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中兴趣的培养

2009-08-25 09:37张南国
中国教研交流 2009年7期
关键词:月光曲司马光调动

张南国

兴趣是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重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努力创设情境,通过各种方式,提出深刻的问题来组织自己的教学活动,以揭示问题中存在的具体矛盾来诱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以阅读引趣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老师应深入钻研教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研究作品的优美语言,读出文章的节奏美、音乐美,读得流畅,感情自然,使学生在对文章的欣赏陶醉中领悟其中的妙处。如:《卖火柴的小女孩》通过对小女孩悲惨遭遇的描写,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根据文章的内容,朗读的基调应该是低沉而富有启发性的。低沉是为了烘托悲惨的气氛,带启发性是为了引起学生思考造成小女孩悲惨命运的社会原因。当老师用低沉、缓慢的语调向大家展现小女孩形象的时候,学生定会在心中油然升起一股对小女孩的无限同情、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无比憎恨和对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的思想感情。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定然会兴趣盎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设疑激趣

老师要精心备课,研究教材内容,吃透作者成文的意图和思路,从而安排好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如:教完《司马光》后,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练习:“司马光救出小朋友后,大人们纷纷赶来了,他们会跟司马光说什么?你能想象出多少种说法?”此题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发展思维。

三、再现情境

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思维让学生进入情境,这是激发兴趣的的又一种重要做法。再现情境的方法也很多,可用语言描述情境,可用实物展示情境,也可用多种方法交织起来使用。如:教《月光曲》,就可以综合运用以上几种方法。教师可先出示一幅贝多芬弹月光曲的彩图,同时播放《月光曲》音乐。教师再用富有感情的语调来朗读课文,就容易激发兴趣,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绘的特定的情境之中。

四、以情运情

老师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给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行丰富联想,并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老师要感染学生,首先要自己进入角色,根据作品提供的具体形象,展开丰富的联想,真正把作者寄予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实感情,这样才能打动人、感染人。如:教学《再见了,亲人》这篇抒情散文,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体验志愿军战士告别朝鲜人民时依依惜别的深情,这就需要调动情感的手段进行启发,字字句句扣击学生的心弦,一步步把学生引向情感的深处,进入“依依惜别”的境界。

五、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就是培养思维的发散性,这是激发兴趣的又一做法。多向思维,可以调动大脑积极思考,而解决问题的迫切性必然会使学生思路开阔。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和引导。如:教《跳水》时可提问学生:“假如不跳水,还有什么办法拯救孩子?”教《买火柴的小女孩》时可问:“假如小女孩生长在今天,她又会怎样?”这样用质疑的方法指导练习,就可以大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散就意味着兴趣的扩展,因此多向思维的训练也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月光曲司马光调动
浅谈调动学生数学学习动力
“读”好《月光曲》,教出语文味
《月光曲》中情与景
月光曲
数独驾到
响鼓
永不说假话
司马光说谎受责
司马光“警枕”夜读
《月光曲》中的景物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