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阳道实,阴道虚”

2010-02-11 04:36曹青山杜丽荣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0年9期
关键词:阴气扶阳阴阳

曹青山,杜丽荣

(连云港市中医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4)

论“阳道实,阴道虚”

曹青山,杜丽荣

(连云港市中医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4)

探讨“阳道实,阴道虚”的理论渊源及后代医家对此理论的发挥,以及其在解释人体生理及在指导临床和养生中的意义。

阳道实;阴道虚;阴阳

1 “阳道实,阴道虚”的理论渊源及注解

“阳道实,阴道虚”出自《素问·太阴阳明论》:“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这一重要理论后世医家注解不一。归纳起来有4种:一从天地阴阳解,如杨上善注:“阳为天气主外,故阳道实也;阴为地气主内,故阴道虚也。”张志聪拓展其说云:“阳刚阴柔,故阳道常实,阴道常虚。《系辞》曰:‘阴阳之义配日月’。《白虎通》曰:‘日之为言实也,常满有节;月之为言阙也,有满有阙也’。”一从阴阳六经之气解,如马莳云:“人身本与天地相参,故天在外主包夫地,地在内主承于天。人身六阳气,犹天气也,主运于外;人身六阴气,犹地气也,主运于内。阳运于外者为实,阴运于内者为虚。”一从阴阳的属性解,如日本丹波元简云:“考上文云‘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则阳刚阴柔之解,于义较顺。”一从外感内伤发病解。如张介宾注云:“阳刚阴柔也。有外邪多有余,故阳道实。内伤多不足,故阴道虚。”综合各家的观点,于义皆通,但丹波元简的注解更能帮助我们加深对“阳道实,阴道虚”的理解。

2 后世对“阳道实,阴道虚”的发挥

2.1 朱丹溪的“阳有余,阴不足”论

朱丹溪认为,阴阳首先指气血而言:“气常有余,血常不足”;以天地、日月分阴阳,“天,大也,为阳,而运于地之外;地,居天之中,为阴,天之大气举之。日,实也,亦属阳,而运于月之外。月,缺也,属阴,禀日之光以为明者也。”其次,人自有身之后,即需要哺乳水谷以养,始能增长阴气,而与阳气相配,“可见阴气之难于成”。再者,“男子十六岁而精通,女子十四岁而经行”,“男子六十四岁而精绝,女子四十九岁而经断”,“年至四十,阴气自半”。“夫以阴气之成,只供给得三十年之视听言动,已先亏矣”。况人之情欲无涯,“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二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心,君火也,为物所感则易动。心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虽不交会,亦暗流而疏泄矣。”这些都足以说明“阳有余,阴不足”。其所说的“阳有余”并非真阳有余,只是指邪火易有余而致阴虚阳亢。

2.2 张介宾的“阳非有余,真阴不足”论

张介宾在《类经附翼·大宝论》、《景岳全书·阳不足再辨》中指出阳非有余,他从形气、寒热、水火三方面论述阳气之重要性:第一,人之所以通体能温、之所以有活力、五脏五官之所以变化无穷,无不由于阳气。相反,当人一死,便身冷如冰,这就是因为阴形在而阳气业已消亡的缘故。第二,春生夏长,显示着阳热的生化万物;秋收冬藏,象征着阴寒的缺乏生意。第三,“天一生水”,是水亦由天一之阳而生,故水之所以生物,惟赖其含有阳气;水之所以能化气,亦惟阳气是赖。除此之外,他更引用《内经》“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和“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等说,以证实阴阳两者阳居主位。因而他肯定地说:“可见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凡阳气不充,则生意不广,故阳惟畏其衰,阴惟畏其盛。非阴能自盛也,阳衰则阴盛也。凡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非阳能死物也,阳去则死矣”。他这样反复申述阳在人体的重要性,以阐明其“阳非有余”的论点。张氏又认为阴气“正阳气之根也”,“凡阴气本无有余,阴病惟皆不足”。清·李中梓亦认为:“在于人者,亦惟此阳气为要,苟无阳气,孰分清浊,孰布三焦,孰为呼吸,孰为运行,血何由生,食何由化,与天之无日等矣。欲保天年,其可得乎?”任应秋也对“无阳则无生”(《景岳全书·传忠录》)之论极为赏识首肯。他认为“人之生,阳为主”、“阳能生阴,阳来则生,阳去则死,阴气之进退,皆由乎阳气之盛衰”,凡阴之病皆因阳动失其和而致,故扶阳为治病要诀。特重心阳之阐发,认为心的功能,以阳为主。

