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蚕桑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2010-02-10 04:23陈子铭
中国蚕业 2010年2期
关键词:小蚕榆林市桑园

陈子铭

(榆林市蚕桑站,陕西榆林 719000)

榆林市蚕桑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陈子铭

(榆林市蚕桑站,陕西榆林 719000)

分析榆林市蚕桑产业的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现阶段应紧紧抓住“东桑西移”工程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技术储备等方面的优势,科学制定好蚕桑产业发展规划、大力推广蚕桑实用技术、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蚕桑产业龙头企业等加快榆林市蚕桑产业发展的对策。

蚕桑;实用技术;技术服务体系;东桑西移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市辖 1区 11县,总人口 3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291万人,总土地面积43 578 km2,分为北部风沙区和南部丘陵沟壑区,是全国优质蚕茧产区之一,蚕茧质量及盒种产茧水平居陕西省之首[1]。近年来,结合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蚕桑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现已成为南部山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地方财政增长和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

1 榆林市蚕桑产业的现状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推进,截止 2009年底,榆林市以南部丘陵区为主,建成了 2.89万 hm2的生态桑园,桑树品种以实生桑为主,占生态桑园总面积的 70%,连同原有田埂桑园0.4万 hm2,全市现有桑园面积 3.29万 hm2,占全省桑园面积的 34%。全市已建成 666.67 hm2以上的基地乡(镇)6个,66.67 hm2以上的专业村 9个,33.33 hm2以上的专业村 56个,主要分布于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子洲及榆阳、横山等南部县区的部分乡(镇)。已建成良种桑繁育基地 333.33 hm2,苗木基地 33.33 hm2,嫁接改良实生桑 0.33万 hm2。桑园主要采用水平沟桑草复合栽培,以中、高杆树型养成为主;原有田埂桑园品种以陕北甜桑、吴堡桑、黄鲁桑为主;近年来,在生态桑园实生桑嫁接改良中以新引进抗旱、耐寒、耐瘠、优质丰产的黄桑 14号、桲椤桑、选 792等良桑新品种为主。

截止 2009年,榆林市养蚕户达 4 670户,全年饲养蚕种 1万盒,总产茧量 41.5万 kg、总产值 747万元、户均收入 1 600元。主要引进推广陕蚕 5号、晋蚕 4号 、873×874、菁松 ×皓月、苏◦菊 ×明◦虎等蚕品种。饲育技术主要推广小蚕共育、小蚕温箱育、大蚕省力化活动蚕台育、方格蔟营茧等技术。在配套养蚕设施上建成小蚕共育室 7 000 m2,小蚕饲育箱 700套,小蚕饲育框 1 000个,大蚕简易活动蚕台1 200架。平均盒种产茧 43 kg,较全国的 32 kg/盒和全省的 30 kg/盒,分别提高了 34.4%和 43.3%,最高盒种产茧 57 kg,产值 1 140元。

结合“东桑西移”工程的实施,榆林市绥德县成立了绥德县天一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子洲县和安徽桐城市双龙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合作,2008年承担陕西省商务厅“东桑西移”项目,分别在榆林市各县建立了标准化示范桑园 666.67 hm2,催青室100 m2,小蚕共育室 2 500 m2,推广方格蔟 150万片。为今后蚕桑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2 榆林市蚕桑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基础条件较差 蚕桑资源浪费严重

一是桑园单位面积经济效益不高。虽然桑园面积较大,但是每 667 m2栽 220株,桑树品种以实生桑为主,叶片小、品质差、采摘费工,且普遍存在重蚕轻桑、重栽轻管的粗放式、掠夺式经营的现象,导致单位面积产叶量低、效益差。二是新技术及配套设施应用率低。农村养蚕绝大多数是一家一户分散养蚕的老模式,人蚕共室、土炕饲养、柴草结茧,蚕发育慢,发病多。小蚕共育、消毒防病、先进省力化蔟具营茧等技术推广慢,覆盖率低,蚕茧产量和质量无法保证。三是蚕桑资源浪费严重。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造成大部分蚕桑资源闲置浪费。

2.2 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 蚕桑产业发展缓慢

榆林市的蚕桑服务体系严重断层,无法对蚕农进行全方位的蚕桑技术服务。一是市、县蚕桑技术指导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少,新进的人员经验不足,对技术的把握不全面。二是原有的乡(镇)蚕桑技术指导人员已全部改行,不再从事蚕桑技术指导工作,使得蚕桑技术服务在乡(镇)的推广严重受挫。三是乡(镇)原来建立起来的村级蚕桑中心辅导员队伍已经解散,村级服务网络断档,村级栽桑养蚕技术指导工作无人问津。再加上省、市、县各级财政部门无专项经费投入,地方财政对蚕桑技术推广单位只管人头经费,不管技术推广费,严重制约了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与普及,导致蚕桑生产技术水平较低,行业发展缓慢。

2.3 产业化开发滞后 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

榆林市仅有的清涧县缫丝厂、清涧县蚕种场已相继破产,全市目前没有专门的蚕种生产、茧丝绸加工企业,尽管组建了 2家企业,但也未能使榆林市蚕桑业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格局,产业化开发滞后,企业带动能力弱。

3 蚕桑生产的优势

3.1 良好的发展机遇

为使我国由丝绸大国发展成为丝绸强国,并考虑到东部省份的土地、劳动力资源缺乏和经济发展较快等原因,国家加快进行了产业布局调整,通过西部大开发、“东桑西移”工程等的实施,把蚕桑生产基地由经济发达的东部省份向经济不发达或欠发达的中西部省份转移,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蚕桑产业的扶持力度。这为地处西部的榆林市发展蚕桑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3.2 优越的自然资源

