃 2009年3期
关键词:文学

向贤彪

省委一位主要负责同志在谈到如何树立党员领导干部形象时,曾提议大家看两部电视连续剧,一部是《长征》,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另一部是《历史的天空》,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是党和党员的先进性,怎样看党和党员的先进性。我由此想到文学与领导素质、形象之间的关系这个话题。

《长征》和《历史的天空》,都是反响十分强烈的电视连续剧。《长征》已为我们所熟知,它所展示的恢宏历史画卷和讴歌的长征精神,使我们受到深刻教育。《历史的天空》成功地塑造了姜大牙这个军旅文学中的崭新人物形象,是革命斗争的熊熊烈火将他锻造成了一个真正的、成熟的革命者,使他从一个不识字的米店小伙计成长为我军的高级将领。看完这部电视连续剧,使我们知道,在抗日战争这场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的殊死搏斗中,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使我们知道,在这场空前的民族解放战争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民族精神、英雄气概在血与火的锤炼中升腾起来;使我们知道,党和党员的先进性,同我们党的中心任务是紧密相联的,在完成党的中心任务的过程中越自觉、越主动,表现越突出、贡献越大,就越能体现出先进性。黑格尔在研究人物性格时,提出了“情志”的概念,用以表示活跃在人心之中,使人心头深处受到感动的普遍力量。这种“普遍力量”或者说渗透到人的全部心情的理性意蕴,是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所应该具备的。欣赏一部好的作品,对我们的心灵是一次洗礼,对我们的思想是一次激励,对我们的行动是一次鞭策。

其实,文学对于改变人的气质、提升人的品味、塑造人的形象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略和低估的。实践表明,那些具有独特创造性的著名思想家、军事家和科学家的成功,往往与他们的文学素养有着密切的联系。以马克思为例,马克思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人类的解放事业,但对于文学艺术也有着广泛的爱好。他喜欢读诗和小说,还能够大段背诵莎士比亚的作品,这些都促进了他的理论著述。他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资本论》就是一个“艺术整体”。在这部著作里引用的文学著作就有38种之多,其中莎士比亚的就有6种。他在论述“货币作为激进的平均主义者把一切差别都消灭了”的注解里,引用了莎士比亚的名言:“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从而把抽象的理论和形象思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因此,梅林认为,马克思“在19世纪古典散文作家中占着最高的地位之一”。马克思之所以取得这样精深的造诣,和他深厚的文学底蕴是分不开的。又如,达尔文和爱因斯坦都喜爱音乐,据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在琴声的启发和伴奏下产生的。艺术能为人们建立一个科学的合理的知识结构。爱因斯坦说:“物理给我知识,艺术给我想象力,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开放的想象力是无限的。”毛泽东转战南北,在马背上写下了多少瑰丽诗篇。他的诗人才情与政治、军事艺术交相辉映。他在著作中大量运用形象化的成语、谚语、比喻,以及《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文学名著中的典故,真是如数家珍,随手拈来,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有哲人说:“文化的本质是化人。”对于普通人来说,懂点文学能够多一些生活情趣,使自己活得更有智慧,活得更有尊严,活得更有力量,在平凡琐事中品味生活的乐趣,增强生活的信心;而对于新时期领导干部来说,多一点文学修养则有利于立德、培智、陶情和修身。文学具有潜移默化的陶冶人、塑造人的力量。一个人的文学素养深厚了,形成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就会自觉地欣赏和追求真善美,厌恶、摒弃假恶丑。经常诵读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人胸襟博大;经常诵读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令人正气浩然;经常诵读老子的“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促人淡泊处世…… 我们的精神境界在优秀文化成果的熏陶中,不知不觉地升华着,这就是立德。

文学中蕴涵着丰富的知识,深刻地揭示着社会生活的本质。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曾被恩格斯肯定为“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说从中学到的东西“要比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科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红楼梦》被人们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毛泽东指出,要了解中国的封建社会,不可不读《红楼梦》。他还要求领导干部“至少读5遍”。古人先贤曾经说过,非学无以广才。读一点文学,对于我们获取知识,汲取营养,培育智慧,特别是对于我们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更好地做好领导工作,开创工作新局面,都是大有裨益的,这就是培智。

