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德育现存问题和解决方法举要

2009-08-01 07:06李晓红
关键词:德育

李晓红

摘 要:现在的儿童道德教育重视认知情感却忽视了行为养成;重视学习品质却忽视了生活礼仪。一个孩子,要想让他将来有所成就,生活幸福,就必须重视从小培养其情商,把优秀的道德品质渗透到他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并形成习惯。

关键词:德育;注重细节;坚持养成;适应形势;重视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6-0052-02

中国这一泱泱大国,自古就是文明礼仪之邦。“融四岁,能让梨;香九龄,能温席。”即使在古代《三字经》中,“礼”也当仁不让排在了“知某数,识某文”的前面,正所谓“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时至今日,与“礼”类同的德育也担当起各育之首的重任。在努力实现德育预期目标的同时,我对道德品质教育的一些现状思索再三。现就道德品质教育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谈谈个人的一孔之见。

1.空泛观念似乎可望不及。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是儿童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诸如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观念等等。然而,到底什么是“爱国主义”呢?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够说得清。最常见的莫过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感受祖国地大物博。这只是一种意识,属于道德认知的范畴。如果只是课本里的“十月一日是国庆节”、“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类读读说说的话,“爱祖国”只能是一句口号罢了。假如我们能再多一些具体行为的指导,用国旗遮阳的现象或许就不会出现了。

2.实际行动偏离思想意识。现今,我们的教育似乎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都具有明确的是非观念,知道要勤俭节约、热爱劳动、助人为乐;谈到英雄人物的优秀品质,更是有感而发,说得头头是道。然而,转过头来仔细看,真正把这种内心的冲动付诸行动的能有几人?就拿极为简单的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来说吧,“四二一”的家庭结构给孩子们提供了优越的成长环境,也造就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懒散攀比的心态。可惜的是,人们对此已经司空见惯,明知不妥却没有下大力气去改变,使我们的道德教育收效甚微。

3.培养范围不能兼顾全面。现在的学生除了正常的课业外,还热衷于发展音乐、舞蹈、绘画等个性特长。他们生活的大部分被学习占据着。虽然我们一再强调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和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受挫能力却总也离不开学习这一主题活动,有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内容自然也就多些。长此以往,必然忽视生活中基本道德的渗透。现实中,和父母耍赖撒娇、对客人视而不见的例子比比皆是,大学生中因心理问题导致的悲剧也时有发生,这些都是重学习、轻生活的表现。

4.课堂重点倾向生活常识。原来的《思想品德》变成了现在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也改为给学生“健康的生活”、“愉快的生活”。为适应新时代的需要,课堂中多了“寻找春天”的郊游,多了“处理突发事件的演习”,多了“乘车购物的基本常识”,自然挤去了“孝敬父母、诚实谦虚”的时间。如果家长对这方面也时有忽略的话,学生只有生活,没有品德,生活质量也着实令人担忧。

总体来看,现在的道德教育重视认知情感却忽视了行为养成;重视学习品质却忽视了生活礼仪。这显然违背了我们教育的出发点。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1.注重细节,把品德教育做小做实。如前所说,怎么做才是“爱国”呢?爱自己的祖国,要用实际行动来证实: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是爱国,立志勤奋、为国争光是爱国,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也是爱国:一切有益于国家的事都是爱国。这样,把崇高的爱国情感转化为自觉的爱国行为,把空泛的意识细化到具体的行动,所学加所用,学习的积极性和行动的自觉性都能有很大改观。

2.坚持养成,让传统礼仪发扬光大。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特定的文化习俗,中国也不例外。历史发展中,有许多优秀的传统礼仪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展。一个有教养的孩子必须有良好的文明礼仪,这样的孩子才会受到别人的欢迎,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被众人接纳的程度高”。孩子的文明礼仪要从小培养,让孩子形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全面、具体地介绍了做人的基本礼仪,老师、同学、家长都应该学习、执行,最终稳定下来形成一种习惯,而好的习惯将使孩子终生受益。

3.适应形势,将时代特色突出显现。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浪潮中出现了不少新名词,例如“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受挫能力”,这些都体现了当代教育对新环境的适应性特点。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很多父母都认为自己应多赚些钱留给子孙,从而使乱花钱成为许多孩子普遍存在的问题。其实,这样做,只会剥夺孩子自立生活的能力。我们的教育中还应该加上理解、爱心、诚信、自觉。这些只是一种工具和思想,目的并不是让孩子学会攒钱或要让他们经商,而是要让他们成为能干的、健全的、真正的人。

4.重视实践,用道德行动检验效果。行动是内心的重要表现,知与行的统一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我们要防止学生出现夸夸其谈、只说不做的脾性,勤观察,抓落实,让优秀品质真正内化到孩子的心灵,融入孩子的灵魂。

20%的智商+80%的情商=100%的成功。如果想让孩子将来有所成就,生活幸福,就必须重视从小培养他的情商,把优秀的道德品质渗透到孩子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并形成习惯。因为,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而这一切,必须从幼儿教育起步,做扎实。

【责任编辑 韩立鹏】

猜你喜欢
德育
基于赋权增能的德育评价生态系统的构建
发掘动漫创编的德育意蕴——兼以“疫情防控”主题动漫德育剧为例
70年德育:在回望中前行
“阳光银行”德育活动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德育出希望之花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化理论为德性
德育理念的本质内涵及其形成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