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奶价格形成机制的特征、模式与政策建议

2010-04-13 03:47
中国乳业 2010年4期
关键词:收购价格奶农乳品

中国奶业的迅速发展是建立在小农散养的基础之上的,以此为基础的奶业产业链形成了哑铃型的利益分配机制,奶牛养殖户则是这种利益分配机制的薄弱环节,也是整个奶业可持续发展的薄弱环节。正因为如此,原料奶价格形成机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分析了我国原料奶价格形成机制的主要特征,探究了美国、以色列等国家和我国上海、黑龙江等地区的原料奶价格形成机制的具体模式,最后提出了政策建议。

图1 2005~2009年中国10个奶业主产区原料奶平均价格走势

1 我国原料奶价格形成机制及其特征

长期以来,我国奶业产业链形成了“哑铃型”的利益分配机制,奶牛养殖户成为这种利益分配机制的薄弱环节。目前,我国的奶农与乳品企业之间缺乏必要的价格传导、风险共担、市场监督机制,奶业发展出现了“企业提高原料奶收购价,奶业扩张;企业降价,奶业萎缩”的企业控制产业的怪圈,使奶业一度陷入奶农低效,奶业发展低速的困境。奶牛养殖高风险的困局。目前,我国原料奶收购价格大多由乳品企业根据自身生产经营成本来确定;在价格谈判方面,由于原料奶无法长期保存,必须尽快送到加工厂进行处理,因此无论企业给出什么样的价格,奶农只能被动接受,几乎没有发言权。可以说,我国奶业市场目前尚未确立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我国原料奶价格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1 原料奶价格长期偏低

自2004年以来,我国奶农要求提高原料奶收购价格以增加养牛收入的呼声越来越高。2005~2009年4月,我国10个奶业主产区原料奶平均收购价格走势如图1所示。总体而言,2005~2007年,我国原料奶价格处于快速上升阶段,在此期间,由于奶业产业门槛低,有许多农户基于感性选择,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加入奶业产业的生产环节。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奶业生产,在市场供大于求的阶段,原料奶的价格就呈现稳步下滑的趋势。受“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影响,2008年10月,原料奶收购价格跌至2008年以来的最低谷。随着政府各项保护措施的出台,2008年11月,原料奶收购价格又开始大幅提升。2009年第11和12周,奶业主产省的原料奶收购价格持续下滑。内蒙古、河北等10个奶业主产省(区)原料奶收购价格平均为2.45元/kg,环比下降了0.03元,同比下降了16.7%。宁夏原料奶收购价格平均为1.80元/kg,为全国最低。截至第12周,奶业主产省的原料奶收购价格连续下降9周。自2009年2月,奶业主产省原料奶收购平均价格至3.07元/kg最高点后开始下跌,期间虽有波动,但整体呈下行趋势,近期下降幅度较大,与2008年最高点相比,第12周奶业主产省原料奶价格下降了0.62元/kg,下降了20.2%。

1.2 原料奶价格波动

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奶业经历了4次较大的波动。第一次波动发生于1993年,牛奶总产量出现了首次负增长,由1992年的503.0万吨下降为498.7万吨。由于当时放开饲料价格,取消平价精饲料供应,而牛奶收购价格仍然由政府进行严格控制,出现“一头死,一头活”的现象,致使牛奶生产成本提高,效益下降,影响了奶农养牛的积极性,导致奶牛存栏量的下滑。

第二次波动发生于1997年,牛奶总产量出现第二次负增长,由1996年的629.4万吨下降到601.1万吨。主要原因是当时奶粉进口量大幅度增加,而国产奶粉品种单一,质量参差不齐,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导致了国产奶粉大量积压。乳品企业对原料奶实行压级、压价,限制收购,损害了奶农的利益,打压了奶农生产的积极性,进而导致产奶量的下降。

第三次波动发生于2006年,北方省(区)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倒奶、杀牛的现象。其直接原因是原料奶价格受到双重挤压:在产前阶段,饲料价格持续上涨,原料奶的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在产后阶段,乳品企业无序竞争、过度促销,致使利润率大大低于食品行业平均水平,由此带来的收益亏损向奶农转嫁,奶农养牛效益下降。