榆林市有耕地面积 101.13万 hm2,农业人均耕地面积 0.35 hm2,远远高于全省人均耕地面积0.12 hm2及全国人均耕地面积 0.1 hm2的水平[2]。特别是南部丘陵沟壑区适宜栽桑的大于 25°退耕还林的坡地有 26.13万 hm2,土壤为黄绵土,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耕性和通透性好,发展桑园潜力巨大。且榆林市属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环境污染小,年平均降雨量 500 mm左右,大于 10℃的活动积温在 2 847~4 148℃,无霜期在 134~169 d,年日照时数为 2 593.5~2 914.2 h,是全省日照时数最长的地区之一,昼夜温差大,桑叶叶质好,蚕病少,蚕茧洁白,产量高,茧层厚,解舒率高,商品性好,是全国优质蚕茧产区之一[3]。

3.3 显著的经济、生态效益

生态桑园采用水平沟栽桑,隔坡种植紫花,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栽桑养蚕、种草养畜的有机结合,综合效益显著:生态桑园每 667m2全年可产桑叶 680 kg,可养蚕 1.0盒,养蚕收益 980元;产牧草2 000 kg,养羊 2~3只或猪 1头,收益 420多元。生态桑园平均每 667m2年收益1 400多元。另外,榆林市南部山区是国家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通过水平沟桑草复合栽培,有效地减少了地表径流,隔坡种草减少了雨水对坡面的冲刷;达到了水不出沟,土不下山,治理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

3.4 有力的技术支撑

榆林市从 2000年至 2005年由市、县业务部门组织实施的“榆林南部丘陵沟壑区生态桑园开发技术研究”项目,总结了多年来榆林市蚕桑产业发展的经验,并针对原有桑园建设中存在的水土流失治理效果差、经济效益低等问题,形成了切合当地生产实际的桑草复合栽培、良桑品种引繁、桑树叶面喷施沼肥、实生桑嫁接改良等生态桑园栽培管理 4项技术。该项目成果荣获榆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为榆林市发展蚕桑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4 蚕桑产业发展的对策

4.1 科学制定蚕桑产业发展规划

抓住国家“东桑西移”工程为榆林市蚕桑产业发展提供的新机遇,结合退耕还林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树立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各级政府要把蚕桑产业开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来抓,要尽快成立蚕桑产业化开发领导小组,各县(区)成立相应机构,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好人员和经费,强化组织领导,共同创造良好的蚕桑产业开发环境。做好产业发展规划,优化结构、合理布局,以原料生产供应基地建设为重点,巩固提高吴(堡 )、清 (涧 )、子 (洲 ),积极发展绥 (德 )、米 (脂)、佳(县),不断提升榆林市蚕桑产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

4.2 大力推广蚕桑实用技术

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从事第二、三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榆林市蚕桑产业的发展;但是,为促进榆林市蚕桑产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从提高蚕桑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推广蚕桑新技术入手,大力推广丰产型桑树品种和大茧型多丝量优良蚕品种、生态桑园栽培及改良技术、小蚕饲育箱和小蚕共育技术、大蚕省力化蚕台育技术、大棚养蚕技术、纸板方格蔟自动上蔟技术等,降低栽桑养蚕的劳动强度,增加蚕桑产业的经济效益。

4.3 进一步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从市、县蚕桑技术推广部门到重点乡(镇)、村的蚕桑产业信息网络,并利用信息网络及时了解市内外蚕桑产业动态和市场信息,宣传榆林市蚕桑产业的开发情况。同时,聘请蚕桑专家对现有的蚕桑干部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组织技术干部深入重点乡(镇)开展集中培训,现场指导、提高蚕农的栽桑养蚕操作技能。努力建成一支业务过硬、保障有力的技术队伍。另外,蚕桑基地乡(镇),要配备 2名蚕桑技术员,重点村要配备 1名蚕桑技术辅导员;培养一批农民土专家,逐步形成市、县、乡、村四级科技服务网络,为加快蚕桑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4.4 尽快培育蚕桑产业龙头企业

结合国家 “东桑西移”工程的实施,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开发、利用现有蚕桑资源,搞好项目筛选、包装和推介,力争尽快建成一批蚕桑产业龙头企业。形成企业拉动基地,基地带动农户的产业格局,切实保护农民利益,以加快榆林市蚕桑产业健康发展。

[1]董廷文,李五建.陕西省蚕桑产业的优势区域布局[J].北方蚕业,2004,25(2):10-11.

[2]陕西省统计局.陕西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2.

[3]张建军.从灾年丰产实例看榆林蚕桑生产的发展[J].北方蚕业,2003,24(4):9-11.

[S88-9]

C

1007-0982(2010)02-0027-03

2009-12-21;

2010-03-22

陈子铭(1969—),男,陕西榆林,大学本科,农艺师。

Tel:0912-8116529,E-mail:429112867@qq.com

猜你喜欢
小蚕榆林市桑园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叶锐仙作品
桑园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切料机助力小蚕人工饲料育快速推广应用
破解民企“经理荒”——榆林市“云端”培育万名职业经理人
不让脱贫攻坚“踱虚步”——榆林市强化脱贫攻坚督查
半自动小蚕饲育机的升级改造
《这片黄土地》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黄土画派作品展在榆林市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