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在具体课程中的应用

2010-01-25 02:59张万仪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研究性探究性评价

张万仪,张 莉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重庆400052)

一、“巴渝文化概论”课程和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与学习课程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巴渝文化”课程作为地域性的文化素质教育,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的特点,其教学目标是:对学生进行本地文化教育,让学生系统地、清晰地了解重庆地区的历史演进、文化发展以及优秀的文化遗产、特色鲜明的本地文化,乃至巴渝文化在中华文明中重要的历史地位,能给予学生工作、学习、生活丰厚的人文滋养,培养其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其建设新重庆的积极性及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

重庆历史悠久,巴渝文明源远流长。早在200多万年前,“巫山人”就在巴渝境内劳动、生息和繁衍,用勤劳的双手开创了远古时代的文明。嘉陵江、乌江及长江三峡一带的巴渝先民创造了丰富灿烂的巴国文明,成就卓著,彪炳史册,巴渝文化以自己独有的特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一格,绵延不断,辛亥革命以来,再次焕发出灿烂的光辉。世纪之交,特别是重庆成为直辖市后,巴渝文化以崭新的面貌,跻身中华民族文化之林。巴渝文化的丰富性、多元性、开放性给研究性学习提供较为广阔的空间,因此,巴渝文化学习活动方式应是半探究式的、实践式的。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离不开先进教学技术的支持,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为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条件。在教学过程充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创设跨时空的、具有交互性的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实现自主探究、协作学习,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重庆文化,实现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目标。①

二、创设基于网络技术支持下的课程学习环境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是计算机网络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是在网络支持下的研究性学习,是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异步性、交互性、信息量大等优势推进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真正实现自主探究、协作学习、个性化学习的学习方式。②③

实施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其重要条件是网上资源与多媒体网络环境。因此,我们以认知建构主义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为依据,根据学习者的特征和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创设了基于网络的“巴渝文化”课程学习环境和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如图1所示。

这是利用网络创设的一个既虚拟又现实的情境。在这个环境中,计算机网络和教育技术对“巴渝文化”课程研究性学习的支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图1 “巴渝文化概论”课程网络学习环境

第一,资源性支持。指网络技术可提供的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课程的学习内容、相关知识库、与课程相关的网站链接。我们在自编文字教材《巴渝文化概论》④的基础上,开发的网上教学资源如下:

——在1点对多个分校的双向视频直播课堂,教师运用多种媒体技术,借助幻灯、光盘、录相等向学生展示大量的巴渝文化视觉形象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远端听课室现场回答教师的问题或向教师提问,实行同步远程交互式学习。

——利用多媒体、交互式远程平台,建设了较为成熟的基于互联网的“巴渝文化”课程网页。课程页面设计突出其地域特征,以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诱发学习内因。

——电子图书馆。采用北京“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应用软件及10万种数字图书资源,提供全文、标题、主题词等十种数据库检索功能。还采用了清华同方光盘公司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的9个专辑,可查阅1994年以来各学科专业期刊6000多种700多万篇文献。

第二,人际性支持。指网络技术可创建协作学习的环境,实现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巴渝文化”课程注重人际交互设计,利用学校交互式远程平台的答疑室开展实时的网上答疑、网上讨论,并通过有课程论坛、QQ、E-mail,开展非实时的交流,答疑解惑,增进师生互动,导学、助学。

由此,计算机网络技术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保障和方便、快捷的技术支持,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创建了跨时空的、具有交互性的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基于网络的“巴渝文化”研究性学习模式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就是在运用网络优势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与支持下,以科学研究的方法探索问题的学习过程。

根据成人学习者特点、课程地域性、实践性的特点和网络学习环境,我们以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为指导,构建了“网络环境下小组探究性”学习模式。即在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和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努力实现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教师导学助学、小组协作探究性实践活动的统一。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网络的“巴渝文化”研究性学习模式

按照这一教学模式,学习者首先利用多种媒体教学资源自学,然后接受实时的和非实时的教学辅导,按计划采用在线方式(利用BBS和E-mail)或非在线方式围绕主题讨论、交流,完成作业,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开展小组探究性教学实践活动并进行成果展示,最后实现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一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教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环境条件、学习风格及学习本课程的初始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前测)⑤,并加以分析。同时使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并接受网上学习技能的培训。

第二阶段:学生利用多种媒体资源自主学习,教师导学。首先,学生利用导学信息模块提供的课程说明、教学大纲和教学实施意见,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诱发学习动因,减少学生在网络学习中的盲目性。其次,学生利用教学指导模块中的网络课件、教学录像、电子教案、作业讲评进行学习。第三,通过有课程网页上BBS论坛及QQ、E-mail,增进师生互动,教师答疑解惑。

第三阶段:集中辅导,这是面授教学阶段,由于在远程开放教学条件下,学生与教师处于分离状态,角色较为复杂,个体差异、地区差异显著,这种差异性在具有大城市和大农村特征的重庆市表现得尤为突出。为了缩小这一差异,我们在双向视频直播课堂进行实时的远程辅导和集中面授辅导,教师运用文字、图像、动画,音响等,创设教学情景,展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阶段:学生小组探究性学习及成果展示。这是实施该模式的重要一环,重庆历史文化、自然山水、名胜古迹、人物、风俗及文学艺术中的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发掘和认识。小组探究性学习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如图3所示。