第四次波动发生于2007年底和2008年。先是一些地方出现了倒奶、杀牛的现象,紧接着“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的发生导致奶价持续下跌。

1.3 奶农利益得不到保障

原料奶价格的过分波动对农户利益造成了极大的损害。2009年2月12日,新疆乌鲁木齐市安宁渠镇40户奶牛养殖者不得不将视为生命的奶牛拉去屠宰场宰杀,以减轻无法承受的经济损失。原因是2008年“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及国际金融危机,使奶牛养殖成本不断增加,而原料奶的收购价却越来越低,最低时已跌破1.10元/kg;与此同时,原料奶的收购量也越来越少。该地区以卖牛奶为生的200余奶户每天都要倒掉总共将近20吨的牛奶,不堪重负的奶户们在无奈之下纷纷忍痛将自家的奶牛牵到屠宰场宰杀,以减轻损失。类似这样的情况,在原料奶价格出现下降的时候经常会发生,从而使奶农利益得不到稳定的保障。

2 原料奶价格形成机制的症结

2.1 企业“一头独大”不利于奶业发展

目前,我国奶业尚未形成合理的原料奶收购价格形成机制,价格由乳品企业单方确定,奶农没有发言权。奶业经历4次较大波动的直接原因是饲料价格上涨,原料奶价格偏低,但深层次原因则是奶业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表现为奶牛良种覆盖率和单产水平低,养殖方式落后;乳品企业与奶农的利益关系不顺,原料奶定价机制不合理;加工企业恶性竞争,市场秩序不规范;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液态奶标识制度不落实;消费群体培育滞后,市场开拓不力。目前奶业产业链整合程度较低,奶农与乳品企业只是单纯的买卖关系,缺乏必要的利益联结机制。一些乳品企业不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在销售旺季靠提高奶价来获得奶源,在销售淡季,又随意压价或限收原料奶,造成奶源在数量、质量和价格上的波动。企业的这些行为既诱导奶农违反合同售奶,又诱使更多企业只顾眼前利益,不注重奶源基地建设。此外,奶源基地多数是地方政府和奶农投资建设,乳品企业投资较少或没有投资,在这种松散的利益联结机制下,一旦终端产品价格低迷,乳品企业就会把市场风险转嫁给奶源基地和奶农,造成每次奶业波动,奶农利益都会受到损害。

2.2 政府管制左右摇摆

首先是中国奶业的定位问题,发展奶业是为了富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还是为了单纯发展奶业?其次是奶业的政策底线,在发达国家牛奶是必需品,存在着适当过剩,必要时政府会对产业进行补贴。在中国,牛奶是非主要食品,这受限于我国的耕地面积、食品结构、消费习惯和消费结构。正是由于对奶业的定位和政策比较模糊,也就导致了作为奶业发展核心的价格政策的模糊,出现了政府要不要干预,到底如何定价的问题。

2.3 我国奶业发展存在不均衡

首先是区域矛盾,中国82%的原料奶产于中国北部和西部地区,该区域所分布的人口仅为全国总人口的29%;而另外18%的原料奶产于中国东部及南部地区,这些地区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1%,是中国最具消费能力的地区。这就造成了今天中国奶业“北奶南运”的格局。

再次是产业环节不均衡,就整体发展趋势看,农民散养奶牛一直是中国原料奶总量增长的主体,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农民散养奶牛仍会在中国原料奶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农民散养奶牛虽然具有成本小,发展快的特点,但同时也存在着养殖分散,规模小,奶牛品种差,管理不规范,原料奶收集和销售不方便,卫生质量不能保证等诸多问题。而我国乳品加工业迅速发展,国内乳品企业的资产值和销售额也大幅提升,资产总额从2003年的450.96亿元上升至2008年的975.42亿元,翻了1倍多;销售额也从498.11亿元飙升到1484.8亿元,增长了198%。这使得我国原料奶生产与乳品加工业在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距。相对于小农户来讲,企业的市场势力仍然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也就越来越突出。

