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幼儿师范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2009-04-26 03:32李印久
教师·下 2009年3期
关键词:语言能力培养

李印久

摘要:幼儿教师是幼儿接受正规教育的启蒙老师,幼儿的语言教育主要通过幼儿教师来实现,因而幼儿师范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本文阐述了语言能力的要求和要素,进而探讨了幼儿师范生语言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以期对幼儿师范生教育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幼儿师范生;语言能力;培养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用语言进行思维、传达信息、协调行动的能力叫作语言能力,它包括语汇、语音、文字、语法、修辞等。幼儿师范学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而幼儿教师是幼儿接受正规教育的启蒙教师。幼儿的语言教育主要是通过幼儿教师来实现的。幼儿教师能否更好地完成这一神圣而关键的使命,取决于自身语言能力的强弱,而语言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它必须是长期训练、逐步改善和提高积累的结果。因此,研究如何培养幼儿师范生的语言能力,成为当今在语言教育方面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幼儿师范生语言能力的要求

培养幼儿师范学生的语言能力,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幼儿园语言教学的需要。幼儿园语言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教学,它肩负着发展幼儿口头语言能力的任务和促进幼儿身心各方面和谐发展的使命。因此,幼儿师范生要掌握幼儿语言教育的有关知识,学会实施语言教育的基本方法,在语言能力培养过程中,除具备对教师的一般要求外,还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

1.普通话水平能力

教幼儿说普通话,是幼儿园语言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幼儿园的语言教学不同于小学的语言教学。幼儿学习语言主要是靠模仿,从发音、用词到掌握语法规则,无不如此。因此,教师普通话说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幼儿对普通话的掌握。教师应成为幼儿学说话的楷模,所以幼儿师范生必须掌握好普通话。教师普通话的水平,是关系到亿万中小学生和幼儿园的孩子们普通话水平提高的大问题,也是关系到提高全民族语言素质的大问题。

2.语言表达能力

衡量幼儿师范学生语言能力的标准高于一般语言表达能力的标准,因为他们的将来是教师,而教师是通过语言来达到教育教学目的的。教师一踏上讲台,他就担负起两个责任:教书与育人。古人云:“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为了达到这一教育目的,教师的语言一定是深思熟虑的、具有一定的教育目的、能够给学生的心灵以震憾和启迪的教育性语言,而不能是随意的、无目的的“闲谈”。幼儿教师的语言应有针对性地选择、组织和运用,所说的话都是直接或间接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服务的。

3.一定的文学修养

语言能力是一个教师多种素质和能力的综合性表现。教师的文学修养是教师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知识修养,是语言能力的物质基础,只有这个物质基础广博、坚定、深厚,才可能在语言表达中深入浅出、伸缩自如,在教学中能够熟练地讲述风俗习惯、历史典故、轶闻趣事等。对于一些艺术作品,能正确分析作品的主题、段落与层次,能较好地把握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并能在充分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确定重点、难点,找到与幼儿沟通的共融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幼儿较好地掌握教材。具体的要求是:一要求知识水平高;二要求知识根基扎实;三要求全面,即要有深度,又要有厚度和精度。

二、构成语言能力的要素

1.稳定的心理素质

稳定的心理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中极其重要的方面,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运用口语艺术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点。稳定的心理素质不仅是顺利进行口语表达的前提,也是取得满意效果的可靠保证。心理素质的稳定,首先要有充分的自信心。自信是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一个人事业成就的大小往往与他自信心的强弱成正比。作为一个教师就应该具备坚定不移的自信心。其次是强烈的表达欲。教师从事教学、教育活动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授学生为中心的活动,教师在课常上的心理状态往往受到个人情绪、学生课堂表现、课堂反映甚至是天气等课堂内外环境的影响。在心情郁闷、心理脆弱的情况下,教学语言的表述往往会省略很多。

2.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主要靠语言表达能力来实现教学目的。因此,教师应该有犀利畅快的口语表达能力。而口语表达能力的高低,又取决于思维能力的强弱,以思维为基础,对词语、句式进行选择与组织是口语表达的中心环节。教师思维结构中的各种知识、内容之间是有联系的,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在口语表达中,必须对所要表达的内容材料进行梳理、分解、归纳、组合、概括、推导等一系列活动,要有条有理、层次分明、线索清晰、重点突出。要着重做到以下下三点:一是组织一定的语言形式,按一定的顺序展开;二是就问题分门别类,观点排列有序;三是采用思维路标的方式,将所要讲的内容按条理分好,使口语表达能围绕一个中心,顺着一条逻辑线索展开。

