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猪病发生特征及综合防控措施

2010-02-10 13:20刘梅芬闫若潜吴志明张志凌崔小君
中国动物检疫 2010年11期
关键词:猪病耳病猪群

刘梅芬,闫若潜,吴志明,张志凌,张 健,崔小君

(河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8)

近年来,随着养猪业规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疫病已成为严重危害养猪业的主要因素。正确认识当前猪病的发生和流行特征,树立健康养殖、科学防控疫病的理念,对有效防控当前由于多病原混合或继发感染所引起的日益复杂的猪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就当前我国猪病的发生特征及综合防控措施做一阐述,仅供参考。

1 当前猪病的发生特征

当前我国猪病的发生和流行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蓝耳病)尤其是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已成为危害我国养猪生产的第一大疫病。该病常年都可发生和流行,在夏季高温高湿季节流行更为严重。但近三年来,随着广大养殖户对该病防控意识的增加和国家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对该病的防控效果整体有所提高,猪群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所降低。二是猪圆环病毒2型病的发病率上升,其感染形式主要表现为持续性感染及与其他病原混合感染。尽管多数情况下部分成年猪感染猪圆环病毒2型后不表现严重的临床症状,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猪圆环病毒与其他病原如猪蓝耳病、猪瘟、副猪嗜杆菌等混合感染后可以大大增加患猪的死亡率;此外,猪圆环病毒感染猪体后还可造成机体免疫抑制,引起疫苗免疫失败,因此该病的潜在危害巨大。三是猪瘟的发生多呈散发,危害仍很大。猪瘟主要在饲养管理条件较差的中小型养殖场中散发,这些场发病的主要原因是猪瘟疫苗免疫不到位,没有进行科学免疫。尽管猪瘟的主要抗原基因在不断发生变异,但当前我国所使用的几种疫苗仍然具有好的防控效果,只要进行科学合理的疫苗免疫,均可有效防控猪瘟的发生。四是多种病毒性疾病混合感染及与细菌性疾病继发感染病例增多。病原的多重感染仍是目前猪病的主要感染形式,其中病毒性疾病多为原发病因,细菌性疾病多为继发或混合感染。混合感染是患猪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五是免疫抑制性疾病如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2型病发病率增多,造成患猪免疫力下降,导致其他疫苗免疫效果低下,猪群整体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潜在危害巨大。六是夏季、冬季为猪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广大养殖户在夏、冬季节要进一步加强各种疫病防控措施,减少猪群疫病的发生。七是中小型养殖(场)户多为疫病发生“重灾区”。由于中小型养殖场(户)饲养管理条件、专业技术水平、防病意识水平等较低,因此不能科学有效防控动物疫病的发生。

结合近年来我国猪病的流行特征及传染病的发病特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猪群可能易发的主要传染病种类有以下几种。易发的主要病毒性疾病有: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2型、猪瘟、猪伪狂犬、猪流行性乙型脑炎、口蹄疫、猪流感、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等;易发的细菌性和寄生虫性疾病主要有:副猪嗜血杆菌、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链球菌病、猪附红细胞体、猪弓形虫等。在以上几种疫病中,猪流感、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等病毒性疾病主要在冬季发生流行,随着气温的升高,这3种病的发病率会逐渐降低;但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猪附红细胞体、猪弓形虫等则主要在有蚊虫的夏季发生和流行,因此在夏季要做好这3种病的预防工作。

2 当前猪病综合防控措施探讨

采取以下几条综合防控措施,可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严重危害养猪业的重大动物疫病起到较好的防控效果。

2.1 在疫病防控意识上,要树立“养”重于“防”、“防”重于“治”思想

加强猪场的日常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控,提高猪群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是有效防制猪病发生的基础。建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1 饲喂优质高效饲料,为猪群提供合理均衡的营养,并可定期添加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等。这里要特别提醒的是,不要饲喂霉变饲料,因为霉变饲料含有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等),不仅直接损害机体的免疫系统,还抑制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影响抗体的产生;同时也可以引起胸腺萎缩,吞噬细胞功能和补体产生能力下降,从而造成机体免疫力低下,抗病力下降,饲喂猪群易发生传染病。

