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视角的大学生虚拟网络情结问题探析

2009-09-28 08:38何艳红
首都教育学报 2009年8期
关键词:成因大学生对策

何艳红

摘 要:大学生虚拟网络情结问题属于一种社会综合症:大学生社会焦虑心理是产生虚拟网络情结的直接诱因;社会结构性张力和“网络社会”的魅力是引发大学生虚拟网络情结的根源。鉴于此,高校应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营造一个充满温情的、充满朝气的人文社会环境,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同时还应从社会学的视角适时关注并疏解社会结构性张力问题,以建构和谐社会,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社会视角;大学生;虚拟网络情结;成因;对策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世界发展提供无限便捷、带来无数财富的同时,也造就出了一大批“网迷”、“网虫”、“网瘾”等网络依赖群体。一些大学生尤其具有很深的网络情结。他们除了上网浏览新闻、了解信息、查阅资料、学习知识、欣赏影音节目、下载软件、收发邮件等之外,也有相当一部分废寝忘食、或通宵达旦地上网交友、聊天、网恋、购物、玩游戏等等,他们有的甚至沉湎于网络以致精神恍惚、不思进取、荒废学业;甚至还产生人际情感疏远、家庭价值失范、思维能力减退、信任危机产生等消极影响!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性问题,也是困扰着当前高校教育的一大难题。

一、大学生社会焦虑心理是产生虚拟网络情结的直接诱因

“郁闷”是指人们因某些不确定的社会因素而产生的压抑、烦躁、不满、非理性冲动等紧张心理,这是一种社会焦虑心理,它不仅存在于弱势群体中,也相当普遍地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甚至“郁闷”一词如今成了大学生群体流行的心理词汇。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米尔斯曾说过:当某一社会中只是个别人为某事烦恼时,那只是个人困扰,而当多数人都有着同样的困扰时,那就属于公众议题,是社会问题。大学生群体因“郁闷”而生“无聊”,以至上网成瘾,产生强烈的虚拟网络情结,原因何在?

第一,现实成就感的缺失。有一位大二年级学生,自一开始接触网络,不到半年,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他说:“以前在高中时,自己几乎是一个狂热的学习爱好者,也常常为自己优异的考试成绩而兴奋不已。但到了大学却截然不同,那种考试后的愉悦心情没有了,往日奋斗的激情也没了,总是感觉无所事事”。

第二,现实生活的失意。某一大三年级学生,自从进入大学以来便觉得心中空落,没有学习上的压力,学好学坏也无多大差别,因而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且觉得大学所学的东西似乎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对就业也无多大用处。对待功课,只图应付考试,“60分就够,61分就是浪费”。如今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早已成了他的理想乐园。

由此我们可以粗略地勾勒出大学生网络情结形成的共同心理机制:生活漫无目标-心理感觉空虚、压抑-无所事事-走进网络-获得满足感-陷入网络世界而无法自拔。虚拟网络能给人以精神寄托,人们一旦在虚拟世界获得心灵自由、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时,就会更加厌倦现实生活中的限制和苦闷,因而就渐渐地迷恋上网络而失去正常人的心态。正如有一位号称“海子”的网民在网上发表《网络文学——流浪成了一个家》,其中倾诉说:“虚无和现实是有交集的,现实中的人在网络里会变成另一个他想成为的人,大伙活得太累了,都是另一个人的时候,一种新的活法就需要一种新的故事,一种新的解释”。于是就有了虚拟的网上文学 网上艺术 、网上哲学,有了所谓网友、网恋、网婚、网游、网谣、黑客……[1]。

二、社会结构性张力是造就大学生虚拟网络情结的根源

大学生网络情结问题已不是个人困扰问题,而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应当认真加以分析和研究。迪尔凯姆认为,一种社会现象的产生,要由另一种社会现象来解释,而不能用某种个体层次的原因去解析。[2]我们不能以简单的“心理问题”遮蔽严重的“社会问题”,要认清大学生虚拟网络情结形成的根源及其社会背景。

