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校园凝聚力

2009-09-28 08:38李竹林李雪峰
首都教育学报 2009年8期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凝聚力校园

李竹林 李雪峰

摘 要:提高校园凝聚力是目前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高校谋求进一步发展的的重要举措。校园凝聚力包括学校对个体的吸引力、个体对学校的向心力和学校内部个体之间的融合力三种力量。本文试图从领导方式、政策制度、奋斗目标、激励机制以及校园文化五方面论述新时期如何加强高校凝聚力的建设。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校园;凝聚力

一个国家要实现振兴,必须增强民族凝聚力;一所大学要取得发展,同样要增强校园凝聚力。凝聚力是执政党的生命力,是党的创造力和战斗力的前提,同时也是高校立足并得以发展的重要前提。高校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其自身的和谐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十分重要。当前对高校来讲,建立和谐融洽的校园关系,提高高校校园凝聚力,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一、什么是校园凝聚力

所谓凝聚力,是指团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以及成员对团体组织目标认同的一种精神力量。其具体表现成员对团体忠城,成员间相互合作,有一致的价值观念和相近的心理感受等等。校园凝聚力是大学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心理和校园精神的集中反映,它本质上是一种校园文化。校园凝聚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既包含学校对个体的吸引力、个体对学校的向心力,同时也包含学校内部个体之间的融合力。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以精神文化的形态构成为推进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

校园凝聚力首先表现在学校对个体的吸引力,这是校园凝聚力的前提,也是基础。一个学校如果对个体没有吸引力,或者吸引力不够,就无从谈校园凝聚力的形成。这种吸引力,主要通过学校构建优雅舒适的校园环境、公正宽松的人文氛围、民主科学的管理机制,以及不断改善的物质生活等等方面,增强对个体的吸引。这就要求高校在跨越式发展过程中,既要注重硬件设施的建设,还要注重软件设施的完善。在给广大教职工和学生提供优美、舒适的学习工作环境同时,还要提供个体潜能得到充分挖掘、才能得到充分施展、能力得到快速提高的广阔平台,后者显得更为重要。

其次,校园凝聚力表现在个体对学校的向心力,这是校园凝聚力的核心,也是关键。个体对学校的向心力,即每一个体成员发自内心的无形的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具体表现在“以校为家”,“以校荣为己荣、以校耻为己耻”的强烈个人心理。个体对学校的向心力既建立在学校对个体的吸引力基础之上,同时还依赖于个体的向心力的自我培养。它依赖个体的自觉理性,包括对学校的热爱之情,对岗位的敬业之意,对工作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第三,校园凝聚力还包含学校个体成员之间的融合力。这是校园凝聚力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个体成员之间的融合力由各种和谐关系构成,包括领导与领导之间通力合作,亲密无间的关系;领导与群众之间的理解支持、相互信任的关系;教师与教师之间取长补短、和睦相处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关系等等。

吸引力、向心力、融合力,从不同的侧面体现和构成校园凝聚力。校园凝聚力不是自发形成的,它需要培养、需要整合,它的形成需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党委是凝聚力的调动者,是核心;广大的教职工是积极参与者,是主力。

二、提高校园凝聚力的必要性

校园凝聚力以其精神文化的力量成为大学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增强这种凝聚力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第一,应对激烈的竞争需要提高校园凝聚力。近年来,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快速推进,高等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这对高校办学既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各类高校在相互合作的同时,之间的竞争也将日益激烈。这种竞争既包括生源的竞争也包括师资的竞争,既有硬件的竞争也有软件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能否留住更多更好的人才,能否让这些人才充分施展他们的才华,将直接决定能否在激烈的高校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占据有利地位。一个高校唯有一种团结拼搏、自强不息、人心思齐、人心思进的状态,才能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种状态就是凝聚力。

第二,实现高校跨越式发展需要提高校园凝聚力。经过一段规模“扩张型”发展后,很多高校都面临进一步发展的问题,那就是内涵发展、质的发展,也就是跨越式发展。跨越式发展从强调规模转向强调内涵;从单纯的专业教育向既重专业素质又重人文素质教育转变;从单一专业培养向大专业培养转变。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学校办学特色的塑造。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基础是职业素质教育,抓手是就业至上,关键是人才队伍。学校要时刻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中心。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校园凝聚力的支撑。

第三,提高高校软实力需要凝聚力建设。一流的大学必须培育一流的软环境,这已经成为高教界的一种共识。相对于校舍、资金、现代化设施等“硬”环境来说,“软环境”属于潜在的、精神的方面,是一种校园精神文化氛围。在这种由多种因素构成的精神文化氛围中,凝聚力无疑是重要的方面,甚至说是决定性的方面,因为凝聚力展现的是每一个体主体共同的感情、愿望、理想和价值观,它们是精神文化氛围的基础。因此,建设软环境,应从增强凝聚力着眼。

