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双峰骆驼伪结核棒状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2010-02-10 13:20李文昌
中国动物检疫 2010年11期
关键词:脓汁棒状革兰氏

李文昌

(青海省格尔木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青海 格尔木 816000)

骆驼伪结核棒状菌病是由棒状杆菌科假结核棒状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化脓性传染病。其临床特点是内脏和淋巴结与结核病相似的酪化结节。从肉眼上看,伪结核病的病变与结核病病变相似,但其病原不是抗酸性结核分支杆菌,而是非抗酸性伪结核棒状杆菌或伪结核耶尔森氏菌[1]。该类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多通过损伤皮肤感染,也可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多种畜禽和人都有易感性。

骆驼感染伪结核棒状杆菌,淋巴结或肺脏发生大小不等的脓肿,体表脓肿破溃后,流出白色粘稠脓汁,如干酪样。骆驼感染后,其临诊特征是体表局部或肺脏发生大小不一的脓肿病灶,故又称为骆驼脓肿病。

本病一般呈慢性经过,病程长短不一,约为数月或一年以上。也有急性的,为1~2个月。病初常有咳嗽,呈感冒状,体温正常或升高达到39~40℃以上。精神沉郁,驼峰下垂,食欲减退,经十多天或数月体表出现脓肿。重病驼精神沉郁,反刍废绝,卧地不起,最后衰竭而死。脓肿可发生于体表的任何部位,大小不一,数目不等,多见于蹄部、腿部、颈部、肩部的肌肉或淋巴结,也可见于深层的组织[2]。脓肿破裂,流出白色、质地均匀、无臭味的脓汁。四肢关节脓肿可引起跛行。脓肿如果见于体表,待化脓成熟后,脓疮破裂、脓汁流出后,不进行治疗也可自愈。体内脓肿不易察觉,常于死后剖检时发现,以肺脏最为多见,次为肝、肾、淋巴结等。肺脏的脓肿,常造成肺组织的坏死,坏死灶经液化吸收后,常形成肺空洞。根据剖检变化,一般认为死亡系由于脓毒败血症所致。

根据本病特殊的临诊症状和病变,可以作出诊断。由未溃的脓肿采取脓汁,作微生物学检查,可以确诊。但有时还可检出葡萄球菌、链球菌或其他细菌,应注意区别。

1 发病情况

某养殖户骆驼常年在荒漠戈壁草场放牧,共饲养86峰,发病11峰,发病率为12.79%,全部死亡,病死率为100%。发病年龄从3月龄至10岁均有发病。该病发生无明显的年龄界限和性别之分,也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春季发病较为多见。

2 临床症状

病驼消瘦,病初体温正常,精神委靡,食欲减退,活动减少,有腹泻表现;随着病程的延长,体温正常或升高达到39℃~40℃以上,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腹泻。

3 病理变化

病死驼体表有创伤,体表浅淋巴结化脓性肿大;肠系膜淋巴结有水肿也有化脓,小肠肠壁有1~3 cm大小不等的干酪样结节,有的结节切开后流出白色无味脓汁。肺脏肿大,且布满大量的干酪样、大理石样直径1~7 cm的结节[3]。肺门淋巴结水肿。脾脏边缘有出血点。心脏、胃、肝、肾、膀胱无明显病理变化。

4 实验室诊断

4.1 取心、肺、肝、脾血液涂片,经革兰氏染色显微镜检查,可见0.1~3μm小而不规则的杆状,染色不均,呈革兰氏阳性。

4.2 细菌培养,将采集的肺、肝、脾接种于肉汤37℃36 h培养,培养至24 h时肉汤混浊,继而清朗,管底有颗粒状沉淀,肉汤表面形成灰白色薄膜,36 h后沉至管底,革兰氏染色显微镜检查,结果同心、肺、肝、脾血液涂片。4.3 将肉汤扩菌培养物在去纤鸡血培养基上37℃36 h培养,在培养基上长成小、灰色和灰白色鳞片状菌落。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培养至48 h,菌落逐渐长成干燥无光泽颗粒状,中心凹下。表面有数层同心环,边缘呈锯齿状。经革兰氏染色镜检结果同心、肺、肝、脾血液涂片。

5 小结

5.1 根据发病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细菌分离培养,确诊是由伪结核棒状杆菌所引起的骆驼伪结核棒状杆菌病。

5.2 本病的病理学特点是在肺部、小肠布满大小不一、数目不等的干酪样、大理石样结节。

5.3 本病的防治,主要是尽早发现,即时隔离病驼和环境消毒为主。治疗可使用抗革兰氏阳性菌的抗生素大剂量使用。早期治疗有一定的疗效。一旦病到后期,治疗效果不佳,预后不良[3]。

[1]李国瑜,苏贵军.青海省骆驼伪结核棒状杆菌病发生情况的调查[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08,38(1):34.

[2]盛涛,秦力,杨文刚,等.骆驼伪结核棒状杆菌病的诊断[J].中国兽医杂志,2004,40(8):24-25.

[3]万一元,潘淑惠,王璇,等.中西结合治疗山羊伪结核棒状杆菌病[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7(6):17-18.

猜你喜欢
脓汁棒状革兰氏
女性下生殖道分泌物检测中革兰氏染色法的应用分析
一例用饱和食盐水治疗狗化脓性炎症的报告
五代头孢有何区别
42株纹带棒状杆菌感染所致呼吸道感染疾病及耐药性分析
微米级棒状氧化铝团簇体的合成及表征
家畜三种常见外科病的症状和治疗
牛放线菌病诊断和治疗
草莓微生物污染分析及革兰氏阴性细菌和霉菌鉴定
饱和溶液-冷却结晶法制备棒状HMX
常见头孢类抗生素的体外抑菌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