社会结构性张力是造就大学生虚拟网络情结的根源。所谓社会结构性张力,是指对处于剧烈现代化过程的国家,经济上大幅度的改革与变迁的浪潮对缓慢进步的政治系统、文化系统造成了破坏性冲击,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的社会动员,要求参政的扩大化的趋势同现有政治体制与文化体制滞后形成的张力。这种张力会造成社会不平衡变迁下的断裂。中国自七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就开始经历着从传统性社会形态向现代性社会形态衍进。同20世纪60 、70年代很多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是从经济方面开始入手,而在官方推动的经济现代化的同时,原有中国社会的政治领域,文化领域并没有得到彻底的、全面的改造,因而也就出现了近年来学术界不断讨论的新权威主义命题,以及这背后所带来各种单方面现代化所造成的隐忧[3]。

毫无疑问,社会结构性张力与社会形态之间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在国家与社会、社会与个体、个体与个体之间在功利与德行、利益分配与物质占有、公开竞争与人际温情等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之间的对峙。社会结构性张力促成了价值观念中的个体取向、自主倾向逐渐增强,功利主义普遍盛行,利益意识、成就动机不断强化,人们在充分追求经济利益和物质享受的同时,强调个体、现实、利益的价值取向,致使不少人沦为了市场与商品大潮中的经济动物和高科技时代的技术仆人,这种工具理性行为和世俗化倾向对传统的人文精神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致使精神世界的终极价值得以严重削弱甚至消解,所有这一切,致使当代青年、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产生迷茫、悲观、失望,和对现实社会的无所适从以及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和逃避态度。这是引发大学生网络情结的社会根源。

三、“网络社会”的魅力是造就大学生虚拟网络情结的又一根源

在现代社会,网络不仅成为了人们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得以发生发展的重要媒介,而且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非现实性的交往平台,建构起一种弹性的、虚实皆备的社会关系。网络所具有的快捷性打破了传统交往中的时空障碍,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营造了一种虚拟和谐的社会关系,表现为一种虚拟、安全、自由、平等的人际关系,它跨越了时空与地域的限制,构建具有共同归属感的网络群体,因而强调具有“精神共同体”属性的“虚拟社会”便逐渐突显出来。

人们对自由的追求以及网络交往过程之中的弱社会性和弱规范性等特征,致使这种虚拟态势的网络群体得到了世人的接受与参与。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十分看重的身份、职业、金钱、容貌、家世等交际主体的社会特征和社会地位,在网络人际交往中可以全然不顾;在现实交往中要遵守的一些社会规范,在网络交往中不必遵守,只要按照网络技术要求去操作,就可顺利完成网上人际交往。这种弱社会性、弱规范性的网络人际交往,容易使一些人暂时摆脱现实社会诸多人伦关系的束缚和行为的约束,甚至放纵自己的道德行为规范,从而造成非人性化的倾向。[4]不仅如此,虚拟社会为青少年打破既定的或指定的现实角色提供了一种虚幻的可能性,他们在虚幻网络世界里,以自我为中心尝试各种角色:恋爱、买房买车、成家立业,拥有财富、获得崇高的社会地位,甚至能呼风唤雨、能吸血、得到战利品和升级,那里也充斥着邪恶、色情、残暴、战争和为所欲为。“在电脑游戏的虚拟世界里,在拼装的现实的夹缝中,他们发现自己做了主角。那种现实,半是形象,半是实质,可谓模拟现实中的中间现实,柏拉图或许会称之为中间世界。虚拟游戏玩的最欢的人是那些最想逃离现实的人,这决非偶然[5]”网络世界里的仿真与虚幻、自由与公平、垃圾与罪恶正是网络的魅力所在。“网络社会”的魅力是造就青年大学生们虚拟网络情结的又一根源。