2.3 黄元御的“扶阳抑阴”思想及火神派

黄元御尊张仲景,重阳气,力倡贵阳贱阴。认为人之为病“阳盛而病者,千百之一,阴盛而病者,尽人皆是(《素问微蕴·脏象解》)。”又曰:“人莫不病发于阴进而病愈于阳长”(《四圣心源·六气解》),痛斥滥用寒凉伤阳之弊,“阴易盛而阳易衰,故湿气恒长,而燥气恒消,阴盛则病,阳绝则死,理之至浅,未尚难知,后世庸愚,补阴助湿,病家无不夭枉于滋润,此今古之大祸也(《四圣心源·六气解》)。”“人之衰也,火渐消而水渐长,燥日减而湿日增,阳不胜阴,自然之理。阳旺则壮,阴旺则病……阳纯则仙,阴纯则鬼,抑阴扶阳,不易之道(《长沙药解》)。”笔者认为,黄元御应该是扶阳学派的创始人,只是其没有蔚然成风,直至晚清郑钦安著书立说,并传授门人,俟后始成为扶阳学派(火神派)。其代表人物有郑寿全、祝味菊、吴佩衡、卢铸之等。郑钦安言:“万病皆损于阳气”(《医法圆通卷二》),力倡扶阳抑阴,他说:“不知桂附干姜,纯是一团烈火,火旺则阴自消,如日烈而片云无。况桂附于物,力能补坎离中之阳,其性刚烈至极,足消僭上之阴气。阴气消尽,太空为之朗廓”(《医法圆通卷二》)。其弟子卢铸之进一步说:“人生立命乃心火、肾阳,故只有补火消阴才能却病延年。”祝味菊先生亦说:“得阳者生,失阳者死……故医家当以保护阳气为本(《伤寒质难第七》)。”祝氏认为,《内经》所谓“阴平阳秘”不是指阴阳平衡协调,而是说“阴不可盛,以平为度;阳不患多,其要在秘”(《伤寒质难第七》)。

3 “阳道实,阴道虚”理论在阐述人体生理中的作用

“阳道实,阴道虚”是阴阳学说的一个重要观点。即凡事物之属于阳者,必须有刚悍、充实、向外、能动等特点;事物之属于阴者,必须具有柔弱、不足、向内、安静等性质。

3.1 对男女体质的阐述

“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对于人类来说,男属阳,女属阴。男性常实,女性常虚。道家认为,男为八宝之体,女为五漏之躯。女性一生几乎一半的时间,都要经受经、带、胎、产的困扰,因此其体质常虚。由于雄、雌激素的不同作用,男性一般体格、体力比较强壮,女性比较柔弱。《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八八,天癸竭,精气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女性体格、生殖发育较男性早,但衰老也早。现代医学证实,女孩青春期发育较男孩提前2年,因而在青春期早期女孩的生长较男孩快,但由于雌激素还能促进骨骺软骨的愈合,女孩最终身高反而较矮。女性月经初潮比男性首次遗精时间早,但女性50岁即丧失生育能力,男性60岁仍能生育。

3.2 阐明人体自身的阴阳盛衰

人的一生,从出生到衰老的过程中,阴阳二气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转变,最后“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年四十,阴气自半也。”《灵枢·天年》认为:“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鬓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可以看出,阴气的衰退比阳气要早。从体液含量和睡眠时间的减少可看出阴气的衰退:体液含量在新生儿可达体重的80%,婴儿约占70%,学龄儿童约占65%,40岁以后随着肌肉含量的减少,体液量更加逐渐下降;觉醒为阳,睡眠为阴,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时间逐渐减少,睡眠质量逐渐下降:新生儿睡眠时间为每天20h,2月 ~3岁从18h渐减至12h,5岁 ~7岁为11h,7岁以上至青春期为9h~10h,成年人为7h~9h,老年人减少至5h~7h。俗语云:“三十年前睡不醒,三十年后睡不着”,即是讲睡眠质量30岁后逐渐下降之理。

3.3 说明人体中阴阳的相互关系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凡阴阳之要,阳密乃故”。“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可见,在人体中,阳气起主导作用,固护着阴精;阴精须不断地供给阳气,阳气才发挥其功能。两者要相互协调。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主要是指阳气强盛充实才能抵御各种致病因素。正如祝味菊先生所言:“抗力之消长,阳气实主持之。阳气者,抗力之枢纽也。”“克奏平乱祛邪之功者,阳气之力也。夫邪正消长之机,一以阳气盛衰为转归”(《伤寒质难第七》)。

