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特色催桃李 一片丹心育幼苗

2009-07-24 08:51邢明伟王燕玲
基础教育参考 2009年6期
关键词:美育美的艺术

邢明伟 王燕玲

美术馆后街小学是北京市东城区一所普通学校,始建于1936年,占地面积仅有2670平方米,勉强挤下三栋陈旧简易的教学楼,操场也只有两个篮球场那么大,一度陷入生源质量与数量问题的困境。面对困境,领导班子带领全体教职员工冷静分析、认真思考,最终认识到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艺术教育,于是依托民乐资源,确定了“以美治校——发挥民乐教学的优势,争创艺术教育特色”的目标,在特色中谋生存,在特色中寻发展。

就是这样一所普普通通的学校,在师资、生源、硬件等条件并不优越的背景下,经过多年的努力,随着新课程的发展而日渐成熟,打造出了令家长和社会满意的优质教育。学校先后被评为“东城区实施素质教育特色学校”、“东城区校本课程建设先进学校”;在2003年至今的历届北京市中小学生艺术节中,学校夺得了集体项目的一等奖10余个,获得了亚太地区文化交流作品展示金奖、中国教育电视台全国儿童歌舞剧展示大赛的最高奖、北京市金帆奖;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批准为全国青少年茶文化教育基地;我校的办学特色多次在市、区教育研讨会中进行交流。

一、明确思路找准定位

在北京市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的引领下,我区启动了实施素质教育特色校建设工程。学校以贯彻课改理念为指导,以艺术特色教育为抓手,以民乐、舞蹈等艺术活动为重点,培养合格+特长的学生。

我校确定了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特色建设定位。源于早期对东城近一半幼儿园的深入调查,基于对学校自身优势与不足的客观分析,我们发现:让孩子从小接受艺术教育,陶冶美的情操,家长呼声高,社会需求量大。而我校艺术教师教学能力较强:一位主任有多年乐队组织和管理经验;音乐教育专业教师四人,舞蹈专业教师一人,曾指导或协助指导学生艺术培训的教师有七人,教师自身爱好音乐舞蹈的占全校教师人数的53%。同时,我校多年来一直探讨课内外相结合的艺术教育模式,定期对老师进行培训,组建了多个艺术类课外小组。从北京市第一届艺术节开始,我校就一直参与其中。2002年6月,我校小鼓队、舞蹈队应邀参加了在厦门鼓浪屿举办的“首届海峡两岸音乐舞蹈大联欢”活动,学校艺术教育成果得到了充分展示。

学校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使我们看到了发展的潜力,优秀的教师群体为我们实施艺术特色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社会的关注与需求使我们看到艺术教育的前景,这更让我们下定决心沿着艺术教育特色之路走下去。为此,我们将“以美治校,挖掘潜力,探索适合师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作为办学理念,制定了“老传统,新发扬,把学校做优做强”的办学思路,提出了“培育素质全面、学有所长学生,塑德才兼备教师,办人民满意优质教育”的

办学目标,集中构建了以舞蹈团、民乐团、合唱团、戏剧团为主体的学校艺术教育框架。

二、艰苦奋斗创建特色

我校引进了专门负责乐团的主管主任,聘请资深的校外艺术专家,培养学校的艺术骨干教师,精心挑选具备艺术素质的团员。舞蹈、民乐、合唱团的建设在我校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2002年,我们在一年级新生中挑选了一部分有艺术天分的孩子组建了民乐队、舞蹈团。一年坚持下来,成果汇报演出时家长们的眼睛亮了,他们看到了新的教育模式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社会轰动了,家长纷纷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我们美术馆后街小学来学习。2003年,我们扩大民乐队、舞蹈团的招收范围,因为我们深深地知道,特色学校绝不是因为少部分学生特殊发展而“特”,而是全校学生因自己的知识、能力、个性、意志、品质都得到卓越发展而“特”;要让所有的学生“各取所需”地前进。为使每一名学生都得到发展,我们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必须溶释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落实到每一名学生的身上。目前,学校一至六年级都开设了艺术教育课程,每个班级都有1~2个艺术社团。民乐、舞蹈、合唱团的学生占全校学生的75%。一批批喜欢跳舞、喜欢唱歌、喜欢演奏、喜欢表演的孩子,插上了艺术的翅膀,扬起了理想的风帆。

