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自主性:闲暇教育的关键

2009-07-13 09:41樊玉生
关键词:自主性关键策略研究

樊玉生

摘 要:自由是闲暇的本质,是闲暇教育的内涵和精神。自主是自由的第一要求,也是闲暇教育的关键所在。只有增强学生的自主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其闲暇生活质量,促进其个性全面自由发展。我们可通过树立尊重理念,创设自由空间,实施理性限制,培养责任意识,确立可行目标,激发创新潜能等策略增强学生的自主性。

关键词:自主性;闲暇教育;关键;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5-0004-03

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急剧更新,人类迎来了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时代。在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闲暇及闲暇教育正越来越引起理论界和教育界的重视。如何在闲暇教育中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闲暇价值观念,培养多种闲暇活动能力,促进个性全面自由发展以适应当今学习化社会需要?笔者以为,最关键的是增强学生的自主性。下面就此问题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自主性”概念与内涵

自主性研究自古有之。古希腊的柏拉图指出:教育者只能给予推动,让学生自己找到必须认识的东西。法国的卢梭指出:教育应培养自然人,其实质就是通过教育培养和提高人的自主性。到了现代,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给自主性下定义。前苏联著名学者科恩指出:“自主有两个尺度。第一个尺度是指相对于外部强迫和外部控制的独立、自由、自决和自主支配生活的权利和可能。第二个尺度是指能够合理地利用自己的选择权利,有明确目标,坚韧不拔和有进取心。自主的人不仅能够成功地控制外部环境,而且能够控制自己的冲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冉乃彦研究员认为人的自主性就是人应具备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他说:“毫无疑问,这三个特征都是现代人最重要的品质。一个缺乏独立性,总是等待别人来主宰自己的命运,或者总是跟着别人跑的人,怎么能把握人生的机遇?所谓主动性,就是有社会主人翁的意识,积极主动地对待工作,而不是做什么事都消极被动;当一个人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时,还需要有一定的创造性,才能实现自己的独特价值。”

综上所述,自主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个体自由地、独立地支配和控制自己言行的权利和能力,突出表现为人在活动当中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它是人的主体性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主体性最核心的规定性。这就决定了人作为一种对象性存在物,虽然对自然界、外部感性世界存在依赖性,但不是消极地依赖自然界、外部感性世界的恩赐来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而是在自觉意识到这种依赖性的前提下,努力使自己在同自然界、外部感性世界所发生的必然联系中处于主体地位,并按照自己的力量、需要和方式来掌握和改造自然界和外部感性世界。因此,自主性要求个体在生活中积极主动,反对消极被动;主张形成鲜明的独立人格,反对养成依赖性人格;要具备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选择及独立承担社会责任能力,能够完全自由地、独立地支配自己的言行,而不应被某种信条、陈规、强权所束缚。

二、闲暇教育中增强学生自主性的成因分析

1.增强自主性是闲暇教育的本质要求。

关于闲暇,我们可从两个维度进行界定:闲暇作为时间,是指一种由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过程;闲暇作为活动,是指一种完全由个人支配的自由、自主和自决的活动。由此可见,闲暇的本质就是自由。闲暇教育就是指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闲暇价值观念,掌握科学利用闲暇时间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完全地或相对多地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等,自由地选择、自由地决断自己喜欢的活动,并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要去选择和利用活动的时空、内容和方式,自由地、独特地、完美地、充分地展现出一个真实的自我,从而提高闲暇生活质量,促进个性充分自由发展的终身的连续的教育活动。

