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蛛网膜下腔再出血的预防作用

2010-02-10 02:43冯玉梅王长玲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年19期
关键词:诱因蛛网膜卧床

冯玉梅 王长玲

河南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南阳 473010

我院神经内科自2002-09~ 2008-08对收治的3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从护理角度寻找再出血诱因,积极进行护理干预,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8例,男18例,女20例;年龄27~ 85岁,平均59岁。全部病例经头颅CT确诊为SAH。

1.2 临床表现 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呕吐、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瞳孔不等大、抽搐、偏瘫、大小便失禁,少数病人有烦躁、谵妄、幻觉等精神症状及头晕、眩晕、颈、背及下肢疼痛等症状。

1.3 治疗与护理 入院后给予绝对卧床休息、心电监护、脱水降颅压、预防再出血、预防脑血管痉挛、镇静止痛、脑脊液置换及对症支持等治疗及护理措施。

1.4 结果 本组38例,治愈21例,好转出院 12例,重症死亡4例,轻度 1例;其中 3例住院期间再出血,其中 2例死亡,1例未愈转院。平均住院23 d。

2 护理干预

2.1 活动与休息 绝对卧床休息4~6周,头部抬高 15°~30°,以减轻脑水肿。告知患者及家属绝对卧床休息的重要性,为患者提供安静、安全、舒适的休养环境,协助各种生活需要。严格限制探视,避免各种刺激,治疗护理活动集中进行,避免频繁打扰患者休息。意识障碍者采用侧卧位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利于口腔分泌物流出,保证呼吸道通畅。每2h协助患者翻身1次,翻身时动作应轻缓,尽量减少头部的摆动幅度和不必要的搬动,以防加重出血。卧床休息1月后,患者症状好转、经头部CT检查证实血液基本吸收或经DSA检查未发现颅内血管病变者,可遵医嘱抬高床头、床上坐位、下床站立和床边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防止因活动过早、活动过度导致再出血。

2.2 避免诱因 告知患者及家属容易诱发再出血的各种因素,指导患者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用力排便、屏气、剧烈咳嗽及血压过高等。(1)保持情绪稳定:根据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向患者和家属耐心说明需要注意的事项,使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焦虑心理,保持情绪稳定和心态平衡,避免过分喜悦、愤怒、悲伤等不良情绪;学会自我调节,做到遇事冷静,培养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2)保持大便通畅: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及粗纤维食物,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便秘时给予缓泻剂,如番泻叶、果导、开塞露等,避免用力排便。(3)预防呼吸道及肺部感染:指导患者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凉;意识障碍患者定时翻身拍背,及时清除口鼻、气管分泌物和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坠积性肺炎,并根据医嘱给予止咳、化痰、抗感染治疗,避免用力咳嗽。(4)预防误吸和呛咳:给患者提供充足的进餐时间,嘱其进食速度不可过快,要细嚼慢咽,进餐时不要讲话,避免因注意力分散而引起误吸和呛咳。(5)避免烦躁、疼痛等刺激:昏迷患者留置导尿管,保持引流通畅,头痛和躁动不安者根据医嘱应用足量有效的止痛、镇静剂,保证病人休息。血压过高时遵医嘱给予降压。有抽搐发作者给予抗痉药物。

2.3 病情监测 SAH因起病急,病情危重,再发率较高,随时可能发生各种并发症危及生命,因此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急性期24 h心电监护,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头痛变化的情况及有无恶心、呕吐、躁动不安等。发现再出血征象,如患者病情稳定好转后,突然再次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加重、原有局灶症状和体征重新出现等,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4 用药观察 使用甘露醇等脱水降颅压药物时注意监测尿量与水电解质的变化,防止低血钾和肾功能受损。使用尼莫地平等药物时应注意控制输液速度,密切观察有无皮肤发红、多汗、心动过缓或过速等不良反应,并注意血压的变化。

2.5 健康指导

2.5.1 合理饮食:向患者及家属讲明肥胖、吸烟、酗酒及饮食因素与脑血管病的关系,指导其改变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选择低盐、低脂、充足蛋白质和丰富维生素的饮食,多食谷类和鱼类、新鲜蔬菜、水果、豆类、坚果;减少动物脂肪、动物内脏等的摄入;戒烟、限酒;控制食物热量,保持理想体质量。

2.5.2 避免诱因:告知患者及家属SAH的发病原因及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指导患者尽量避免使血压骤然升高的各种因素。保持情绪稳定和心态平衡,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运动,避免体力或脑力过度劳累和突然用力过猛;养成定时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

2.5.3 检查指导:SAH患者一般在首次出血3周后进行DSA检查,应指导患者积极配合以明确病因,尽早手术,解除隐患或危险。

2.5.4 照顾者指导:引导和鼓励家属要关心、体贴病人,为其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督促尽早检查和手术,发现再出血征象及时就诊。

3 讨论

蛛网膜下腔再出血是引起患者死亡的最危险因素[3]。我们通过对38例SAH住院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提高了患者和家属对疾病的认知水平,避免了再出血的各种诱因,降低了再出血及病死率,促进了患者的早日康复。

[1]王维治.神经病学[M].第 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1.

[2]王静.青年蛛网膜下腔再出血的诱因分析与健康教育[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11):156.

[3]王晓东,刘爱华.实施护理干预预防蛛网膜下腔再出血[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8):147.

猜你喜欢
诱因蛛网膜卧床
家有卧床老人,如何预防压疮
牛繁殖、饲养、卧床精细管理七法
公路施工安全事故诱因与预警管理的探讨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诱因及干预策略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保胎之纠结——绝对卧床还是适当运动
一次性营养袋在卧床患者洗头中的巧用
以互联网不良信息为诱因的高职学生犯罪研究与防治
复合手术救治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体会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