四、对策

大学生的虚拟网络情结反映出青年人对理想自由社会的各种憧憬和对现实社会的临时性逃避。然而现实的理想社会与虚拟的网络世界是决不等值的,现实终须面对,因而人们也不能藉由虚拟网络世界来唤起对未来社会的憧憬。因此,如何使青年大学生摆脱对于虚拟网络世界的依恋或依赖,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1、高校应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印度著名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唯有正确的教育,才能为我们的问题和不幸,提供持久地解决方法。”新时期高校的教育目标应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应将这个问题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多少年来,在知识本位教育价值观的“壁垒”下,情感、态度、价值观几无存身之地。精英教育和应试教育,更是使大多数受教育的孩子被抛在教育者的视野之外。部分痴迷于网络游戏的未成年人,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这种不健全教育所遗弃的结果。因而反思当下的教育,改变办学思路应当是今后教育健康发展,使更多的孩子“回归”校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6]。高校教学不仅要关注大学生知识的获得,更要关注大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形成、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和情感的陶冶,要加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理想教育,使其懂得肩负的重任,培养他们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他们的是非感、正义感、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尊严感,培养其现代生活意识以及态度、情感、交往、创造、应变等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之逐步适应未来生活的需要,并创造美好的生活。

2、建立一个充满温情的、充满朝气的人文社会环境,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极为重要的阶段,大学生渴求交往、渴求理解,他们不断地寻求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当他们与亲人、朋友、同学、老师之间维持着良好的人际关系时,他们便会感到舒畅、温暖、有价值,他们便会性格开朗,兴趣爱好广泛,智慧会更加活跃。因此,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保证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家长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与理解,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大学生提供健康充实的娱乐活动和精神生活,培养其奋发向上的意志力。社会和政府也必须不懈努力,以建立一个法制公平、社会正义、人们安居乐业的和谐的社会环境,这对于改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十分有效和不可或缺的。总之,全社会必须共同来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3、关注社会结构性张力问题,适时疏解社会结构性张力

大学生虚拟网络情结属于一种社会综合症,我们应当多从社会学的角度去分析、去解决。当我们从一种社会学的视角去分析今天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我们能更准确的把握未来将会发生的,以及如何避免不愿发生的事情,根据这种视角来看,要想在经济改革的同时保持稳定,就必须要在政治上,社会上,文化上配套进行,哪一个系统滞后了都会影响到整个大系统的整体和谐,我们只有在借鉴已经实现现代性的国家系统当中寻求答案,并且在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对变迁带来的系统功能弱化进行调适,以缓解由系统不稳定而加剧的张力,从而最终实现由传统性向现代性的跨越[7]。社会结构性张力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无可避免的,且适当的张力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但若超出了一定极限,必然会引起冲突而阻碍社会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关注社会结构性张力问题,适时疏解社会结构性张力,尽可能地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并逐步实现自由、民主、平等,建设和谐社会;(2)以人为本,完善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逐步缩小贫富差距;(3)关注大学生的发展,主动为大学生提供发展平台;(4)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特别是网络文化的建设:加强法制、完善法制建设;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积极发挥网络的传媒作用;加强网络的中文信息资源建设,充实文明健康、催人奋进的内容,阻截和剔除一些西方国家的网络垃圾;严格网络管理,加大查处力度。依法治网,以法治网,用法律来打击和约束网络行为。

[参考文献]

[1]李娜•网络世界的思考及伦理关怀•[J] •保定学院学报•2008(08)

[2]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规则[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3][7]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的中国政治社会转型[DB/OL] •http://kangziran900097.blog.hexun.com/7276028_d.html

[4]解丽娜•浅析网络情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 •福建电脑•2006(07)

[5]何塞•马乔多•佩斯.过渡与青年文化:形势与表演[J]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01(5).

[6]韩身智•《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观察与思考》[J]•经济师•2008(06)

猜你喜欢
成因大学生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走,找对策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