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什政府新地缘战略的推出

2009-12-25 08:54
学理论·下 2009年11期

梁 亮

摘要:建立在对世界地缘整体格局的基本判断,和对地区层次的地缘现状的明确认知的基础之上,布什政府推出了新的地缘战略,确立了新的全球地缘构想,并且明确了调整后的地缘战略的利益指向。

关键词:新地缘战略;全球构想;利益指向

中图分类号:D50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9—0022—02

一、新的地缘战略推出

“9·11”事件后布什政府开始酝酿地缘战略的转型,主要工作集中在分析如何维护美国的首要地位和当前面临的地缘战略困境,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战略转型的设想。2001年9月30日公布的《四年防务报告》可以视为布什政府地缘战略转型的主要蓝本,提出了对美国的地缘战略进行调整的基本构想。报告第一部分的标题就是“21世纪的美国安全”,分析了“美国的利益和目标”、“变化了的安全环境”等问题。报告首先论述了美国面临的新的地缘环境,提出了所谓“动荡弧”的新地缘战略区思想,明确了从外高加索到中亚,西亚和中东,从东南亚到南亚是所谓恐怖主义高发的“动荡弧”,也是美国国防和军队重点关注的地区。其次,分析了美国的地缘利益,强调“美国在海外的存在与美国的利益和可能的对该利益造成的威胁密切相关”[1],提出了靠前威慑的战略构想,认为“作为全球强国,美国在全世界有着重要的地缘政治利益”,“国防部新的规划结构要求在欧洲、东北亚、东亚沿岸和中东及西南亚保持靠前驻扎和部署的地区特设部队”[2]。最后,表明了美国的战略目标是“在关键区域维持有利的军事力量均势,通过维持这样的均势,美国能够确保和平、扩展自由和使其盟国及友邦放心”[3]。报告的后续部分对美国的“防务战略”、“部队规划的样式转变”、“重新定位美军的全球欧态势”进行论述,并在第五部分“创建21世纪的美国军事力量”中提出了转型试验的想法[4]。《四年防务报告》出台半个月之后,美国发动了对阿富汗的军事打击,到2002年2月主要军事行动结束。历时近四个月的阿富汗战争正是美国战略转型的试验过程。这次转型试验的经验和成果集中反映在2002年9月公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当中。在报告第一章“美国国际战略概要”中就明确指出“美国在世界上拥有史无前例、无与伦比的实力和影响力”,“我们将致力于将此时的影响力转化为数十年的和平、繁荣和自由”,“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将建立在鲜明的美国国际主义基础上,这种国际主义反映了我们的价值观和我们国家利益的统一”[5]。2001年的《四年防务报告》以治理“动荡弧”和国防建设转型为核心内容,提出了地缘战略调整的构想,而阿富汗战争的爆发实际上就标志着布什政府新地缘战略转型的开始。

二、新的全球地缘构想

布什政府的地缘战略具有转折意义,其特点就在于对冷战结束后至“9·11”事件前这一阶段的美国地缘战略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冷战结束至“9·11”事件前,美国在全球的军事部署虽然不断调整,但其地缘布局仍然是以跨大西洋和环太平洋两线为地缘的核心,主要兵力集中在西欧和东北亚,兼顾中东地区。这一基本地缘战略态势延续了二战结束后的控制欧亚大陆“心脏”边缘地带的思想。经历冷战结束的老布什政府和之后的克林顿政府,都对美国地缘战略进行了调整,两届政府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对苏联解体后地缘真空的填补。老布什政府发动的第一次伊拉克战争和克林顿政府对南联盟的空袭,实质上就是美国强化地缘控制的直接产物。“9·11”事件的发生,致使小布什政府从世界和地区两个向度上,重新设计美国的地缘战略。在2001年的《四年防务报告》就明确指出:“这种主要集中在欧洲和东北亚的海外态势,以不足于应付美国的利益所具有的全球性和世界上其他地区潜在威胁的上升这种新的战略态势”[6],因而布什政府必须为美国未来的利益构建新的全球地缘格局。