4“阳道实,阴道虚”理论在防病养生中的指导意义

4.1 “阳道实,阴道虚”理论在治病中的指导意义

在许多疾病过程中,阳气的盛衰对疾病的转归和预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心衰、心梗、哮喘、脑血管意外等重病,一旦阳气虚衰,病情便急转直下,预后不良。急性心衰患者若喘息气粗、烦躁有力、心率很快、血压高,病情虽重,尚有转危为安的希望;倘若呼吸气微或时断时续、神志模糊、冷汗淋漓、心率急骤下降、血压很低,往往九死一生。在急性心梗患者,若心率很快、血压高,预后较好;若心率慢、皮肤湿冷、休克,死亡率高。对于哮喘患者,若喘息气粗、哮声高亢、心率快,积极救治,可化险为夷;若喘息无力、哮声低微、甚至两肺听不到哮鸣音,非常危险。急性脑出血或脑梗死昏迷病人,如果呼吸气粗、肢体拘急躁动、牙关紧急、二便闭塞、身热干燥、血压很高,病情虽重,尚有一线苏醒的希望;倘若呼吸微弱或时断时续、肢体瘫软、张口闭目、二便不禁、身冷汗出、血压偏低,则回天乏术矣。所以在治病时发现有阳衰之迹象时,必须及时扶阳,如祝氏所说:“及其既病,则当首重阳用。阳衰一分,则病进一分;正旺一分,则邪却一分,此必然之理也”(《伤寒质难第七》)。

对于阴阳并虚、气血两亏之证,治疗宜首重阳气。正如李中梓所说:“阴阳并需,而养阳在滋阴之上”、“气血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临床上常用的参附汤、独参汤用于治疗失血性休克即是明证。

对于阴虚性疾病,往往是长期亏损,治疗很难短期奏效,需要长期持之以恒。正是因为“阴道虚”,有形之阴质难成易亏。

治病时要考虑到性别之不同。对于女性病人,由于经带胎产哺乳的因素,失血较多,体质多虚,不宜过于攻击,注意补养。

4.2 “阳道实,阴道虚”理论在养生中的指导意义

养生当首重阳气,其次要保精御神。《内经》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春夏之际,气候炎热,我们人体也阳气盛于外,躁热汗出,心烦难耐,很多人贪凉饮冷,如吃冰淇淋,喝冰饮料,吹空调,洗冷水澡,这往往造成腹痛腹泻、头痛乏力,就是由于损伤了阳气的缘故。所以春夏季也要保护阳气。深秋严冬,气候寒冷,人体也阳虚内敛,加衣御寒乃人之常识。《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此时尽量少外出,尤其寒冬晨练要适当晚起,不宜剧烈。在急诊冬季经常接诊到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其原因之一就是由于一些老年人锻炼不得法:冬天天亮较晚,而老年人又早醒在床上睡不着,在室内锻炼又怕影响年轻人休息,因此到户外锻炼发生急性心脑血管病。

要保持阳气充实,必须神志安宁。因为“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阳气者,烦劳则张”。祝味菊先生亦说:“吾人仆仆终日,万事劳其形,百忧感其心,有动必有耗,所耗者阳也(《伤寒质难第七》)。”心劳、体劳、房劳皆可耗散阳气,尤以心劳为最。因为“心为恶源,行为罪薮”,一切行动莫不发于意识和欲望。《内经·上古天真论》早就说过:“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我们要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神清阳旺,尽享天年。

要爱惜精血。“阴之五宫,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人体的阴精来源于饮食五味,调节好饮食营养对补偿阴精至关重要。饮食调和,则机体坚实丰润;饮食不调,则营养不良或超过阳气的运化能力而致肥胖、代谢废物的蓄积。阴液常亏,喝水是滋阴的最好又最简单的方式。我们经常多饮水尤其是好水,有助于降低血黏稠度,促进各种代谢废物的排出,从而减少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结石病等的发生。各种反常的生活方式、没有节制的正常生活都会消耗精血,尤其是性生活过度。冬季不消耗精血,若又能补养精血,来年可少得病,这就是冬令进补的原因。

R221.3

A

1006-3250(2010)09-0754-02

2010-01-11

曹青山(1976-),男,主治医师,医学硕士,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急症和杂病的研究。E-mail:caoqingshan0@163.com。

猜你喜欢
阴气扶阳阴阳
扶阳罐疗法临床研究进展*
从“阴气”概念探讨芍药“益气”功效在经方中的应用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此情可待》中道家思想的体现和嬗变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青梨
论朝医体质学的阴阳论
从人体阴阳本体结构谈扶阳派唐农教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经验
中会国[2011]038号首届国际扶阳论坛暨第四届扶阳论坛中医扶阳思想理论与运用高级研修班征文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