可见,自由同样是闲暇教育的内涵和精神。闲暇教育是学生进入自由王国的入口处,是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生长地,闲暇教育与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紧紧相联。我们开展闲暇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有自由的状态、自由的选择,能自由地学习、自由地交往,引导学生在完全属于自己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里,自由决断的闲暇活动中,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自由地呼吸,自由地思考,自由地探究,在完全开放的心灵背景下独立地运用自己的知识、智慧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推动个性自由全面地发展。只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自由不是任性、放纵,不是我行我素、刚愎自用,也不是肆意妄为、为所欲为,而是人们在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自然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为、自主的活动,是人们对“必然的认识”、“偶然的克服” 和对人类心灵无知或感性冲动状态的超越。而这就决定了我们开展的闲暇教育,首先需要逐步增强学生的自主性。自主是自由的第一要求,要使学生的行为既是独立的、积极的、主动的,又是目的明确,责任清楚,勇于负责的。只有这样,学生在闲暇活动中才能很好地愉悦身心、展示才能、陶冶性情、学会社交、丰富个性,发展自由地选择对自己成长有意义的活动方式的能力。不然,只会陷入自然冲动的泥潭,成为绝对自由的奴隶。

2.增强自主性是闲暇活动的现实需要。

科技的进步,生产的发展,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多,为人们个性的丰富和全面自由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然而,由于闲暇生活具有无主与自主、消遣与创造、沉沦与升华等双重属性,因而闲暇时间的增加并不必然带来个性的充分全面发展。大量的研究表明,缺乏正确的闲暇价值观,缺乏在闲暇生活中自我规划、自我决断、自我要求、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等自主能力,已成为人们尤其是广大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在闲暇时间里寂寞无聊、无所事事,甚至滋生各种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的主要原因。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数据显示,青少年犯罪正呈不断上升趋势,青少年犯罪总数已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而据调查发现,这些问题青少年犯罪之始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闲的无聊,很想找些新鲜、刺激的事物。而他们又因为年轻,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处于严重的“后天失调”之中,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自我要求严重缺失,于是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江湖主义等不良因素影响下,便走上了一条错误的人生道路。

可见,一个人缺乏科学的闲暇价值观念,缺乏自我定向、自我规划、自我激励、自我监控、自我发展等闲暇生活中必须具备的自主能力,将不但影响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成为社会治安和文明发展的一个不稳定的破坏性因素。因此我们开展闲暇教育,其目的绝不能停留在只为消磨闲暇时间、获得闲暇娱乐、排遣闲暇中的孤独和失落,其内容也绝不仅限于传授闲暇活动的知识和技能;而应该通过闲暇教育让每个青少年学生树立科学的闲暇价值观,加强对闲暇价值的自我意识,教会他们不但个性化更要明智地安排好闲暇生活,充分认识和开发自我的闲暇价值,提高对闲暇生活的自我规划、自我决断、自我评价等自主能力。

三、闲暇教育中增强学生自主性的策略研究

1.树立尊重的理念。

在闲暇教育中教师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是提高和弘扬学生自主性的首要保证。因为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要比单纯热爱、关心学生重要的多,它使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理解的师生关系中,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与指导,从而感受到自尊、自主的存在,获得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因此,教师应牢固树立尊重的理念,在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等的前提下,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特点、水平、状态等,让他们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信任、合作中培养自尊、自爱、自立、自决、自信、自强等个性品质,由此激发自主自觉的意识,推动个性全面健康发展。

2.创设自由的空间。

自由是生命的灵魂,是人的自主性的本质体现。教育作为建构人的主体性的活动,其本身应是自由的。教育是人实现自由的基础,而自由是教育的基本价值规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应是平等的、自由的,相互之间是合作的关系,而不是控制与反控制的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开阔心智,让心智得到修正和净化”,“使它有能力驾驭自身的才能。”(纽曼语)因此,在闲暇教育中,要高扬学生的自主性,不但要尊重学生,而且必须给学生营造自由发展的空间,做到既启发学生对自由的意识、热爱、追求,教育他们对自由有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更要给学生营造符合人性和人道的、自由宽松的教育环境,让他们在自由宽松的教育环境中自由表达其见解和发挥其想象力与创造力,形成自觉追求自由的意识和精神。

