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语文教学的反思

2009-08-25 09:37侯献波
中国教研交流 2009年7期
关键词:教参书本课文

侯献波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面对课改新形势,面对个性纷呈的中学生,我感到的不是驾轻就熟,而是更多的心虚胆怯。在认真学习了《语文课程改革标准》、阅读了大量的素质教育文献后,我再三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终于发现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我想,也许许多语文教师都普遍面临如此现状吧。

一、缺乏学生主动思考的体验

课堂一直是展示我个人才情的舞台。我悉心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自认为自己的课讲得很精彩,因为学生反应良好,课堂气氛活跃。但我终于发现,这些“良好”与“活跃”仅仅是学生被我的热情感染而已,而我让却学生当了旁观者、局外人,他们被动地接受我的理论,被我牵着鼻子走,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想到自己的感悟。长时间的单边训练,使学生们思想僵化,而且滋生了依赖思想,久而久之,就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俗话说:“巧母拙女。”母亲心灵手巧、包揽一切,女儿自然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老师的讲解全面透彻、越俎代庖。虽曰爱之,其实害之。当然,我也曾经试图开展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可是一个问题提出,下面死水一般沉默,眼看一节课的时间白白流走,我再也没有耐心等待,便只好又开始滔滔不绝。于是,就这样恶性循环,囿于老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中,对学生就是单一地要求他们认真听讲、认真作笔记、课下认真做作业,不敢有独立思维的要求,更谈不上发现和创新。

二、缺乏学生与书本的直接对话

除了在预习中学生粗粗地读遍课文外,一般老师很少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课文——毕竟教时有限。然而,一篇文章,诗歌的意境、散文的灵气、小说的底蕴,在学生对课文缺乏咀嚼甚至完全不熟悉课文的前提下,怎能被领会?老师在上面纵然讲得天花乱坠,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缺乏学生与书本的密切接触,缺乏学生的主动深入思考,再优美的文章对他们来讲也只是雾里看花。老师的架空分析,只能把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就像把金鱼从水里捞到桌面上来供大家欣赏一样,语言文字的那份韵味、那份灵气荡然无存。这就是为什么优美的课文上不出优美的课的原因。以前,我们总认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不讲能行吗?那是对不起学生,不负责任,老师讲不出是没水平。一次,心血来潮,想起让学生独立阅读,培养自学能力,结果学生一致抗议,认为老师是在偷懒,同样又是无功而返。其实,许多情况下,老师都是费力不讨好。

古人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技能,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教学法。在读中,沿坡讨源,批文入情,神游其中,增进理解。应该放手发动学生自己阅读思考,不应该有老师苦口婆心的反复强调。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深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学生在阅读中积极主动地理解和回应,书本潜在的意义才能处于不断的被创造性的流动之中,学生的心灵才能与书本中的世界融为一体。

三、缺乏新鲜的、有活力的课题

多少年来,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张三寸不烂之舌伴随着我。教材千变万化,学生性情各异,可是我的教法却基本没有多大长进,惯性思维和惰性思想使我在新旧教材的变轨中,一切跟着感觉走。所谓的成熟就是在教参的诠释上更高明一些,所谓的经验无非就是一些方法技巧:作文如何开头,说明文如何写得生动些,应试课外阅读文要分几步走……这些都是抽象的理论、冷冰冰的原则,全是准备好的条条框框,让学生去装去填。偶尔,我也安排一些对课文初步感受的讨论,可最终还是自觉不自觉地引导学生众口一词地回归或靠拢、迁就教参的标准答案,什么个性化、人文化、情境性、创造性均难以体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带着更多问题,而非更多答案去学习。”理想的教学应该是: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问题走出课堂。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要在学生自学过程中产生了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展开,即教学以“问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点拨启发,促使学生自主解决原有问题,并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教师要善于设计那些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而教参上未必涉及的新鲜问题,激发他们自主探索的兴趣,使他们思维的火花进一步燃烧、扩展。

总之,种种不足,就是我们的努力方向。孔夫子“吾日三省吾身”,使他自己成了一代宗师;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自己教育生活中的遗憾总是不断反复反省,最终成为世界级的教育家。名家尚且如此,我们语文老师更应该重新深思,发现自己,升华自己,提升教育理念,完善自己的人格。

猜你喜欢
教参书本课文
手来释卷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四书五经有哪些
开发出自己的实用教参
神秘的教参
蠢骡驮书
教师、教参、教学之辩证分析
三十年来我国语文教参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