布什政府所面临的新的战略态势,就全球地缘格局来看,冷战结束为美国实现单极世界的愿望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之后的多极化趋势越发明显,各国实力的激增导致了美国实力的相对下降,美国最终面对的是一超多强的全球地缘格局。这一现状迫使美国不得不放弃支配世界的地缘战略目标,而重新定位以加强对已有势力范围的控制为基础,同时对崛起中的大国实施遏制,预防潜在的地缘挑战。全球地缘的另一个趋势是地缘枢纽的转移和新的冲突地带的产生。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原有的地区主导国家更迭,导致地区主要地缘枢纽国轮换,从而形成新的地缘格局。而世界主要冲突地带由原先的巴尔干地区向中东地区转移,并以中东地区为核心,向中亚、南亚地区扩散。在这一区域内集中了当前世界主要的矛盾和冲突,其中包括紧张的种族和宗教关系,内部动荡和贫困的专制政府以及滋生恐怖主义的温床,这些都导致新的“全球巴尔干”[7]形成。从埃及的苏伊士运河延伸到中亚地区,从哈萨克北部到阿拉伯海,今天的“全球巴尔干”是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传统巴尔干的镜子,其地缘政治重要性招致外部对抗[8]。而就地区地缘态势而言,美国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实力,面临着各地区一体化趋势加强的强大挑战。目前,全球主要地区都基本形成了各自特有的一体化模式,如“三大支柱”之上的欧盟、东亚十国以及十加三模式,非洲地区的非洲联盟等,这些大型的地区组织不断发展完善,削弱了美国在以上地区的影响力。

面对新的战略态势,布什政府的新地缘构想主要目标是为实现美国对全球地缘的重新控制。为此,相继出台的地缘战略政策都集中于两个方面和四个地区。一方面是维持并强化跨大西洋和环太平洋两个地区地缘支轴的作用,另一方面加速对中东和中亚两个地区的势力渗透。配合美国地缘战略调整的需要,布什政府在实施国防转型和军事战略转型的同时,对全球军力部署进行了调整。基本思路是,压缩原驻欧洲和东北亚地区兵力,加强从加勒比海沿岸开始,经非洲、高加索、中亚、中东和南亚,到朝鲜的“动荡弧”的部署。调整的重点是冷战期间以西欧和东北亚为中心的全球军事基地体系。美国全球军力部署调整的原则确定为:“发展一个军队驻扎体系”[9],按地区性威慑需要重新部署兵力和装备。加快军事战略重点双重东移。一是北约军事重心东移;二是加强在东亚军事部署。同时,在中东和中亚地区以“动荡弧”为战略圈,从点到面进行网络性部署。在地缘转型过程中,还需要特别关注的是非洲司令部的筹建,这使美国战区司令部从5个增加到6个。

三、新的地缘利益指向

调整后的布什政府地缘战略目标指向是通过整合美国在海外的实力,强化由大陆边缘对向“心脏地带”的渗透,实现对欧亚大陆的控制。新地缘战略在实施过程中,是隐含在维护美国安全、打击恐怖主义的安全任务之下。对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地缘争夺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在战争结束前夕就确立了控制欧亚大陆边缘地带的地缘战略。重点在于控制西欧和东北亚这些美苏对峙的前沿地带。美国的地缘战略有三个同心圆,圆心是美国本土,是美国的核心利益区。第二个圆覆盖了太平洋和大西洋地区,形成美国的两洋势力范围和本土防御前沿。第三个圆包括了欧洲、中东、南亚、东亚,目标是包围欧亚大陆,以控制世界的“心脏地带”。当前,布什政府的地缘战略正处于美国对外扩张的第三个同心圆的加速转型期,即由已经控制的欧亚大陆边缘地带向欧亚大陆心脏渗透。在布什政府确立了基本思路之后,从2001年10月起先后发动了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希望建立亲美的伊拉克政权,从而整合中东的地缘。同时对全球的军力部署进行大幅调整,为其控制整个欧亚大陆奠定坚实基础。通过分析美国在东欧、中东、中亚、南亚的军事力量调整,很容易辨识出:美国所划定的“动荡弧”同时也是美国新的军事力量部署区域,美国加强对“动荡弧”地区的渗透和控制,就是希望能够在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腹地寻找或建设新的地缘枢纽,为实现对欧亚大陆的包围提供支撑,形成针对欧亚大陆腹地的新枷锁。这样一来,结合东北亚地区原有的太平洋岛链和西欧地区的成熟的北约组织,整个欧亚大陆已经完全被美国的军事力量包围,而且向欧亚大陆内陆地区的渗透力度开始逐渐加强。

参考文献:

[1] U.S. DoD,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September 30, 2001, http://www.defenselink.mil/

[2]U.S. DoD,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September 30, 2001.

[3]U.S. DoD,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September 30, 2001.

[4]U.S. DoD,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September 30, 2001.

[5]U.S. DoD ,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September 20, 2002.

[6] U.S. DoD,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September 30, 2001.

[7]美国著名地缘战略家布热津斯基在其2007年新著的《第二次机遇(Second Chance)》》中提出这一概念,并提出这一区域将对大国具有“吮吸”效应,即成为吸引大国实力消耗的主要地域。

[8][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著,《第二次机遇-三位总统与超级大国美国的危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21.

[9]U.S. DoD,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September 30, 2001.

(责任编辑/彭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