3.实施理性的限制。

尊重学生,给学生创设自由的空间,并不是放任自流。由于青少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逐步形成阶段,自我选择、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等自主能力很不完善。在这种情况下,给予学生毫无限制的自由,让他们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样发展就怎样发展,就必然使他们在如何选择学习内容、发展方向等方面感到无所适从,最终极有可能完全受非理性的冲动、无法控制的欲望、追求即时快乐的激情等支配而陷入放纵的泥潭和堕入原始欲望的深渊,成为天然的本能与动机的奴隶。因此,在学生自主能力不完善的情况下,教师必须在给学生创设自由空间的前提下肩负起对学生实施理性限制的责任,应通过自己正确的价值判断,在学习内容、发展方向等方面帮助学生进行适当的选择和引导。这样,既有助于保护学生免受不良欲望的侵蚀,更有利于培育学生自主选择和反思评价的能力和智慧。

4.培养自觉的责任。

自主与责任从来不能分开,它们是同一范畴的概念。自主不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而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自主与责任的统一。自主的人同时也应该是善于承担责任的人,只有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才是真正自主的人。我们所弘扬的主体自主性,是具有健康丰富人格的自主性。“健康人格意味着人把自己看作是一个人,一个拥有自由和责任的人。”由于学生在情感、认知、自信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愿意对自己的行为认真负责。因此,教师在闲暇教育中要切实帮助学生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只有这样,学生随着自主能力的不断增强,才会充分地履行自己的权力和责任。

5.确立可行的目标。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奋斗的动力,成功的源泉,目标具有导向、启发、激励、凝聚、调控、制约等心理作用。确立了明确的目标,不但使学生有了行动的方向,努力的勇气;而且促使学生自觉抵制各种诱惑,排除各种杂念,自觉产生严格自主的内在要求和内在动力,能在纷繁复杂中独立,在迷乱混沌中独清,全力以赴为实现目标而奋斗。一个人没有明确目标,就不能严格自主;虽不乏信心、才能、智慧,然在人生的竞技场上,往往一事无成,甚至误入歧途。当然,帮助学生确立目标应该科学、合理、可行,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提醒学生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肯定成绩,弥补不足,这样就能推动学生在自主、自立、自信、自强的基础上,努力克服和排除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障碍,以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

6.激发创新的潜能。

创新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是人的自主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是人的自主性的灵魂;同时,它又以人的自主性为必要前提。一个人只有处于自觉的状态,能主动驾驭自身的命运,摆脱所有的羁绊,没有任何的屈从和依赖,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完全独立自为、自觉自愿,他的创造潜能才能发挥出来。创造性与自主性紧密相联。在闲暇教育中,我们应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一旦被激发出来,他们就必然努力增强自己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加强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严于律己,不断学习,不断完善和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以此增强自己的创造才能。

美国著名学者斯特卢姆在他的《闲暇社会的教育》一书中曾指出:闲暇时间的增加,我们到底“应该祝福呢,还是应该诅咒呢?”大量的事实证明:闲暇时间的增多,并不一定带来学生个性更加充分、全面的发展。随着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加,如何通过闲暇教育切实提高学生闲暇生活的质量,促进学生个性充分自由发展,以适应当今时代发展需要,值得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深入细致研究。

参考文献:

[1]庞桂美.闲暇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庞桂美.论闲暇教育与学生个性全面发展[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9,(3).

[3]冯建军,万亚平.闲暇及闲暇教育[J].教育研究,2000,(9).

[4]庞桂美.我国闲暇教育述评[J].中小学管理,2000,(10).

[5]陈桂生.教育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程少堂.重视闲暇教育 促进素质发展[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3).

[7]周宏.主体教育[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8]曾文婕.如何看待教育中的“限制” [J].教育科学研究,2008,(5).

【责任编辑 韩四清】

猜你喜欢
自主性关键策略研究
自主性数学课堂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无人机自主性分级标准浅析
乐学善悟,让数学复习更有效
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研究
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及其教学应用
清淡健康的饮食是预防橘皮纹的关键!
鹏鹏猪
画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