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守义:演讲与口才培养的先行者

2009-05-13 08:09沈黎明
时代人物 2009年3期
关键词:口才杂志学生

沈黎明

他是我国建国后第一个开设演讲课的高校老师,我国第一位演讲学教授。他是我国第一本以演讲、口才、交际为主旨的刊物——《演讲与口才》的创办人,刊物创办25年来畅销不衰,最高时一月发行113万册。

他是我国建国后第一部演讲学专著《实用演讲学》的作者,此书发行量到目前为止,在演讲、口才类书籍中始终名列第一。

这位在演讲领域创造了诸多第一的人,就是我国著名演讲教育家,《演讲与口才》杂志社社长,吉林传播学院院长,吉林省社科联副主席——邵守义。

立志当老师,杏林之家走出口才超群的育人园丁

邵守义,1937年生于吉林省东辽县一个中医世家,自幼聪慧睿智,尤其喜欢看书、讲故事,小嘴叭叭的,能说会道。1955年邵守义以优异成绩考入吉林市名校“吉林一中”。开始高中生活后,邵守义逐渐萌生了一个愿望——长大后当一名人民教师。他的这个愿望,与父亲对他的期望相差甚远,父亲原本希望他继承衣钵,做一名悬壶济世的医生。难能可贵的是,邵守义的父亲是一位开明的家长,当他看到邵守义的兴趣不在学医时,就随了他的心愿,于是邵守义高中毕业后便考入了刚刚成立不久的天津师范学院。入学后,邵守义在古城天津深厚的文化氛围熏陶下,沐浴着海河的晨风暮雨,每天徜徉在浩瀚的书海中,除了专业课外,还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名著。随着文化底蕴的不断增厚,邵守义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同学间辩论什么问题时,他不仅能非常轻松的引经据典为自己的观点找到有力依据,而且能把历史典故、名人轶事巧妙的融化到话语中,说话非常有感染力。

寒来暑往,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邵守义顺利完成学业,并被分配到一所中学任教,圆了自己的教师梦。当了教师后,在三尺讲台上,邵守义尽情发挥着自己的才能,枯燥的书本知识,一经他的口,立即变得生动起来,他很快成了最受学生喜爱的老师。后来,吉林师范学院发现了他的文学功底和授课才能,于是千方百计将他收入了麾下,并委以重任,让他担任了中文系的写作课老师。

大学毕竟不是中学,邵守义能否在高校的讲台上一如既往的挥洒自如,师院的老师和学生们都拭目以待。邵守义的一些学生,现在回忆起当年第一次听他讲课时的情景,曾这样描述:那是隆冬季节的一天上午,天上飘着薄薄的雪花。写作课排在第四节,同学们知道今天讲课的是邵守义讲师,第三节课一下课就围在一起议论起来,听说他写过小说,编过话剧,其中话剧《回师北上》,不仅在全国获奖,还进京演出过,邵老师一定举止间透着儒雅之气。上课的铃声响了,同学们整齐的坐好后,目光一起投向教室大门。门开了。一位身穿黑色粗布工作服大衣,身体瘦的用骨瘦如柴形容都一点不为过的中年人,头顶着融化的雪水,出现在大家面前,同学们顿时觉得大失所望。更令同学们失望的,是他手中连教案都没有,只捏了几张稿纸,大家的精神一下懈怠下来,注意力有些分散。

然而令大家没有想到的是,邵守义一登上讲台,两眼立即放出自信的目光,那炯炯有神的目光快速从同学们身上掠过后,他朝大家深鞠一躬,开了口。先是简单的自我介绍,然后话锋一转,马上步入主题。他侃侃而谈,话语抑扬顿挫,风趣幽默,没有任何哼哈吱唔、照本宣科的学究之气,短短几分钟学生们的注意力就被吸引到他的讲授中。整堂课邵守义讲的酣畅淋漓,学生们听的全神贯注,不知不觉中下课的铃声响了。下课后,学生们大呼过瘾,一下子围到邵守义身边,簇拥着他走出教室,一直到了食堂才散去。从此,学生们口碑相传,每逢邵守义的课谁也不逃学,谁也不睡觉了,课堂里总是坐的满满的。一时间邵守义在吉林师范学院声名鹊起。