2.1.2 做好环境调控,控制好猪舍的温度、湿度和密度。一是冬季要做好保温、通风工作。猪舍内有必备的保温条件,如暖气或火炉,注意若使用火炉时要注意排烟,防止出现一氧化碳中毒;还要有局部保温设施,如红外线保温灯或加热板。在保证舍温的同时,还要有适合冬季使用的排风系统,及时排除舍内氨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有害气体。二是夏季要做好猪舍通风降温。可采用湿帘降温、负压通风、滴水降温、喷雾降温等措施,尽量保持舍温降至28℃以下。三是要搞好猪舍内外的卫生,保持舍内干燥,减少温差造成的应激,按时消毒,以降低空气中病原体或粉尘的密度。四是适当降低猪群饲养密度。

2.1.3 养殖方式科学,科学引种。一是要坚持自繁自养,防止购入隐性感染猪。二是从分娩、保育到育成均严格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避免把日龄相差太大的猪只混群,并注意养殖密度不要过高。三是若需要引种,要从没有疫情的地方购进仔猪,购买前要查看检疫证明,结合健康观察、流行病学调查等措施进行疫情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抽样进行实验室检测。对要引进的所有种、母猪都要进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猪园环病毒2型等病毒进行实验室病原学检测,检测结果为阴性的猪才可引种;对引进的商品仔猪至少要按比例抽样进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实验室病原学检测,只有全部样品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的猪才可引进。购进仔猪后,一定要隔离饲养3周以上,临床观察各项指标正常后再进行混群饲养。

2.1.4 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对猪群的影响。各种应激因素如长途运输、转群、断奶、换料、断尾、免疫注射等均可造成猪群抵抗力下降,从而易诱导猪群发病,因此要尽量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对猪群的影响。

2.2 建立健全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加强猪场的卫生消毒工作

建立健全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可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防止疫病病原的传入和传出,有效控制传染性流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2.1 要注意正确选择和应用消毒药物,采取正确的消毒方法和消毒次数。饲养场(户)和屠宰场应定期对生猪饲养圈舍、生猪通道、屠宰车间等场地和相关器具进行清扫和预防性化学消毒。

2.2.2 对进出车辆、笼架、饲槽、载猪台可用5%漂白粉进行喷洒消毒;严防拉猪车辆进入饲养场内。

2.2.3 对于空舍 首先对舍内粪便进行彻底清除;空舍可用每立方米7~21 g高锰酸钾加入14~42mL福尔马林进行熏蒸消毒 ;圈舍内外可用碱性消毒剂,地面、墙壁、污物可用1%-2%热氢氧化钠水溶液消毒。

2.2.4 对于带猪舍,正常情况下每周消毒2~3次,消毒时应选择新型、广谱、刺激性较小的消毒剂,如复合醛类或过氧化物类消毒剂等。不同种类的消毒剂要定期交替使用。对正发病的猪舍,采用过氧乙酸、聚维酮碘等广谱消毒药物进行带猪消毒,可起到较好效果;要适当增加消毒次数,每天至少消毒2~3次,连用7~10 d;消毒前要彻底清除粪便污物,否则达不到好的消毒效果。

2.2.5 对发病猪要及时隔离,并及时对发病猪及其同圈舍猪进行卫生消毒、药物预防性治疗等工作。

2.3 做好猪群的日常药物保健工作

强化猪群的药物预防与保健,最大限度地控制猪群细菌性疾病的感染。尤其是做好断奶、转群、换料、疫苗免疫、长途运输等可造成猪群严重应激反应的行动前后几天疫病的预防工作。可在以上措施采取前后几天在饮水或饲料中适当添加抗生素、中草药、免疫增强剂、电解多维等药物以增强猪群群体抵抗力和免疫力,减少应激对猪群的影响。

2.4 科学免疫

正确认识猪蓝耳病、猪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机理、免疫保护效果等,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采取正确的免疫方法对猪群进行科学免疫。此外,免疫后要及时采取血清送实验室进行免疫效果评价,根据免疫抗体水平高低及时调整免疫方案,使猪群抗体一直保持在有效保护力之上,才可很好保护猪群不发病。一般而言,可在灭活疫苗免疫后28 d、活疫苗免疫后21 d采集血清进行实验室免疫抗体水平检测。

2.5 通过实验室检测及时确诊疫病

及时准确地诊断疫病是采取正确防治措施的前题。猪群发病后,经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初步诊断为疑似某种动物疫病感染时,可采集病料样品送有条件的实验室进行确诊,根据诊断结果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可有效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