三、新时期如何提高校园凝聚力

当前,提高校园凝聚力是各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已经渗透到学校的办学理念当中。那么如何正真提高高校的校园凝聚力?笔者认为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共同的努力。当然,主要方面在学校,在领导。通过改变领导方式、制定公平的政策制度、规划明确的充满希望的奋斗目标、以及出台各种激励机制等等来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如此同时,还要加大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增强个体之间的融合力和个体对学校的向心力。

1、以科学的领导方式来构筑凝聚力

领导方式体现领导水平,决定领导效果。一个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的、高素质的、团结和民主的领导班子,决策正确、思维严谨、作风正派,对学校的发展起关键作用,广大教职工对这样的领导班子就会有足够的信任感和敬佩感,进而自觉地团结在学校领导周围,形成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如果领导的方式欠妥、决策屡屡失误、作风强硬,必然导致学校人心涣散、教职工对学校的发展不闻不问,缺乏主人翁的精神。因此,要想增强学校凝聚力,首先就得抓好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强化领导干部表率作用。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要建立和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民主评议干部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重点抓好对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的监督,形成党员干部勤政为民、廉洁奉公的良好风气。

2、以公平的政策制度来产生凝聚力

公平能产生巨大的力量。涉及到教职员工的利益和学校共同的利益的政策制度,是影响凝聚力的关键因素。政策制度对学校每个成员的公平,既是领导水平的体现,也是对全体成员利益的体现,对凝聚力有着决定的意义。因此,学校在制订政策时必须考虑其公平性,特别是制订关系每个师生员工利益的政策性问题时,要尊重广大教职员工的不同意见和看法。通过实行校务公开、民主管理、教职工代表大会、干部任前“公示”等制度让教职工享有管理、参与的权利和自由,切实实现好教职工的利益。

3、以明确的共同奋斗目标来培养凝聚力

能否制定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目标,是凝聚力形成的前提。现代管理理论指出,一个团体的结合,必须要有一定的目标设置,明确的目标本身就具有了激励或凝聚作用。我们很难想象没有明确的目标而能把人们凝聚在一起的。这就要求学院上下要对近期或远景规划形成一定的共识,统一思想,同心同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而这样一个明确的目标必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可行性,即这个目标的实现是有现实依据的、可能的,它既是鼓舞人心的,又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因此它既不保守,又不过高。二是群众性,即它是反映广大师生员工共同愿望的,代表群众的呼声。同时,它来自群众,是经过深入群众进行广泛调研、深入证论基础上确定的,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三是稳定性,即目标确定下来之后,不能随意更改,只能根据情况的变化予以丰富和发展。否则,朝令夕改,既失去了权威性 , 又使人无所适从,自然也就没有凝聚力可言。

4、以完善的激励机制来增强凝聚力

人是需要激励的,而激励又是分层次的。首先,强化利益激励机制。建立更合理的分配制度,形成依据个人能力大小和实际工作好坏进行分配的收入分配机制。在校园内形成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其次,形成事业激励机制。对知识分子来说,事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比个人物质利益的满足更为重要。学校应特别关心他们发展事业,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从人力、物力、财力、环境、氛围等各个方面支持他们深化教学和科研,使他们事业有成,用事业凝聚人。

第三,重视情感、精神文化激励机制。人是有感情的,情感是人们精神世界的高层次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尽管人们追求物质利益,但是,在有些时候单纯的物质利益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这就需要精神方面的力量。学校要热爱师生员工,关心师生员工,为师生员工办好事、办实事、解决师生员工的具体困难。这样,广大师生员工会从内心深处真正感到学校对自己的关怀,并会迸发出内心对学校的情感,从而增加学校对广大师生员工的凝聚力。

5、以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来巩固凝聚力

什么是校园文化?有人说“校园文化是指特定在学校当中,人为创造的所有有形与无形的客观存在的总和,是长期形成的,可深层反映学校特点的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其组织精神,而其组织精神的核心是其教育价值观。”[1]校园文化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其中精神文化更为重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不仅会给广大师生提供健康、宽松、舒适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而且会影响广大教师生的内心世界,形成较强的心理指向。要通过各种渠道,各种途径教育和影响广大教师生,帮助他们树立“以校为家”、“爱岗敬业”、“同舟共济”的理念。努力培育校园文化精神,用精神文化来凝聚师生的人心,用精神来鼓舞人、教育人、提升人。

[参考文献]

[1]孙全玉,《加快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育人功能》,《现代校长》2007年第7期

猜你喜欢
科学发展观凝聚力校园
如何增强班级凝聚力
“如此凝聚力”
抓住班级群体的“灵魂”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规划方案设计思路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实效性探析
说“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