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为何制造“中国威胁危机”

2009-05-16 10:40易殿选
凤凰周刊 2009年36期
关键词:印度

易殿选

中国与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亚洲国家:一个是硕果仅存的社会主义大国,一个是人口规模最大的民主国家。这两个国家既是近邻,又是宿敌;既是世界文明的两大发源地,又累积太多的历史恩怨。现实是,两国反映在政治、军事以及经济层面的矛盾与冲突不断,以致有人断言:在不久的将来,中印必将一战。

“中国威胁”在印甚嚣尘上

从最近以来频繁出现在印度媒体上的“中国威胁论”,即可见一斑。关于“中国威胁”字眼,有些是援引政府要员及军事高层的谈话,有些则来自媒体本免新德里政府所以反复炒作“中国威胁论”,而且乐此不彼,个中原因颇为复杂,归纳起来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一、忧虑美国对中国关系过度倾斜。尤其是奥巴马上台以来,印度一直担心自己会被美国忽略,因为在亚洲地区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依赖越来越强。而在反恐战争方面,奥巴马政府更加倚重巴基斯坦。奥巴马访华后,印度的这种担忧似乎又有所升级,于是矛头指向了中国。

二、前不久结束的斯里兰卡内战(肆虐多年的猛虎组织宣布投降)加剧印度的担忧。因为斯里兰卡政府军的胜利,部分上要归功于来自中国的武器供应,而斯里兰卡与印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地缘联系。

三、印度对中国在印度洋周边的存在疑虑重重。中国的各种项目在印度洋地区涌现,包括中国工程师正在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建设港口,通往缅甸的公路正在得到升级,中国同塞舌尔等岛国的关系正在改善等,都让印度感到惴惴不安。

深层原因更多。第一,转移国内矛盾。印度政党林立,数以百计,而几个主要政党又各怀鬼胎,各自代表着不同阶级民族的利益,很难达成统一的整治意见。宗教矛盾更是层出不穷,印度教与穆斯林、印度教与基督教之间的矛盾等,无不愈演愈烈。

第二,借机在边境增兵,为扩军备战制造口实。鼓吹“中国威胁论”,可以让军方的一系列动作合理化,进而得到世界舆论的支持和声援。

第三,激化边界问题争端。

第四,在全球金融危机面前,中国扮演中流砥柱角色,印度则基本上无所作为。新德里政府热炒“中国威胁论”,在客观上可以抑制中国在金融危机中的作用,削弱中国已经逐渐形成的“和平崛起”形象,同时迫使中国收缩在南亚的影响力,并换取美日欧的青睐。

与“中国威胁论”相呼应的是中印之问的大小摩擦不断,甚至涉及经济领域。例如在针对中国反倾销案上,印度在世界贸易组织(WTO)会员国里甚为积极,与美国相较有过之而无不及。印度以安全为由,禁止进口中国玩具、牛奶和巧克力,并对中国卡车轮胎、化学品等出口量大增的产品展开调查。由于长久的互不信任、嫉妒以及地缘政治等因素,中印两国在钢铁、纺织、石油化学制品、玩具等领域,彼此竞争甚至趋于白热化。

两造包围圈围困中国

印度对中国的基本战略就是试图构筑包围圈。近年来,针对中国的包围圈层出不穷,例如“四方倡议”集团、“卡拉特海上力量集团”、“东南亚南沙集团”、“14国军事基地包围圈”、“15国对华包围圈”、“12国前沿军事打击弧”、三条岛链、三条战略遏制链、“新八国联军”等。

其中美日印越4国被认为是这些组织或概念的关键力量,尽管各有自己的算盘:美国一直把中国视为“潜在的全球性对手”,遏制中国是想保持美国霸权;日本由于历史恩怨及东海问题对中国耿耿于怀;印度因为对中国有领土要求,且对1962年战败耻辱念念不忘;越南除对所谓的“中越自卫反击战”记忆犹新外,还由于南沙群岛的争端。

“新八国联军”实际上是四国反华轴心的延伸。所谓“新八国联军”,除上述4国以外,还有菲律宾,马来西亚,韩国,澳大利亚。“新八国联军”中的每一个国家都可能直接或间接与中国发生军事冲突。其中菲律宾占领被中国称为南沙群岛中的8个岛礁,马来西亚占领另外7个岛礁。而一旦中美发生军事冲突,与中国没有领土纠纷的澳大利亚及韩国,必定会通过美国驻扎在该国的军事基地向其提供力所能及的后勤支持。