发展艺术教育,困难重重,但是勤劳、勇敢的美术馆后街小学的干部、教师们不等不靠不要,千方百计地想办法:没钱购买大型的乐器,我们就历尽周折辗转借到手;没有地方建排练厅,我们把楼道、浴室、办公室、图书室等当做了特殊的训练场地,让每一寸土地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乐团排练时,老师们一次次把几十件大型乐器搬到临时排练教室,训练结束后再把乐器搬走;民乐团第一次花五千块钱做的演出服一穿就是五年,它伴随着孩子们一次次走上绚丽的舞台,捧回了市区大赛的多项奖牌。

梅花香自苦寒来,六年多来,艰苦的道路我们咬牙坚持了过来,没条件创条件,没场地挤场地,我们美术馆后街小学的教职员工靠着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带领学生超越自己,挑战极限。正是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学校又继续发展了一支上百人的舞蹈团,五十余人的合唱团,在东城区也一样小有名气,连年获得市区艺术节一等奖。这些作品诞生的地方就是我们学校的小操场,那是孩子们梦想成真的地方。

在教委规范化建设、均衡发展的带动下,我们遵循着我校的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凭着艰苦创业的韧劲,克服困难的拼劲,创造出了美术馆后街小学精神,打造出了百姓满意的优质教育。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口号的发布仪式上有我校学生展示艺术风采的身影,在人民大会堂的舞台上回响着我校师生美妙动听的歌声,在奥运村开村第一天我校学生表演着《心连心》迎接来自世界各地、五湖四海的朋友,承担国际教育成果展示,在中国教育电视台第一届儿童歌舞剧领奖台上,在北京市素质教育大会展示中,在北京市艺术节闭幕式的汇演中都有我校学生的表

演……这就是东城一所普普通通学校的孩子们所创造的奇迹。

三、依托课改深化美育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我们立足课堂,紧紧围绕新的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美的思想,体验美的意境。教师的语言美、板书美、风度气质美,良好的教风、学风,强化了美育效果。音乐老师利用特长生的优势,让学生利用器乐演奏,歌舞表演等形式,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和意境,给学生提供发现美、理解美、展示美的机会;数学老师引导学生发现美从规律中来,感悟到数学中有序的美;语文老师引导学生体验文章意境的美;体育老师带领学生体验健康的美、运动的美、肢体与力量的美……我们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多方位、多层次,有效地实施美育。通过学科教育渗透美,启迪孩子的心智,使其得到良好的发展。

为使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焕发出独特的生命力,我们根据国家颁布的新课程要求,以校本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探索美育在落实国家课程改革当中的作用,通过对学校现状的分析,结合时代对人才的需求,确立了“开发以艺术为主体的校本课程”的思路,开发出少儿茶艺、儿童思维创意画、泥塑、舞蹈、蛋壳画、合唱表演、立体节奏等9门艺术特色校本课程。

在蛋壳画制作过程中,学生了解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传统文化教育,学会了手工制作工艺美,懂得了传统文化美;在泥塑课上,学生们领悟到了造型美;儿童思维创意画中,学生们享受着自己独到的创造美;合唱表演、立体节奏,为学生提供了表现美、展示美的机会……美育课程的开设,像一扇窗,一道门,一座桥,让学生们进入了更为广阔的美的天地。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挖掘了教师的潜能,而且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进一步发展了学校的艺术特色,使学校的美育教育寻求到了新的增长点,进一步实践了“以美治校”的办学理念。

四、活动育人凸现特色

民乐、舞蹈、合唱、表演……不仅是艺术教育,更是美育教育,我们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通过养成教育塑造美、“对话德育”感受美、社会实践体验美、多彩活动展示美、心理教育夯实美,使学生有了长足的进步。

1.养成教育塑造美

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我们把民族音乐家、舞蹈家的故事讲个孩子,将民族乐器知识,舞蹈知识介绍给学生们。在每个班建设中,各班都设立了展示平台,请学习民乐、舞蹈的孩子利用手绘小报介绍乐曲和舞蹈表现的意境。学生在自觉不自觉中受到“美”的熏陶。原来上舞蹈课前,学生把换下的鞋随便乱扔,门外的情景与门内的美极不和谐。渐渐的学生们发现了问题,现在一双双小鞋子被一字排开,码放整齐,门口的出入通道被留了出来。美的思想在指导着学生的行动。美从身边做起,环境美要靠大家,舞蹈队的举动影响着民乐队,民乐队的学生也能把乐器、谱架整齐摆放,后来又拓展到班级、专业教室、宿舍、操场,美的行动已成为大多数学生的自觉行为。