3 原料奶价格形成机制的国内外模式

原料奶是乳品工业发展的基础,原料奶的价格形成机制也是奶业发达国家整个乳品工业政策的基石。在我国一些奶业发展比较快的地区也已形成了一些可以借鉴的做法。

3.1 原料奶价格形成机制的国外模式

3.1.1 美国模式

美国模式指终端价格传导的原料奶价格定价机制。美国是一个市场机制非常成熟,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国家,乳和乳制品都是在市场的基础上自由交易。但是,处于供应链下游的原料奶价格却是由政府严格管理和控制。70多年来,联邦政府采用将乳和乳制品的市场价值,以合理、公平、科学的方式传导回原料奶的定价机制,把原料奶价格维持在联邦法令最低价格这个中枢,运行在政府支持价格之上,保证了消费者获得所需要的乳和乳制品,也使奶农获得了提供原料奶所需要的经济回报,从而真正实现了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

这种模式需要在市场提供价格的基础上,由立法机构制定全面而可量化的法律,政府严控具体价格水平,从而保障原料奶的供需平衡和各环节主体利益的合理分配。

3.1.2 以色列模式

以色列建立了原料奶收购的基本价格机制。基本价格由政府、奶农和乳品企业协商而确定。基本价格反映了平均成本和奶农应该获得的收益,这一价格大于奶农投入的劳动力成本和资本。通过基本价格,可以避免在奶业市场上各个主体之间的过度竞争,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障各个主体的利益。

配额是与基本价格机制配套的体系。在控制原料奶产量的前提下,基本价格机制才有效。因为,如果原料奶产量变动较大,则其价格也将同步变动;相反,在保障合理价格的前提下,才能够控制原料奶产量。每个主体都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如果不利于自己的利益,那就都没有互相合作的意愿。

通过以上两种措施,以色列避免了奶业市场的过度竞争和社会资源的浪费,并且保护了奶农、乳品企业等奶业各个主体的利益。

3.1.3 欧洲模式

欧洲的一些国家为了能够激励奶农们不断提高原料奶的质量,使其更加关注科学饲养技术的应用,从而提高奶牛单产和原料奶的卫生状况,制定了原料奶按质论价付款系统。

原料奶按质论价付款系统就是原料奶由独立的中心实验室、第三方检测机构或者乳品加工厂进行各项指标的检验分析,根据所提供原料奶的总体质量,奶农们会得到合理的报偿。很多国家都是给出一个基础价,然后加上由各种参数决定的奖罚金额,计算出总的收购价格;有的国家还对细菌总数和体细胞数达到特级标准,并且当月没有任何受罚记录的奶农给予额外的奖励,加入到总的收购价中。

3.2 原料奶价格形成机制的国内模式

3.2.1 黑龙江模式——四方模式

2007年,黑龙江省在全省各地成立了由政府、奶农、乳品企业和奶业协会组成的原料奶价格协调委员会。协调委员会在兼顾乳品企业和奶农双方利益的基础上,研究、协调、确定合理的原料奶交易价格,由黑龙江省奶业协会在各地奶价基础上公布全省原料奶淡旺季参考价格。在价格协调委员会的协调下,各地持续走低的原料奶收购价普遍得到提高,奶农利益得到了合理保护,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原料奶市场不规范,产业链利益分配不公平,奶农单方面承担风险等问题。

3.2.2 上海模式——原料奶适时联动价格定价机制

上海市根据本地区奶业发展的实际状况,也采取了政府、奶农、加工企业和奶协四方协商的原料奶价格定价机制,但其特点是由政府主导。2008年5月26日,根据市物价局、市畜牧办、市奶业行业协会共同制定的《参加原料奶收购定价工作的奶农代表产生办法》,在17名区级奶农代表中,通过无记名差额选举的方式,民主选举产生了9名市级奶农代表。上海原料奶收购价格机制实行适时联动机制,根据饲料价格波动情况,由上海奶业行业协会组织,市农委畜牧办、上海市物价局派代表参加,不定期召开价格协调会。各区级奶农代表及时将各区县奶农的情况和意见反映到市里,市级奶农代表将代表全市(含异地养殖)奶农,在价格协调会上与乳品企业充分讨论、平等协商,共同确定原料奶的收购价格。上海原料奶收购价格适时联动机制的实行,兼顾了奶农、乳品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推动了上海奶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这种模式比较适合经济高度发达的大中城市,需要高度透明的政府部门,兼顾社会利益的企业团体,不断壮大的非政府组织,有责任意识的奶农和发达的新闻媒体等产业链上各环节的主体,共同维护每一个环节的透明运转,实现四方利益的最终共赢。

