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诚信缺失的成因及对策探讨

2009-05-11 08:52周新华
现代商贸工业 2009年6期
关键词:会计诚信缺失对策

周新华

摘要: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会计是诚信行业。近年来,曝光的一系列会计舞弊欺诈案件以及与之关联的审计失败案例,使会计业的公信力受到严峻的挑战,会计行业面临一场严重的“诚信危机”。前国家总理朱镕基一言切中时弊的“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原则,不做假账”校铭,对此作了最好的诠释。重新思考当前会计诚信所面临的失信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会计诚信;缺失;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6-0192-02

1会计诚信缺失的危害

1.1对投资者的危害

对于投资者而言,他们投资的主要依据是经过审计的会计报表,而会计报表的失真将直接导致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郑百文”公司的一个购买了该公司股票的老职工在深度套牢痛心疾首之余,就对公司的会计报表产生了这样的疑虑:倒底是股市疯了,我疯了,还是“郑百文”的会计报表疯了?同样,安然公司破产案也让公司员工和股票投资者遭受巨额损失,为其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也付出了几十亿美元的代价。由此可见虚假会计报告的毒害是如此之大,一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分析报告》也显示:近年来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只有8.45%的个人投资者认为可信,绝大多数的机构投资者都认为是不可信或者不完全可信的。

1.2对市场经济秩序的危害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没有信用,市场经济就无法维系。近几年来,造假账,造假报表,虚列资产和权益等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比较严重,出现了一些贪污受贿、偷税漏税、挪用公款等不诚信行为。从中国的郑百文、银广夏,到美国的安然、世通、施乐、默克及法国的维迪旺,社会各界对会计失信的谴责此起彼伏,会计诚信缺失已经成为一颗“毒瘤”,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

1.3对国家利益的危害

会计不诚信将危害国家利益。如果大量的会计资料失真,将直接影响国家税收,导致各项经济指标失真,进而导致国家经济政策与实际经济状况偏离,影响国家的方针政策,最终造成难以估算的损失。

2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2.1利益的驱动

利益驱动是会计诚信缺失的最根本和最直接的原因。政府、企业经理人、会计人员以及注册会计师等也是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具有机会主义行为的“经济人”,如果没有相关的制度严格约束,他们对于自身利益的追求将导致会计诚信的缺失。

在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国家,政府的主要职责是通过制订各项规则来维护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并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活动。而在我国,地方政府的业绩往往与当地企业的经营状况息息相关。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争取更多的本地企业上市、吸引外来投资者、改善政绩或者出于其他需要,地方政府可能会默许、参与甚至指令企业进行会计造假。

2.2制度的缺陷

制度的缺陷首先表现在产权制度方面。企业本身是一系列契约的集合体,其基本权利(所有权、使用权、让渡权以及剩余索取权)实际上被分割给不同的利益团体。产权的不清导致权利让渡的不足,从而利益相关各方可以运用自由裁量权对会计信息生产进行干预,以获得潜在的收益,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制度的缺陷其次表现在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必然导致投资者(委托人)与企业经理人(代理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而信息不对称是会计造假的诱因之一,并可能带来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一般说来,当委托人能够现实地存在并对会计产生足够的影响时,会计诚信一般不会出现问题,一旦委托人变得远离企业影响较小或者根本找不到确定的真正代表,那么会计诚信就失去了动力和压力,会计诚信的缺失就会成为一种必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有合适的公司治理安排,通过企业内部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比如内部控制、权力分配和制衡、独立董事以及信息披露制度,企业外部的投资者“用手投票”或“用脚投票”等机制,迫使管理层释放信息,均衡信息分布。但是,我国的公司治理规范来得太晚,中国证监会直到2001年才发布《上市公司治理原则与标准》和《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上市公司设立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但在独立董事的聘任、薪酬以及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的关系等方面仍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缺陷,严重影响了独立董事以及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效果。另外,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一股独大”以及“内部人控制”,也阻碍了这两个制度发挥作用。

2.3法律约束弱化

由于我国缺乏主要针对诚信的专门法律,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在一定程度还广泛存在,因而无法起到有效遏制会计造假行为的作用。比如,尽管新修订的《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既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担负责任,同时还要对本单位保存和提供的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担负责任,但在实施处罚的过程中,法律责任仅针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并不一定包括单位负责人。我国的《证券法》及《刑法》对会计造假的处罚也比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轻得多。并且,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难以落到实处。

3会计诚信缺失的治理

3.1改革产权制度,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

没有产权约束的社会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社会,更谈不上诚信,应从根源上改革产权制度。产权的明确界定,是会计规范运行和会计信息生成的基础。但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且实行的是公有产权制度,现有产权制度的最大弊病是只有形式上的所有者,而没有事实上的所有者。这种产权主体的缺位是导致“内部人控制”现象的根本原因,也是会计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确立公有产权主体代表,企业一定要有明确的委托人,使其真正负起监管国有企业的职责,同时规范公司的治理结构,形成有效的权力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对经理人的绩效考评制度,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3.2完善会计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中国正处于过度经济时期制度变迁的过程,应加强政府管理部门的监管力度和健全相关法制的建设,杜绝会计造假。要做到“不做假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维护正常的会计工作秩序,关键还在于要大力加强会计法制建设和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做到“三公开制度”:一是会计造假的典型单位、典型案例、典型责任人必须公开;二是建立会计信息抽查制度,对抽查结果必须公开;三是建立会计师事务所信誉评估制度,对评估结果必须公开。使诚信有价,讲诚信能得到回报,不讲诚信受到惩罚,只有两者都具备,才能建立会计诚信制度。

3.3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直接制造者,是会计秩序和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维护者,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人员应当以“不做假账”为道德准绳,以《会计法》为行为准则,以《企业会计制度》为工作指南,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做到自律、自重、依法理财。

3.4积极建设诚信内控机制

积极建立会计诚信内部控制机制企业内部加强会计诚信管理是提高我国市场交易信用程度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础。企业在开展业务活动进行重大决策时,需要大量真实可靠的信息,完善的会计诚信内控机制能为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评价企业财务状况、进行投资决策提供重要信用依据。通过制定严格的企业内部会计诚信控制制度,对会计统计和其他经济业务的核算做出较为合理的规定,防止会计造假和舞弊,提高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及产品产量等信息资料的可靠性,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参考文献

[1]郜林平,张军毅.刍议会计诚信缺失与再塑造[J].商场现代化,2007,(3).

[2]曾萍,陈卫旗.对会计诚信缺失原因及对策的系统思考[J].江苏商论,2006,(2).

[3]肖涛,肖平.会计诚信缺失的成因及对策[J].财会研究,2006,(1).

[4]周海燕,李宁.会计诚信缺失的成因剖析[J].金融与经济,2006,(3).

猜你喜欢
会计诚信缺失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会计诚信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影响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