2.6 对发病猪群要增加营养,改善饲喂条件,提高机体抵抗力

在饲料选择上要饲喂优质高效料,不要喂发霉变质料;由于发病猪采食量下降,因此用料上要增加营养,可以适当增加饲料中的能量物质。对于正发病猪群,在饲料或饮水中要添加多种维生素、葡萄糖等营养物质,必要时可以对猪进行灌服或通过其他途径服用,并保证每头猪都能够摄取到。

2.7 对发病猪群采取科学的药物防治措施

对发生病毒性疾病的猪群整体治疗效果较差,但在发病早期如果能够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可以大大降低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减少经济损失。对症状明显期和濒死期的病猪,由于此时病猪的部分重要内脏器官(如肺、肾脏)已经发生不可逆性损伤,因此无论采取什么治疗措施都不可能取得好的治疗效果。故对发生病毒性疾病的猪群治疗主要是针对与发病猪同圈舍的隐性感染猪进行早期预防性治疗。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2.7.1 应用抗病毒药物进行对本治疗 如可采用基因工程α干扰素等抗病毒制剂进行早期对本治疗。α干扰素注射入猪体内后可诱导猪体产生抗病毒蛋白和酶从而阻断病毒繁殖和复制,具有广谱的抗病毒作用。要据笔者的应用经验:对于有的猪场出现有规律发病日龄的猪(如许多猪场出现规律性的转群后15 d左右开始发病),以发病日龄前3~5 d用基因工程α干扰素3~5次,每日1次,可起到好的预防作用。

2.7.2 适当配合免疫增强剂,提高猪体免疫力和抵抗力 可选择黄芪多糖、新必妥、胸腺肽、转移因子等免疫增强剂中的一种进行配合治疗,但不可同时联合应用多种免疫增强剂,避免无谓地增加治疗成本。

2.7.3 适当应用抗生素,防治细菌病的混合或继发感染 研究表明,细菌病的混合或继发感染是加剧猪蓝耳病等病毒性疾病患猪死亡的主要原因,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防治细菌性疾病的混合或继发感染可有效降低病猪的死亡率。但抗生素不能滥用,应根据细菌病的混合或继发感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防治。一般而言,若猪群有猪附红细胞体或猪弓形体的混合感染,可以选用敏感药物如磺胺六甲氧嘧啶、长效土霉素等进行治疗;但这些药物往往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尤其是磺胺类药物,对胃肠刺激大,大量或长期应用还会对肾脏造成损伤,从而加剧病猪死亡,因此不可长期大量应用;应用时可适当添加小苏打等以降低副作用。若没有以上两种病的混合感染,用药的原则要以防止肺部继发感染(如肺炎支原体、副猪嗜血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链球菌等)为主,可选用广谱抗菌药物如氟苯尼考、阿莫西林、头孢菌素类、金霉素、喹诺酮类、泰妙菌素等。但以上药物只能选择1~2种,不要将多种药物混合应用。联合用药时一定要注意药物之间的配合禁忌,如:临床上常有人将氟苯尼考与头孢类菌素类药物联合应用,这会增加药物毒性,造成猪体药物中毒,加剧猪的死亡;将氟苯尼考与喹诺酮类药物联合应用会降低疗效。

2.7.4 正确应用退烧药物 猪发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时一般会发生体温升高,若体温超过40.5℃以上的可注射一种单一的退烧药物,如柴胡、氨基比林注射液等;但不可将多种退烧药物混合应用,或者既注射退烧药物,又在饲料、饮水中添加退烧药物。另外对发病猪也尽量不要应用如地塞米松等激素类退烧药物,这样会加剧猪的死亡。

2.8 正确处理疫情,防止疫情传播

发现病猪后,要立即对病猪进行隔离,并立即报告当地畜牧兽医部门,在当地兽医人员的指导下按有关规定处理。严格处置病死猪。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国家有关规定,严格对病死猪采取“四不准一处理”处置措施,即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对病死猪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可对病死猪及其粪便、垫料等进行深埋处理,有条件的猪场,可将病死猪及其污染物集中焚烧处理。

猜你喜欢
猪病耳病猪群
健康猪群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耳病治鼻,事出有因
影响猪病治疗效果的因素及对策
血清驯化在猪蓝耳病防控中的应用
猪蓝耳病(PRRS)综合防控对策
RNA干扰技术的生理功能及其在猪病中的应用
两种猪蓝耳病活苗单独与同时免疫试验
猪病诊断的一些误区
为什么整群猪围攻一头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