2.“对话德育”感受美

我们开展了“与校长对话”的活动,通过开学初校长给每班题写寄语的形式鼓励学生与校长对话。学生在寄语袋里给校长写下了自己的闪光点、进步事迹、报告自己的学习成绩。我们还开展了“与桌椅对话”、“与书籍对话”、“与课堂对话”、“与音乐对话”、“与乐器对话”、“与艺术对话”等丰富有趣的德育活动,通过这些形式触动学生的心灵,又通过写回信表达心声,使学生更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受到了行为习惯教育。这样的方式比老师的说教更自然、更生动、更有效。

3.社会实践体验美

校外实践活动中,学生丰富着自身的社会经验,感受着自然美,从而挖掘着社会的真善美,感受活动成果创造美的喜悦;激发了学生热爱美、向往美、追求美的热情。我们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社会中、身边生活中的美,举办了“留住城市的记忆”、“大眼睛笑看2008”摄影展。我们还与东四交通队建立了“小交警社团”,定期开展“一日小交警”活动,号召身边的每一个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社会的美。“茶艺小社团”更是在社区中享有声誉,“三八节”向社区中的阿姨、奶奶们敬茶;“五一节”将香茶献给劳动者;重阳节设计了“菊花枸杞敬老茶”向社区中的老人表达节日的祝贺,为迎奥运设计了“小茶人迎五环”茶艺表演,走进社区开展“携手迎奥运,共品中国茶”活动等等,学生们在活动中学会奉献美,感受和谐美。

4.多彩活动展示美

三年级二班创编的儿童歌舞剧《如果她来了……》,同学中擅长舞蹈的为卖火柴的小女孩跳起了民族舞;会演奏乐器的向卖火柴的小女孩介绍中国民乐,表演精彩乐段;朗诵优秀的同学为卖火柴的小女孩朗诵中国的诗歌,孩子们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儿童歌舞剧《我要妈妈》,根据班中一个真实的单亲孩子的故事改编而成,同学们在与班主任老师一起创编的剧中,感悟着对亲情的渴望,体会同学间友谊的美。其中儿童歌舞剧《如果她来了……》在湖南电视台播出,《我要妈妈》获得首届全国儿童歌舞剧展示大赛最佳创编奖。

5.心理教育夯实美

(1)推行赏识教育,让学生感受成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长处和进步,为学生设置恰当的目标,并把目标分解成阶段性的可实现的目标;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一个细小变化,每一点进步,每一个闪光点,并加以鼓励和强化,让学生相信“我能行”,“我能成功”。

(2)加强心理辅导,消除心理障碍。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课,个别咨询和集体辅导双管齐下,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全体教师能够随时转换角色,随时都能以一名心理教师的角色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指导学生正确交往,努力克服恐惧、自卑、孤僻、嫉妒、逆反等不良心态,做到宽容忍让,诚恳待人。引领学生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实现对美的理解,对美的欣赏和追求,从而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将美的因素融入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做到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继而实现“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中国人”的目的。经过探索实践,我们一定会在“美育育人”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在学校教育天地中,开放出更加美丽、灿烂的花朵……

五、特色办学师生双赢

我们把美育教育带给每一个孩子,惠及每一名学生,我们努力使孩子人人有才艺,各个有特长,让美植根于孩子们的心灵之中。

美育教育,使孩子们拥有了更加多彩的童年。几年来,我们培养出了一大批具有特长的学生,仅2007年至今,获得市级奖励的学生就达到了三百多人次,区级奖励二百多人次,在全国市区举办的各种文艺展演中有近千人次获奖,许多学生活跃在东城区金帆艺术团中。

美育教育同样推动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几年来,我校艺术团队中涌现了两名蓝天工程导师团导师,区骨干,东城区人民教师各一名,育人奖两名,园丁奖一名,国家茶艺师资格认定考评员一名,有十余位教师参加校本课程的开发,有近一半的教师参与学校美育校本课程专题课题研究,已开发出较为成熟的《蛋壳作画》、《少儿茶艺》、《儿童思维创作画》三本教师指导用书,有三名教师被聘为中国青少年茶文化工作委员会少儿茶艺教材编写组成员,多人获得美育教育论文市级奖项。

几年的育人足迹,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教师需要有充分展示才华的空间,学生需要全面发展,更需要学有所长,教师的成长、学生的受益、家长的满意、社会的需求,让我们看到了持续发展的空间。我们会继续用生命的火焰点亮学生的心灵,用美育的魅力燃起学生心中的希望。

作者单位 北京市东城区美术馆后街小学

(责任编辑 潘静波)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艺术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打破平衡
纸的艺术
美的校 美的人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美育教师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