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区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2009-04-28 07:48朱来亮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09年4期
关键词:鞍区影像学肿瘤

朱来亮

(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科,山东,济宁,272111)

【摘要】35例鞍区肿瘤中,垂体瘤18例,颅咽管瘤13例,脑膜瘤2例,星形细胞瘤。蛛网膜囊肿个1例。着重分析鞍区常见肿瘤的影像学表现。还对鞍区肿瘤的定性诊断作了讨论。

【关键词】鞍区;肿瘤;影像学

【中图分类号】R739.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042-01

鞍区是颅内肿瘤的好发部位之一。多数可根据影像学表现确定肿瘤发生部位,范围大小,密度,并能作出定性诊断。

1资料与方法

本文收集了我院自2003~2008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鞍区肿瘤35例,其中垂体瘤18例,颅咽管瘤13例,脑膜瘤2例,星形细胞瘤及蛛网膜囊肿个1例。所用影像机GE9000Ⅱ型,30例用冠状面扫描,2例用横断面扫描,3例用冠状面及横断面两种方法扫描,层厚为2~5mm。31例做了强化扫描。

2影像表现分析

垂体腺瘤18例。根据肿瘤是否分泌激素分为有分泌功能的及无分泌功能的垂体腺瘤。有分泌功能的分泌生长激素的嗜酸性腺瘤2例。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嗜碱性腺瘤2例。分泌催乳激素的催乳激素腺瘤1例。无分泌功能的嫌色细胞瘤12例。根据肿瘤的大小直径小于10mm垂体微腺瘤1例。男6例,女12例,年龄27~74岁。

2.1垂体微腺瘤1例采用直接强化冠状扫描,鞍区见9mm×10mm×8mm类似圆形低密度区,边缘清晰,密度不均匀,肿瘤基底部紧贴鞍底,使鞍底骨质受侵犯,局部凹陷,骨质轻变吸收稀薄。大于10mm的腺瘤17例,为类圆形10例,分叶状或不规则7例,17例均作了平描及强化扫描。平描示:8例为略高密度(CT值为40~60Hu)。5例为高密度(CT值为60~80Hu)。4例为低密度(CT值为35Hu以下)。强化示:8例为不均质强化,低密度区CT值为5~16Hu,高密度区CT值为40~90Hu。6例为环状强化。3例为均匀强化。肿瘤侵犯鞍上池16例,鞍上池显示不同程度的填塞或闭塞。4例累及三脑室。2例引起双侧脑室扩大。2例向下破入蝶窦。14例鞍底骨质吸收变薄。1例见有钙化。CT值为130Hu。

2.2颅咽管瘤13例年龄6~45岁,男7例,女6例。13例肿瘤均位于鞍上,6例引起蝶鞍扩大及鞍背骨质吸收。肿瘤最大为72mm×88mm。肿瘤形态呈圆形。类圆形9例,分叶状4例。平扫4例,平扫加强化4例,直接强化6例。平扫为低密度胶囊性肿块,CT值为负10~15Hu。增强扫描表现为环形强化,囊壁规则,CT值为40-67Hu。12例见有钙化。7例肿瘤囊壁呈环状钙化。5例肿瘤呈结节状或弧状钙化,CT值为90~230Hu。13例肿瘤均侵犯鞍上池,鞍上池不同程度的填塞和闭塞,12例三脑室受累及,9例双侧脑室扩大。

3讨论

3.1垂体瘤垂体瘤直径小于10mm,仅位于鞍内,蝶鞍无明显改变,鞍底可见局限性向下凹陷,骨质吸收变薄,垂体内显示局限性低密度区,以上征象为微腺瘤的主要特征。在诊断微腺瘤时,应注意观察正常垂体的高度。大于10mm腺瘤易于显示,影响表现为:肿瘤向下侵犯蝶窦,使蝶窦受压,变偏或肿瘤直接破入蝶窦内。向上肿瘤可突破鞍隔侵入鞍上池,使鞍上池变形,鞍上池部分填塞或闭塞。向两侧可侵犯及双侧海绵窦,表现为海绵窦扩大,肿瘤包绕颈内动脉,侵入的肿瘤常较海绵窦及同侧颈内动脉强化少,海绵窦内的颅神经受压,移位,变形或不显示,海绵窦侧壁受侵蚀,广泛骨质破坏。此征象对诊断垂体瘤亦有较大的定性意义。肿瘤密度显示为不均匀,CT值在90Hu以上者无疑为肿瘤钙化。而密度低、CT值与脑脊液相近者,大多数为肿瘤的坏死或囊性变所致。肿瘤形态多呈类圆形,边缘清晰,光滑,尤其后缘,肿瘤可突入三脑室前部和双侧脑室前角的内下方,并有脑积水表现。本文有7例均有三脑室及双侧脑室受压征象。

3.2颅咽管瘤典型部位位于鞍上池,因此较垂体瘤更易侵及三脑室和室间孔,常出现双侧脑室扩大征象。本文13例其中8例出现双侧脑室扩大。颅咽管瘤一般发病年龄较小,有87%的病例可见囊变或钙化。所以囊变和钙化是诊断颅咽管瘤的主要依据。本文11例见有钙化,但个别瘤体较小可无钙化,并见有向鞍内生长,鉴别往往有困难,本文1例为上述情况而误诊为垂体瘤。当肿瘤主体在鞍内,但肿瘤与鞍底之间仍有间隙,则首先考虑可能不是垂体瘤。

3.3鞍结节脑膜瘤来自鞍结节脑膜瘤,占脑膜瘤的10%左右,常见于鞍结节,鞍隔及蝶骨平面,本组2例均起源于结节。肿瘤形态呈类圆形边缘显示清楚,光滑、规则。平扫密度增高或等密度,有时可见斑点状或不规则钙化。增强后呈均质性明显强化。本文2例均未见钙化,肿瘤相邻骨质可见骨质增生或吸收,蝶鞍一般无扩大。肿瘤较大时或因颅内压增高时出现扩大,变形骨质吸收或破坏。本组2例均未见蝶鞍扩大。仅仅鞍上池受侵,鞍结节骨质吸收,1例侵及三脑室,2例病例术前均误诊为垂体瘤,回顾分析误诊原因:主要是对影像征象分析不全面和认识不足。

3.4蛛网膜囊肿发生在鞍上的蛛网膜囊肿,内含脑积液,密度均匀,边缘光滑,增强后无强化,在鉴别诊断上应注意与不典型无钙化的颅咽管相鉴别。

3.5星形细胞瘤生长于鞍区的星形细胞瘤,平扫为较均匀的低密度区,增强后可见呈环形强化,边缘不规则,其内可见壁结节,肿瘤周围无水肿或仅有轻度水肿,星形细胞瘤有少许可见钙化。本文一例病例误诊为颅咽管瘤。其误诊原因主要是对影像征象认识不足。

(收稿日期:2009.01.17)

猜你喜欢
鞍区影像学肿瘤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与肿瘤“和平相处”——带瘤生存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鞍区软骨黏液纤维瘤1例
鞍区巨大不典型室管膜瘤误诊垂体瘤1例
蝶鞍分区联合影像征象对鞍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ceRNA与肿瘤
床旁无导航穿刺确诊巨大上纵隔肿瘤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