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构中的作用

2010-03-21 22:27
文化学刊 2010年2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道德传统

陈 璐

(沈阳音乐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8)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积累,它不仅以经典文献、制度等客体形式存在着,而且广泛地以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主体形式存在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构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道德因素

文化的积淀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制约着我们,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可见,传统文化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在现实生活的强劲脉搏里,时时刻刻都能够感觉到它的存在。传统文化是对人类在今天以前所创造的精神现象的一个总称,它的内容就其主要方面来说,包括从一定价值导向出发的哲学的、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伦理的、文学的、艺术的、宗教的各种思想观念的综合。传统文化虽然有着多方面的内容,但它又有着自己的核心。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从一定意义上讲,可以说是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这一追求是对人类幸福的渴求和对高尚道德品质的向往。因此,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很多道德思想值得当代大学生借鉴、吸收和弘扬的因素和内容,对他们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公私之辩证”是中国传统道德发展演化的一条主线。“公义胜私欲”是道德的根本要求,“公”是作为道德的最高标准。强调在“义”和“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主张“义然后利”,反对“重利轻义”、“见利忘义”。

(二)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爱人要从爱周围的人做起,从爱亲人做起,即孝悌是人之本(孝道),并把这样的爱推广到他人,即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道),能将心比心(恕道)。立足于自己,承认人的差异,主张“合而不同”,“和为贵”,讲求和睦相处,强调社会和谐,“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三)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谦即自谦,虚以处己;敬即敬人,礼以待人。谦敬与礼让是联系在一起的,“恭敬之心,礼也”,“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同时提醒人们“事思敬”、“不居功”。

(四)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含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亦即诚实守信,就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尊重科学、坚持真理、坚守信诺。

(五)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荀子·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里讲的“神明”是指人的精神面貌;“圣心”是指一种道德境界。所谓“成德至善”,是说个体的道德品质是一个由一种较低的境界到另一种较高的境界,不断前进而逐渐趋于“至善”的过程。“存之又存,相乃不舍”,逐渐地但无止境地趋于“至善”。

(六)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个人的道德修养,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关注的一个问题,中国的传统文化注重人们思想境界的提高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大学》开篇就强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又说:“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是为人、为事的根本,修身不成则一事无成。自己道德品格的塑造,道德操守的养成是每一个人应该倾其毕生精力以完成的。当代大学生在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不断加强知识积累的同时,也切记不能忽视自己思想素质的提高。大学生应该先学做人,再学做学问。“德才兼备”应是每一个大学生的精神追求。

中国历史上的儒、墨、道、法各家都认为,在塑造人格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奋发向上、切磋践履、修身养性。

二、传统文化消极方面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中国独特的社会历史条件使中国传统文化同样具有鲜明的双重性格。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精华与糟粕、积极因素同消极因素并存的两面体。而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消极因素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它们往往浑然一体、相互交织,往往从一个方面看是精华,从另一方面看又是糟粕,对这些消极文化现象,我们惯常的做法是避而不谈。其实,躲是躲不开的,还不如正视它、走近它、反观它,把它作为反面的教材,有催人警省,策人深思的效果。我们应在引领学生了解、认识这些消极文化现象的同时,促其克服消极效应、影响。

正确引导大学生主动接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其有价值的部分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都能产生积极影响,也有利于消解当代社会某些经济原则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负面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转型的迅速推进,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新观念、新追求和新现象,这一方面为大学生在道德发展、价值取向和人生观等方面提供了多元的选择;另一方面,思想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得一些在核心价值上相互冲突的道德同时存在,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也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带来了冲击。具体来讲,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基本的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大学生理应具有的道德基础,包括遵守公共秩序、明礼诚信、具备公民意识。然而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生在公共场所,如教室的墙壁上乱涂乱画,在走廊及自习室里大声喧哗、说脏话等不文明行为屡见不鲜。

(二)不遵守基本的人际关系道德。一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过于强调个人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只求权利,不尽义务;要求他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缺乏对他人的理解,缺乏团结、协作、互助精神;注重个人职业理想,但集体意识、服务意识淡薄……因此,往往陷入人际交往的困境。

(三)诚信观念淡薄,道德标准偏低。部分大学生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在诚信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如出现旷课、剽窃论文、考试作弊、假造个人履历、伪造证书、不归还助学贷款、以不正当的手段竞争、违法乱纪等现象。