敢为天下先,在全国师范院校首开演讲课

1978年,我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教育界也和其他领域一样,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1979年秋的一天,邵守义上课时提问一位平时学习成绩非常好的学生,结果这位学生,问题是答对了,可回答时的话却说的磕磕绊绊,这种情况,邵守义过去也遇到过,但没多想,这次不知触动了他哪根神经,他突然像被什么蛰了一下,心头一紧:“师范院校教出来的学生是要去当老师的,当老师的口才不好,怎么能上好课呢?”想到此,邵守义心绪难平,一连几个晚上都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现在各师范院校,对教材、教具、教法等各个环节,抓得都很紧,唯独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无人过问,全国几百所大学,几千个系和专业,竟没有一个教授演讲或口语的学科、专业。思来想去,一周后,邵守义突然萌发了一个念头:既然如此,那能不能在吉林师范学院进行教学改革,率先开一门口语表达课呢?几经思索,在一次教研室会议上,他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可大多数人听了都不以为然,有人更是直截了当的说:“口语有什么好讲的?关键要靠自己练!”

是呀,口语有什么好讲的呢?邵守义陷入了沉思。

困扰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本身就会孕育一种突破的力量。苦苦思索中的一次偶然发现,最终帮助邵守义突破了困扰。一天他路过一个旧书摊,像往常一样习惯性的停住脚步,一阵翻看后,买了一本过期的文摘杂志。晚上吃完饭,邵守义躺在床上开始阅读,突然一篇题为《闻一多手稿》的文章吸引了他。这是闻一多先生1919年在清华学校读书时的日记,文中有这样几段记载:“近来演讲课练习又渐疏,不猛起直追恐便落人后。”“夜至凉亭练演说三遍”,因天气太凉,回宿舍又“温演说五遍”。后“演说果有进步,当益求精致”。看到此,邵守义不由自主的脱口而出:“啊,原来那时大学里就有演讲课呀!”

闻一多先生的日记,犹如黑暗中的一盏灯,一下照亮了邵守义苦苦寻觅的路,他激动得翻身下床,俯案在杂志的空白处,密密麻麻地写出了自己对开设演讲课的构思。这一夜邵守义的大脑在兴奋中飞速旋转,直至黎明的曙光爬上窗棂。

第二天一上班,邵守义便找到系主任宋嗣廉和副主任索荣昌教授,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两位领导肯定了邵守义的想法,认为可以“试一试”,便认真向院领导作了汇报。邵守义建议开设演讲课的消息一传出,各种议论纷至沓来。有人说:“老邵啊,你快拉倒吧!没听说演讲还能作门学问!那不是成了‘嘴皮子学了吗?”还有人讽刺说:“大学生还要学说话!简直是天大的笑话”。有幸的是,有远见卓识的院领导力排众议,支持了他,让他编写教材,试开演讲课,他们认为这在师范院校是一个方向,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师范生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有了领导的肯定和支持,邵守义信心倍增,很快编写出教材。不久吉林师范学院这所全国师范院校中的小老弟,在同类院校中率先开设了演讲课。此课一开,立即受到学生们的欢迎,邵守义被学生们誉为“嘴巴学”老师。

勇于担风险,“办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1981年,吉林师范学院开演讲课一年后,为了

早日构建学科体系,在邵守义的建议下,发起举办了“全国部分高等院校首次演讲学学术讨论会”。会议开得相当成功,期间,与会者们一致提出,为了推动演讲事业的发展,应该办一本相应的杂志。大家的想法。对邵守义启发很大:对啊!如果有了一本专门介绍演讲与口才的杂志,那对普及演讲与口才知识将大有好处。于是会议一结束,他就向院领导提出要创办一本这样的杂志。一些好友听说后,纷纷劝他:“老邵!你开了演讲课,又牵头搞了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已经很不错了,干嘛还要办杂志?办杂志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啊!”

