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价值层面理解医学人文

2010-02-15 06:44连社君河南省卫生学校455000
中国科技信息 2010年7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层面人文

连社君 河南省卫生学校 455000

当前,“人文关怀”、“医学人文”等名词已经成为社会特别是医学界的热点话题。其实,医学人文学科的兴起,既非文人学士的附庸风雅,也非书斋里的思辨清谈,而是置身于医学技术发展浪潮中的人们,亟须辨清自己前进的方向,设法摆脱缠绕自身困惑的尝试。

1.医学人文精神淡薄有深层次原因

国内外医学界对医学人文精神淡薄的深层次原因已有共识。即在医学技术迅猛发展背景下兴起的“技术至上主义”,是导致医学人文传统出现断裂的内在原因。消除疾病而不是治疗病人成为医学的主要目标。于是,医生对患者往往只注意“病”而忘记“人”。因为医生们相信,如果躯体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都将迎刃而解。迅速更新的诊疗技术导致医生花费更多时间埋头于实验室,而不是在病人床边与病人交谈。医院的操作程序也很少关注病人的感受。医学已经从交谈的艺术变成了沉默的技术,甚至患者的知情同意显示出来的也是医生的“技巧”。

忽视医学人文课程是导致医学人文精神淡薄的教育方面的原因。在现代生物医学模式下,医学教育关注的是不断深入的医学科学和临床课程,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则与医学关系不大。直到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医学技术发展引起的一系列社会、伦理、法律问题的出现,医学教育中人文学科的价值才再次得到强调。

将卫生体制改革简化为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是医学人文精神被忽视的体制原因。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适的人类关怀。就医学领域而言,医学的人文精神主要是指让患者得到尊重,让生命得到呵护。具体到医疗卫生体制和相关政策上,医学的人文精神应体现为关注大多数人的利益,公平、公正地分配和使用医疗资源。因此,我们强调医学人文应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应关注医疗卫生的制度安排、医务人员的全面培养以及对医疗技术的深层反思。

2.单纯运用沟通技巧堪称“伪善”

我国医务界已经意识到医学人文是医务人员的基本素质之一,并开始加强医学人文的教育和“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从其培训内容看,有肢体语言训练、医患沟通基础理论及评价技术、对患者进行面谈诊断的技能、与患者共同制订治疗计划的技能、在危急情况下进行沟通的技能、向患者通告坏消息的艺术、个人管理技能与团队合作、处理人际冲突、医师社会化技能等。培训通过案例分析、角色互换、观摩学习等开放式学习方式,试图帮助广大医师提高医患沟通技能,掌握以患者为中心的沟通方法。应当说,这种尝试是有积极意义的。

其实,“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主要是引进美国推广执业技能的做法。在美国,已有很多医学人文学者认为其“规避风险”的作用太过明显,似乎更倾向于强调“做一个不违规的医生”,而偏离了“让医生更加关注患者”的医学人文核心方向。

事实上,医学人文教育分为工具和价值两个层面。工具层面包括现在人们最关注的医患沟通、医学法规和伦理准则。但是。仅停留于工具层面,只关注技能培训是不够的。临床医生沟通技巧好、法律上不犯规、情理上不违背伦理,都不能代表医生是真正从患者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的。人文精神强调心与心的交流,单纯运用沟通技巧堪称“伪善”,并不是真正的人文关怀。

对于医学人文教育来说,更需要从价值层面思考,从整体角度去理解生命、理解健康、理解医学,懂得综合考虑病情、风险以及长期的生命质量,真正对患者负责。因此,倡导医学人文精神不只是在沟通技巧的工具层面,还应提升到尊重病人、关爱病人的价值层面。

3.熏陶比上课更有潜移默化的效果

对医生来说,有些问题是必须思考的:为什么要选择医生这个职业?因为医生职业有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选择它就意味着奉献。一名高素质的医生,不但要有高超的医术,也要有很强的责任感,善良正直,富于爱心。医学教育家奥斯勒曾说过,在患者最危急的时刻,医生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治疗。这种人文关怀精神,是每一名医学院校的学生都应当领悟和具备的。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虽然掌握技术层面的内容很重要,但认识到对患者关爱的态度才是从古至今始终不变的内容。

开展医学人文教育,不仅仅是在学生课程表上增添医学伦理课、医学心理课那么简单。还需要从医生队伍、教师队伍的实践做起,并从制度层面予以保障,实现医学、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强调医学人文教育并不一定要增加人文社科课时,医学人文重在教育而不在教学,熏陶比上课更有潜移默化的效果。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强调一种思路,即“不要争夺课时”,“不要认为重视就等于加课”,而是力争把人文情操、人文素养的培养融入整个医学生的教育。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层面人文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人文绍兴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