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体现出高尚、正义、端庄的伦理道德观,体现出进步、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倾向和精神品格,激励人们与邪恶势力作斗争,陶冶、净化人的心灵,唤起人们的尊严感。对于一个人来说,其高尚的品德和操守不是天生的,而是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形成的。如果把时间虚度在应酬中,消磨在舞池里,耗费在餐桌上,是不会有高尚的品德和操守的。只有把时间多用在读书上,用在思考上,自觉接受美好事物的熏陶,思想境界就会提高,精神追求就会健康。这就是陶情和修身。正如一位文人所言,文学是人类生存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它使人通过体验,将情感与理性融为一体,沉淀成人文关怀和信仰情怀,成为人们心中的一片绿洲,筑成躲避苦难、远离卑俗、追求高尚的精神家园。特别是经典文学作品,它总是以其特有的方式塑造着我们的灵魂,镂刻着我们的形象,规范着我们的生活秩序,指引着我们的人生旅程。

试想,今天的社会,大变革,大调整,竞争激烈;灯红酒绿、诱惑多多,人心容易浮躁。官场上,一会儿讲文凭,一会儿讲政绩,一会儿讲年龄,有时还要讲背景、讲关系,实在是应接不暇,劳心费神。能在这样的环境中,静下心来看看电视剧,读读书,听听音乐,抑或是作作诗、写写文,练练书画,那得有多大的定力啊!从一个人的喜好是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品味和情操的。喜欢打麻将、酷爱赌几把的,除了“认输服输”这个优点还能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好酒贪杯、整天醉眼朦胧的,最值得夸耀的也不过是“一口闷”之类的干脆。擅长吹牛拍马、阿谀奉承的,除了“会说话”还能有多高的评价?而喜欢文学的人,经常看看书,欣赏一点艺术,或者自己动手练点什么、写点什么,最起码他身上少了一点庸俗,少了一点粗俗,多了一点人文情怀,多了一点儒雅之气。特别是事业有成,在一定官位上的人,不需要文学这块“敲门砖”,更多地是把它当作一种业余爱好,当作一种对知识的渴求,当作一种交友的方式,借以调节情趣、丰富生活、陶冶情操的。现在说谁“没文化”,并非指他是文盲,没文凭,而是说他缺少文化修养,一身俗气,没有品味。

当然,什么事都怕变味。时下,搞点文化外衣包装包装,弄点诗文附庸风雅,甚至打着文学爱好的旗号搞“雅腐败”的,也是大有人在的。那个以“著名书法家”自诩的胡长青,发迹时好生了得,南昌市大街小巷都可见他的“墨宝”。但当他贪污腐败、鎯铛入狱、命归黄泉后,百姓就愤然地将他的字铲掉。这当然不是书法本身的错,而是他一头钻进了钱眼里,让书法沾染上了铜臭气。难怪有人曾写对联讥讽他说:“男厕所女厕所男女厕所,东写字西写字东西写字。”这无疑证明了“百艺书为先,艺以德为本”的古老民风,国人依旧崇奉不二。

文学素养内化人的品格、气质,靠知识的传授,靠环境的熏陶,更靠自身的努力。“人生异趣各有求。”新时期党员干部不应把异趣放在追求富贵和功名上,更不应该去追求那些声色犬马的低级趣味,而应有更高的追求。要做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善于从人类创造的一切有价值的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为我所用。这样不仅能够丰富自我,培育出高尚的品德和操守,而且能够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用知识和智慧为民造福。“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有文学品味,并从文学中不断汲取营养的人,必然起点高、追求远、见贤思齐、志存高远。这应成为我们考察领导干部一个新的视角。

猜你喜欢
文学
野生文学怎么看?
我们需要文学
当下文学的尊严与自信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我爱上了文学
对“文学自觉”讨论的反思
CNN intelligent early warning for apple skin lesion image acquired by infrared video sensors①
文学
文学病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