(四)缺乏政治信念和社会责任感。一部分大学生一方面把政治看做是自己成长的客观条件,但另一方面又不想提高政治觉悟、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功利倾向较明显。

(五)网络道德缺失。网络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特别是对于当代大学生,网络已经根植于他们生活中每一个细胞,他们是网络文化的参与者、接受者、创造者,他们把自己的情感表达、思想涌动、生活状态都直接或间接地融于网络世界中,网络生活已经越来越与他们的现实生活相重叠。而在这个自由、开放、虚拟的空间内,现实世界的许多法规都被弱化,人的道德观念也变得薄弱。由于缺乏较强自控力,有的大学生被网络的绚丽缤纷所吸引而把相关的道德观念抛之脑后;有的大学生只图自己一时的发泄之快,把一些不文明的行为看做是无伤大雅的小事;有的大学生甚至并未意识到这是一种不良行为,触及了相关规范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后果,这些都是他们思想认识的盲区。另外,在他们的意识中把网络当成了一个可过度自由使用和发挥的空间。正因为如此,使他们把网络道德教育当做一种强加于人、被动接受的需要,认为它属于一种非常外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牺牲个性、泯灭思想的价值观念,只是一种形式上的东西。当出现这种个体价值观念与党和国家价值观念有些许冲突的时候,就应该牺牲个体的价值观念,来维护党和国家的至高无上的利益。

三、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正是基于当代大学生中存在上述不足,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教育氛围,培养大学生的传统文化自豪感。现代大学生作为传统文化在现代大学的承担者、体现者,必须摆脱盲目的自在状态而提升到自觉自为的水平。对于传统文化不能被动地承受、不知反思地接受、不知创造地重复,以致于背上了传统文化的包袱;而应该培养一种文化自觉意识、培养中华民族健康的传统文化心态,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积极主动地将传统文化内化为自身的知识框架、价值体系和道德信念的一部分,并以之指导实践。

(二)阅读经典。文化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巨大的感染力和丰富的创造力。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高超的智慧和伟大的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深邃的思想。阅读文化经典,正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方式。

(三)内化人文素质,端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文化鄙视只顾一己利益的行为,倡导谋“天下之大利”,赞扬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的“夙夜在公”、“以公灭私”和“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群体思想和行为;特别强调先义后利,义以为上,“以天下为己任”。在获取个人利益时,一定要考虑是否符合“取之有道”的原则,提倡“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新时期要用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新荣辱观加以教育和引导大学生。

四、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构的意义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融会了中国大地上的多民族文化,同时也包容了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和西方文化成分而形成的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主体文化。近现代以来,随着各民族日益深入和广泛的交往,不同文化的价值日益被人们认识,多种文化模式并存,导致文化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碰撞已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趋势。任何人都不同程度地浸润于传统文化之中。当代大学生应积极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成为自尊独立、自强不息、宽容大度、懂得生活、充满情趣而又能够适应激烈的竞争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健康的思想道德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当代大学生道德素养、精神品质的提高,是对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传承。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感。中国传统文化中凝聚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历史使命感,它感召华夏儿女胸怀天下,志存高远,勇担重任,建功立业。把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当成一种历史责任,将使我们大学生更有责任感,更加积极向上。

(二)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国传统文化爱好和平,追求和谐,有着巨大的包容性,以中庸之道为哲学基础,体现了人与人在社会关系上的和谐与协调。传统文化不仅注重社会的和谐,更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协调。这些思想有助于实现科学发展观中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观念,并能够推进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观念建设。网络的开放性与自由度,对于人的道德意识有着更高的要求,要求人在没有监督和压力的情况下仍能保持自身的崇高品格,实现自我过滤。而儒家的传统人格培养对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观念是有积极作用的,传统儒家伦理思想向来十分重视道德人格的培养,比如“慎独”是儒家学者提倡的自我修身方法,也是古今许多学者追求的道德境界,其本质是提倡道德自律,强调修养个体不完全依赖于外界条件的约束,而是将道德真正视做“为己”之事,能够以坚定的道德意志和鲜明的道德情感立场,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独立的自我分析、自我选择和自我评价,将善的道德信念和行为贯彻始终。

党的十七大向全国人民明确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任务,而高校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基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新时期,高校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示“要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传承和发扬是当前需要积极研究,不断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一定要看到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构的推进作用,积极挖掘其中的积极因素,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当中。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道德传统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