——情景创设,确立研究对象。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和本地的教学资源,按问题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策略,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以5-12人)自主选择考察内容,如 “重庆抗战文学”、“重庆火锅考察”、“重庆的路和桥”、“邹容和他的革命军”、“民国初年重庆的留学运动”、“中山古镇民居建筑和民俗考察”、“江津四面山自然山水考察”、“聂荣臻元帅及江津杰出人物考察”、“江津钟云舫长联探究”、“抗战时期白沙坝文化教育考察”。教师目标引导,突出实践性、互动性。

图3 小组探究性学习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

——任务分工、自主收集资料。小组成员按考察内容分工合作,收集相关资料。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其一,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利于学生主动广泛而快捷地搜集信息;其二,信息的多样性需要学生去主动地判断、选择和组合。教师提供给学生必要的帮助与指导,如获取资料信息的基本方法、如何筛选资料信息等。学生逐步建构起自己的关于该考察内容的知识结构原形,并形成分析处理材料的能力与习惯。

——小组协作学习、综合研究问题。经过资料收集、分析阶段之后,学习小组成员对考察内容进行讨论。网络的交互性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开放的互动对话环境。学生通过设疑、质疑、交流、研讨达成基本共识。认识考察对象文化特征和文化价值。

——小组成果展示,多元评价。各小组通过网络平台采用不同形式来汇报自己的考察探究成果,如对“重庆抗战文学”、“重庆火锅考察”、“重庆的路和桥”、“聂荣臻元帅的丰功伟绩及对帅乡文化的影响”的考察等,学生采用PPT加以整合,图文并茂。还有以小论文探讨江津“天下第一长联”的,“重庆棒棒”考察小组采用PPT、音乐、视频组合材料,形象而生动。各小组接受教师和学生的质疑和多元评价。

——总结反思,实现意义建构。在小组成果展示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中肯的点评,帮助学生作归纳与总结。学生对学习进行反思,发展学生的元认知技能,进行进一步的知识迁移。

第五阶段:考核和评价。网络环境下小组探究性教学模式倡导了多元的考核评价方式。采取形成性评价、小组探究性教学活动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形成性考核、小组研究性学习报告及终结性考核成绩等各占20%、30%、50%。

形成性评价是学习过程的评价和作业评价。形成性考核包括四次作业,覆盖教材的主要内容。小组探究性学习的评价采取教师、学生参与的多样评价,即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小组评价等。同时,评价的标准是三维的,包括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并各占一定的比例。

终结性评价则根据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试题中的一部分是考查认知水平的题目,采取认知水平评价方式;另一些题则是考查探究能力的,主要从创新、分析能力等方面来进行评价。

四、基于网络的“巴渝文化”小组研究性学习模式实施效果

网络技术在“巴渝文化”课程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应用,使得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结合,真正将信息化带进日常教学活动当中,提高教学成效。

第一,基于网络的小组研究性学习模式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知识教学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而将课程实践教学和问题导向、任务驱动、情景教学、协商互动等教学方式以及多种媒体利用等整合起来,这既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又保证知识教学的效率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第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小组探究性学习模式及教学方式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同。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后测)⑥显示:93%的学生认为本课程的小组探究性学习对掌握本课程知识有帮助;93%的学生认为本课程采取的新的教学方式对牢固掌握本课程的知识体系有帮助;93%的学生认为新的教学方式适合,并愿意接受这种教学方式。70%的学生喜欢使用网上教学资源,67%的学生喜欢综合使用多种媒体。100%的学生认为该课程的教学方式提供的教学平台和学习支持服务,对学习课程内容有帮助;24%的学生喜欢用BBS方式在网上与老师同学进行学习交流,60%的学生喜欢用E-mail方式在网上与老师同学进行学习交流。

第三,学生学习效果分析和评价:自2004年春期以来,共有2330学生学习本课程,我们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考核、小组探究性教学活动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其综合成绩为理想的正态分布。从成绩分布上看,70-90区间内的成绩分布最大,占到 67.67%,不及格(<60)人数占 6.54%,表明本课程成绩比较理想。同时,小组探究性教学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生学会了协作和分享。

通过“巴渝文化”的教学,学生对对巴渝文明的起源、演变及发展;对宋元之际重庆人的品格和意志在钓鱼城之战中所谱写的辉煌;对古往今来巴渝大地上的杰出人物大禹、巴蔓子、张珏、余玠,近代的邹容、张培爵、卢作孚,以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伯承元帅、聂荣臻元帅、邓小平等英杰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这对扩大巴渝文化的影响,发挥其在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注释:

①“巴渝文化”课程为重庆电大建设的网络精品课程,申报2007年年度教育部网络教育精品课程,中央电大对省级电大参加2007年教育部网络教育精品课程评选的课程进行了初审。经过专家评审,巴渝文化课程被选入围,已报送教育部高教司参加评选。

②见王佳莹: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探索,《教书育人(学术理论)》,2006年03期。

③《巴渝文化概论》,张万仪主编,重庆出版社2005年出版,2006年获重庆市人民政府三等奖。

④ “巴渝文化”课程网页:http://61.186.170.116/bywh/

⑤问卷调查(前测)指开课前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包括学生学习“巴渝文化”课程的初始情况,学习态度、学习要求、学习条件等方面的问卷。

⑥问卷调查(后测)指课程结束后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包括学生对“巴渝文化”课程的各个方面的评价,如课程的多种媒体、课程网页、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教师教学等。

猜你喜欢
研究性探究性评价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浅析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的“三要素”——以《重叠问题》的教学为例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浅谈探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