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课程教学改革

2009-09-28 08:38郑柏琼
首都教育学报 2009年8期
关键词:课程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郑柏琼

摘 要:如何实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仅要解决好人才培养的目标选择、人才培养主体改革、人才培养条件的创造等基本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到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去,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要解决好课程的准确定位、教师的素质提升和教学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教学

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深切地认识到,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教学在高等学校日常工作中处于中心的地位。就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来说,不仅仅需要思考人才培养的目标选择、人才培养主体改革、人才培养条件的创造等基本问题[1],还需要进一步将这三个基本问题的解决思路贯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通过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教学实效性,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在具体的课程教学改革工作中,课程的准确定位是首要问题,教师的素质提升是重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有效实施是其关键环节。本文拟结合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实践,谈一谈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课程教学改革问题。

一、课程的准确定位: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人才需要的变化引发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不得不思考社会发展的客观的多样性需要、办学主体自身的条件能力和使命、培养对象的个体特殊性。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人才培养目标的选择又决定了高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因此,课程教学改革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对课程进行准确定位。

课程的准确定位实际上涉及到课程性质定位、核心价值观定位、内容定位等问题。课程性质定位要考虑课程所属学科性质,学校及专业的性质与特点,课程体系的设置特点,以及时代要求和学生的特点。相同课程在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甚至不同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并不相同,如高师院校的课程很显然区别于其他普通高校的课程设置。课程核心价值观和内容的定位直接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联系,课程核心价值观的定位要求课程必须有鲜明的价值观导向,在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能够给以正面、积极的引导;课程内容的定位,要求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既能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基本理论、分析方法,又能了解、把握国内外本学科领域的发展动态,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就政治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而言,首先需要准确把握政治学的课程定位。政治学是社会科学的一门传统基础学科,主要是对社会政治现象进行综合分析。政治学原理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处于专业基础课地位,一般在大学一、二年级时开设,学时安排多为51、54或68学时;也有法学专业将其作为专业选修课,在大学三年级时开设,多为34或是36课时。该课程的核心价值观应该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来正确认识政治生活和政治现象并分析其本质。这与高校政治学原理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一致的,即应当“帮助学生掌握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政治观,科学认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与改革的成果、道路和规律,成为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2]

政治学原理课程既然是一门“原理”性课程,显然,具有极强的理论性;但从学科角度来看,又是对社会政治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实践性与现实性更强。由于教学对象的不同层次的接受能力、不同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趋势要求等都会对教学内容的定位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此总体上来看,教学内容的定位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这一点,在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内容的定位上尤为突出,必须结合当代生动的中国政治生活实际,选择针对性、实用性较强的基本范畴、理论、分析方法等。

二、教师的素质提升:教学改革的重要保证

作为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无论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改革,最终都需要通过教师来实现。直接担当人才培养责任的教师,其素质提升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保证。我们认为,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教师必须是与时俱进的人才,教师队伍也必须不断地更新。

一般而言,教师应当具备比较全面的能力素质,包括良好的思想政治基本素质和职业道德、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的业务能力水平。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显然,只有为人师表者有良好的思想政治基本素质和职业道德,才能为广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树立良好的榜样。而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技术的现代化以及人才市场需要变化等,教师必须日新月新,积极加强理论学习,及时更新、积累知识,拓宽知识面,既要掌握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又要涉猎广泛的相关相邻学科知识,构建起合理的知识结构。从政治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来看,既需要政治学学科体系的支撑,也还需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支持;承担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应该具备前述的合理的知识结构。

教师活动还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业务能力和水平。教学是中心,科研是基础,以科研促教学、科研与教学并重的理念已逐渐成为共识,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注重教学的同时加强科研研究,努力提高自身的教研科研能力,并将研究成果吸纳进课程教学中去。

当然,仅仅只是教师个人自身素质的提高,还不能有效地保障、促进教学改革。实现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还需要有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能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教学、科研团队建设是教师素质发展的重要平台。

三、教学的有效实施: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标的实现,与办学主体怎样培养人才直接关联。其中,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则在于教学的科学、有效实施。课程的准确定位决定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师的能力素质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与实施。

如何实现教学的有效实施?结合近几年来的政治学课程教学实践,个人以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学生的中心地位越来越凸显,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也早已明确,教师的作用在于积极的正面引导。因此,教师的教学必须树立强烈的“学生意识”,全面了解学生,遵循教学对象身心发展规律、教学规律和教学基本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信任学生,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体而言,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要注意营造民主、平等、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积极地运用正确方法、理论原则分析、论证问题。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叶圣陶先生也曾经告诫我们: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教师在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时,应该坚持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这既是教师工作的可贵之处,也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精髓之所在。

2、妥善处理教材更新教学内容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其问题的导入、理论的讲授,不能脱离教材内容,也不能偏离课程的定位。从政治学原理课程目前的教材建设工作来看,教材种类繁多。选用何种教材,并妥善处理教材更新教学内容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用,主要依据对课程的定位。目前,有关政治学原理的教材众多,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教材,妥善处理教材内容,将其恰当地转化为教学内容。另一方面,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处理好经典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政治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易陷入“原理性”的纯理论讲授中去,而这往往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进而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因此,应尽量避免纯理论的讲授方式,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注重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引导、鼓励学生融入课堂。

首先应该是要让学生对课程感兴趣,构建一个有魅力的课堂。基本理念是引导学生“贴近生活,亲近政治”,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从我们的现实社会生活着手,贴近生活,在引导、鼓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的同时,逐渐消除同学们对“政治”的陌生感,逐渐对“政治”熟悉、亲近,从而激发起投入社会、观察生活、分析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通过理论(原理)与实践(现实)的结合,逐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科学思维与方法、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具体的教学方法,主要采取专题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多种方法的结合。教学手段的改进更多的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展开多媒体教学,并借助“网络教学平台”资源进行师生互动。

无论是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还是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其核心都应该在于教师。

[参考文献]

[1]罗本琦.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几个基本问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19-22

[2]奚广庆.高校政治学教材亟待改革(J).今日中国论坛.2006(7):83-85.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教研课题“高等院校用人机制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主持人:罗本琦;项目编号:2007jyxm358)阶段性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课程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