3.扎实的专业知识

要提高语言能力,必须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及相关学科、边缘学科、分支学科的知识,作为信息储备,还要了解本专业在当前的“热门话题”以及公共意识的走向,以便活跃自己的教学,丰富自已的口语材料,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师,除专业知识外,还要学习掌握教育科学方面的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行为学,教育管理、教材教法理论等。墨子说:“江河之水,无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广博深厚的知识,如同教师语言艺术的“水之源”,是教师提高语言艺术水平的精神宝库。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须有一桶水。教师的功底越深,讲述起来才能驾驭自如,旁征博引。如果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修养,不可能给人以知、启人心智。

4.熟练的语言技巧

作为一名未来的教师,还应掌握熟练的语言技巧。首先应建立起丰富的词汇“储存库”,这样表达时才有选择的余地,才能使表达更准确、更生动。在掌握丰富词汇的基础上,还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普通话词汇的感情色彩是非常鲜明而细微的,只有仔细地推敲、体味、比较,才能区别出词语的褒贬色彩和语言的轻重。语言中的语调、节奏、音力是加强教学效果、教育学生的重要因素。教学语言讲究语调的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把握语调,有高有低,有起有伏,不仅可以引起幼儿注意,调节课堂气氛,而且还会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具体,提高教学效果。此外教学语言也讲究语言的节奏,要快慢得体,该快则快,该慢则慢。对于语言的音力,应该是自然的、适度的,根据讲课内容而确定音力的大小。

三、提高语言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幼儿师范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各种课程的学习和训练,其中语言培养应该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教育教学就是通过语言造就人才,它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因素。教师的语言运用有高低之分、优劣之别、精粗之差、文野之异,要想使语言达到“高、优、精、文”的境界,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就要努力学习,寻找提高语言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1.多听是提高语言能力的直接途径

虚心向别人请教,聆听别人的语言,对于自身语言能力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多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多听录音材料,包括演讲、辩论实况录音,收音机里的评书、小说播讲,多听电台、电视台标准的普通话播音。在听这些播讲权威人士的录音时,可重点琢磨怎样准确、清晰地发音,如何掌握语调的高低轻重,怎样合理地安排停顿,如何根据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确定适当的语速,做到声情并茂,等等。要边听边分析边体会,理解其好处。二是现场听话,听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讲课,学习别人的表达艺术。在听的过程中,除了接受声音信息外,还要通过大脑思考、吸收、理解接受信息。与此同时,要善于判断发现对方说话的声音技巧和表达艺术,对比一下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会怎样说,有什么样的距离,并借鉴别人的长处,补已之短。也可以模拟播音员的语音、语调去朗读、说话,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

2.多看是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环节

多看是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环节。要想做到多看,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多看理论书籍和体会文章;二是多看典范的口语作品,要认真分析其思想观点的阐发、语言修辞的特色、篇章结构的安排和表达技巧的运用,并把其中精妙之处,化做自已练习口语的营养;三是多看电视中的演讲比赛、辩论赛等语言类节目以及观摩教学的录相材料,在重点分析学习其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同时,更要注意观察学习其运用态势语言的艺术,看其如何结合现场和表达内容选择服饰,如何恰当运用手势和面部表情等。

3.多说是提高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师是通过他的语言表达来完成其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的。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必须体现教育教学的职业特点。那么,幼儿师范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仅仅靠课堂上的讲授和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与课外的训练结合起来,如课间演讲、社会实践、同学之间的论辩、其他课上的回答问题、课堂讨论等,都要求学生注意运用口语表达技巧。一般说来,在学习了别人的经验之后,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自己的勤说苦练。而且语言的训练主要是以个人自觉进行练习为主,以课堂学习、指导为辅。要在口语训练上有所突破,就要广交朋友、大胆地说、大胆地练。经常与别人交往,经常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众人面前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4.讲究方法是提高语言能力的最佳手段

在语言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需要由浅人深、由表及里地循序渐进。在训练方法上,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分别进行单项训练或综合训练,也可以采取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相结合的方法。还需要各种语言体式的训练,手势语训练、演讲训练,论辩训练等。把口语表达的各项基本功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体,使其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能够比较准确生动地传情达意,而且还要进行当众练习,以便检验表达的效果。

猜你喜欢
语言能力培养
通过阅读夯实幼儿的语言能力和文化基础
落实“两个关注”,促使课堂评价走向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