无论是4个反华轴心国还是“新八国联军”,印度的作用都举足轻重。不仅如此,印度还不断的向欧洲、日本、越南等国家,甚至蒙古、缅甸、尼泊尔、阿富汗等国家发出明确信息:联合起来,共同应对中国的威胁。

美国陆军战争学院战略研究所的布莱恩·海德瑞克教授在近日发表专题报告中的论断:“印度正在从一个地区性军事大国转变为全球性军事强国,正在从传统上不结盟政策转向适度发展对美亲密关系。”印度的兴趣在过去10年或者更长时间里发生了变化——从“不结盟不承诺”道路转向对“多结盟”道路的特有战略。从2000年至2008年底,与印度签订特殊防卫协议的国家已经从7个增加到26个。

对此,中国当然不会无动于衷,中国似乎也在编织应对印度的包围圈。中国在巴基斯坦的苦心经营,对缅甸的逐步渗透,在斯里兰卡的进一步扩张,在喜马拉雅地区的合纵连横,都对印度形成了无形的包围。近来,有关建议中国与巴基斯坦建造战略铁路的呼声越来越高,而一旦中巴、中缅两条铁路建成,将形成兵力投送的大动脉,在战略上对印度就形成“剪刀钳”。

发展实力才是硬道理

印度将中国视作强大的竞争对手,在许多方面都在叫板中国,包括国际关系、军事力旦、国计民生、政策选项等,不仅成为印度最现实的参照物,也成为其与中国暗暗较量的动力。例如,当中国成为世界核大国之一,印度也想方设法迅速跻身于世界“核俱乐部”;当中国以“神舟”系列成功载人升天为标志成为航天大国,印度就刻意在探月上领先中国一步。

在经济层面也是如此。例如中国青藏铁路投入运营后,印度当局也计划要仿照青藏铁路,修一条“喜马拉雅铁路”,使克什米尔能与印度内地相通。德里、孟买、金奈、加尔各答之间也要像中国那样建成大城市间的高速公路网;“让孟买赶超上海”的蓝图也在启动。

今年4月初,印度总理辛格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即罕见表态:印度经济前景好于中国。他认为,“印度的民主政治制度更有希望将经济改革坚持下去”,印度这个“世界最大民主国家”更有可能取得长期胜利;相比之下,中国这个迅速增长的大型经济体具有潜在脆弱性,其中一个因素是中国实行“一党制政府”。但事实是,在过去18年里,印度平均经济增长率大概只有中国的一半,所谓的制度优越性并没有体现出来。

而困扰两国多年的边境问题也已不再是纯粹的领土之争,而是两个正在崛起大国之间的政治博弈。两国民众的偏激对立情绪并不一定会导致直接的军事冲突。至少到目前为止,双方高层执政者在这个问题上基本显现出理性、友善、克制的一面,也不乏政治智慧。如为避免印度军方增兵中印边境对华造成的误解,印度国防部长安东尼训斥印度军方不要随意发表针对中国的不友好言论。此外,两国在边境问题上还建立了谈判化解纠纷的机制。

近年来,尽管印度军备取得长足进展,军队里的“鹰派”也不断放出过激言论刺激中国,但这并不意味着印度想真正与中国兵戎相见,因为印度的政治领袖不可能不知道这样的游戏风险是巨大的。1962年两国爆发边境冲突,印度尚且不能占到便宜,何况现在中国已经基本实现了“大国崛起”?

中印在短时间内不会爆发战争,但并不意味着爆发战争的可能性不存在。就中国而言,除提高警惕、加强军备外,须坚信发展实力才是硬道理。因为最好的威慑力莫过于国家强大,而强大国家的标志,一定体现在扎实的基础设施、良好的政策导向、快速的国家动员能力、高效率的执行力以及远播的软实力等。中国正在接近这些目标。

“印度也要崛起在情理之中,但是印度最需要的是学会如何去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具备解决国内复杂问题的能力,并取得邻国的基本信任。倘若以好战姿态出现,并试图通过炫耀武力去圆“大国梦”,岂不是南辕北辙?

猜你喜欢
印度
印度总统定了
如果可以去印度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
最高警察
印度鼓动本国商人远离义乌
印度人口2025年超中国
印度数字
甲流蔓延令印度恐慌
印度现在
印度地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