面对各种声音,邵守义也开始审视、思考自己的想法:“这样的杂志到底有没有用?我办得成办成?办不成怎么办?”经过再三思考,他认为:“演讲在高校刚刚起步,这方面的报刊还是一片空白,办一本这样的杂志无论对演讲知识的推广还是普及,都非常有价值,虽然在这样一个领域中做一个拓荒者风险很大,但成功的几率也很大,正如一句老话所说——有多大的风险就会有多大的成功。”最终他下定了决心。

邵守义是那种做事非常执着的人,凡经过认真思考认准了的事,就会鼓足勇气去干。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争取,院领导终于被他的热情所打动,同意他办杂志,但有一个条件,一切与杂志相关的事情由他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条件虽然苛刻了点,但在当时,已经是对邵守义相当大的支持了。

然而对于一名普通教师而言,要创办一本杂志绝非易事。邵守义首先面临的就是资金问题,手中一个大钱没有的他十分发愁。思忖再三,他向院领导求援,以个人的名义跟院里先借钱,日后归还。这无疑又给院领导出了道难题,后来经过反复斟酌,院里从科研经费中挤出5000元钱借给了邵守义。“这5000块钱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我算了一下,按照我们夫妻俩那时的收入,得5年不吃不喝才能还上,我那时简直是豁出去了……”如今回忆起这段往事,邵守义如是说。

邵守义就靠这5000元钱,担着风险,开始了杂志的创办历程。为了办刊号,他省、市主管部门跑了不下几十趟;办下了刊号,又没有采编人员,他就一个人既组稿又编辑,既联系印刷又校对清样,那时邵守义像疯了一样连轴转,几乎每天都忙活到凌晨两三点。到了最后冲刺阶段,好多次他在印刷厂里工作到深夜,累的倒在轰鸣的机器旁就睡着了。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1983年7月20日,新中国第一本专门研究与普及演讲学的杂志——《演讲与口才》散发着墨香面世了,首印20000册。守着20000册杂志,邵守义像看见自己的孩子一样兴奋,数月来的劳累一扫而光。可没高兴多长时间,新的问题又摆在了他面前——发行。如何把20000册杂志卖出去,对邵守义来说,无疑是极其严峻的考验,他心里清楚:这不仅关系到5000元“巨债”能否及时还给学院,更直接关系到这本杂志未来的命运,乃至自己未来的命运。

面对这严峻的考验,一无发行渠道,二无钱雇人的邵守义,采用了最原始的方法,自己沿街叫卖。他不仅在吉林市卖,还背起杂志到高校云集的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叫卖。邵守义现在还清晰的记得在北京师范大学叫卖时的情景:“我在学生要吃午饭的时候,来到北师大二食堂门前的台阶上,把200多本杂志往那儿一撂,就开始吆喝,同学们,中华民族演讲史上,一本新的杂志诞生了,它叫《演讲与口才》,今后只要你有正确的思想,左手拿着你的学识,右手拿着《演讲与口才》,保证你所向披靡!无往而不胜!同学们,快来看看吧!”结果学生们都被邵守义这不同寻常的叫卖声吸引住了,一个中午他竟卖了将近200本。

从一个三尺讲台为人师表的老师,到像小贩一般摆摊叫卖杂志,这巨大的落差,让邵守义经历了怎样的心理路程,可想而知,为了自己钟爱的事业,他的这种勇气,这种气魄令很多人敬佩!很多专家、名人给了他极大的肯定和支持。杂志创刊不久,看到杂志的相声大师侯宝林在北京见到邵守义时说:“老邵,这杂志我喜欢,‘说是得研究了!”1983年11月,杂志发行两期后,当时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后来的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在一次会议上见到邵守义时称赞他:“你办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啊!这个杂志的作用不可低估。我们这个民族需要演讲家。演讲除鼓舞人民外,对内政、外交以及各行各业都很重要……提倡演讲,培养口才,实际上是提高我们民族的思维能力和素质,把我们青年一代培养得更聪明。我希望这个杂志越办越好。”

《演讲与口才》杂志由于定位准确,面世不久就受到各界好评和追捧,发行量扶摇直上,1984年,创刊仅一年就由2万册增至9万册,1985年增至24万册,1986年达到36万册,1987年创造了最高纪录,每月发行量达113万册,此后历经20几年风风雨雨,发行量虽有波动,但总体不错,即使在杂志业不景气的今天,仍然保持在每月50万册左右。

倾情做贡献,为培养“能说会道”的人才尽心竭力

杂志发行量的保证,大大提高了《演讲与口才》杂志社的经济实力。有了钱,邵守义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发展演讲事业,如何回报社会。他非常欣赏中国古人的一句哲言:“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胜于百万雄师”,他坚信,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建设的发展,决离不开口才卓越的现代化人才。因此他把为国家建设培养“能说会道”的人才看做自己神圣的职责,竭尽全力贡献着自己的力量。1986年在邵守义的精心策划和努力下,《演讲与口才》杂志社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了全国首次电视演讲大赛。选手们睿智风趣的语言,信手拈来的典故,贴切生动的比喻,通过电视传遍千家万户,无数人从中感受到了口才的魅力。一时间全国各地纷纷效仿,演讲得到了空前的重视。此后至今的20多年里,邵守义率领杂志社,出资上百万元,先后与全国总工会、团中央、中国记协以及国家部委联合举办了30多次全国性演讲、论辩大赛。吉林市也因多次承办这样的大赛,赢得了“演讲奥林匹克城”的美誉。不仅如此,20多年来,邵守义还身体力行普及演讲与口才知识,先后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等全国几十所高校举办了上千场演讲,并在繁忙的工作中,挤时间编著出版了《演讲艺术》、《说话技巧》、《七十二行谈话艺术》等一大批指导性、实用性很强的书籍。邵守义还在年过六旬、从吉林师范学院院长的岗位退下来后,于1999年依托《演讲与口才》杂志,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创办了一所专门培养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民办全日制高等学校——吉林传播学院,有针对性的开设了“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新闻”等专业,并聘请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张颂、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赵忠祥、白岩松、敬一丹、张泉灵、张泽群等专业人士为客座教授,着力打造“名嘴”。学院创办10年来,已经培养出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其中很多人成为各省、市、县级广电传媒单位的业务骨干。

《演讲与口才》杂志社及邵守义的贡献,得了国家的肯定、赢得了社会的赞誉。2005年4月19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到驻徐州某部视察时,对基层连队的指导员们说:“有一本杂志叫《演讲与口才》,对政工干部特别有针对性。”他建议指导员们都看一看,从中掌握知识、汲取营养。在浩瀚的杂志海洋中,一本普通的社科类期刊,能被中央领导人熟知并给予好评,这在国内期刊界实属罕见。从1995年起,《演讲与口才》杂志先后获得了“全国社科优秀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读者最喜爱的十佳期刊”等一系列称号,2008年又进入“中国邮政发行畅销报刊”品牌系列。而邵守义也获得了“吉林市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等一系列光荣称号,并当选为吉林省社科联副主席。

如今,《演讲与口才》杂志社已经由创刊时的一个人、一间租借的8平米办公室、5000元借款,发展到拥有5500平方米办公大楼、几十名职工、固定资产上千万元的现代化刊业集团。目前,邵守义正带领着自己的团队,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我们相信,他一定能在演讲领域中再创辉煌!

(图\赵立涛)

猜你喜欢
口才杂志学生
哲理漫画
《领导口才是练出来的》
赶不走的学生
语言就是力量
杂志收纳碗
学生写话
成长日记
扶贫杂志走进“两会”
杂志收纳碗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