4 对我国原料奶价格形成机制的政策建议

4.1 建立国家层面的原料奶定价机制和奶农直接补贴机制

我国现阶段可实现的原料奶定价做法是使原料奶生产成本与收购价格挂钩,成本加上合理的利润就是原料奶的收购价格。其中成本的多少需要进行定期调研,通过调研及时掌握成本的变化,然后进行协调,提出原料奶收购的指导价格,并进行监管。此外,奶农、加工企业、协会、政府部门等应该形成一个协调委员会,做好组织和落实工作。

建议在市场价格基础上建立国家层面的原料奶定价机制,将乳和乳制品的市场价值传导回原料奶,体现原料奶固有的价值。另一方面。政府应直接补贴奶农,以奶牛养殖的数量多少为参照,建立奶牛养殖直补制度。

4.2 形成产业一体化组织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产业链组织的形成是一种制度选择和制度创新,对此是需要付出成本的,这种成本是一种交易费用。市场结构通常是不完善的,企业具有以内部一体化替代市场组织的作用,能够以市场交易“内在化”来克服市场结构的缺陷。产业链组织中的“龙头”企业支配资源配置,将市场交易内部化,可以节省交易费用。根据企业能力理论,任何企业不可能拥有无限的资源来支配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必须引进专业的经济实体以利益为纽带将其联结起来。过去大多数产业化一条龙企业失败的根源就是单独一家企业支配整个产业链,无法控制风险。多个产业链的成员企业作为一个个独立的经济体,又客观存在自我利益的追求,相互间在进行产品或服务供需交换、谋求共同战略利益的同时,也存在利益差异与冲突。因此,为了实现农业产业链合作企业的共同战略利益,使加盟产业链的企业都能受益,必须形成一种长期合作博弈的机制来加强成员企业间的合作,使成员企业能够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这种机制就是混合纵向一体化联结方式。这种模式就是以一家农业龙头企业为主进行产业链设计,按照专业、高效和运作经验的原则,将某些环节以某一利益主体独资、控股或参股的形式参与产业链各环节的投资经营,而又与其他利益主体在某一(些)功能环节以合同契约进行联结。

4.3 强化奶业发展的社会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利于促进奶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国外的经验表明,建立和健全从配种、饲料、防疫到集中挤奶一整套技术服务、生产资料供应和产品流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仅为奶牛集约生产的专业奶农所欢迎,同时也是稳定发展农户分散饲养奶畜的必要条件。

4.4 建立奶粉储备制度

国家储备奶粉由国内贸易部组织实施,中国中储粮集团公司负责具体操作,并及时、保质、保量地落实国内贸易部下达的进口、收购、调运和储备计划。国家储备奶粉所需的资金,由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给予贷款,国产储备奶粉实行优惠利率,进口储备奶粉实行现行正常贷款利率。储备资金由中储粮集团公司统一贷款、统一付息。国内贸易部应加强国家储备奶粉的资金管理,任何单位不得挪用储备资金。国家奶粉收储通过竞价方式进行,这意味着价低者的库存更容易被国家吸纳。相对统一价格收储,竞价方式更市场、更公平。

[1]陈新,潘鸿飞.建立合理的生奶价格形成机制的探讨.中国乳业,2008(5):8~10

[2]黄敏.美国的原奶定价机制.中国乳业,2008(3):80~82

[3]顾佳升.收购生奶的“第三方检验”和“定价”原则.农民日报,2008-09-03

[4]周宪锋,朱香荣,花俊国.基于供求弹性角度的原料奶生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8(7):73~80

[5]王秀忠.完善原料奶价格形成机制,促进奶业可持续发展.中国食物与营养,2008(2):39~40

[6]张利庠,孔祥智,张喜才等.2009中国奶业发展报告.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7]贾愚,刘东.供应链契约模式与食品质量安全:以原料奶为例.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6):13~20

[8]张喜才,张利庠.农业产业发展与政府规制——中国奶业产业的案例研究.中国乳业,2009(7):2~5

猜你喜欢
收购价格奶农乳品
当前乳品研发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乳品加工的关键技术及主要设备
印度农业部将国内小麦收购价格调高2.6%
抗议
稻谷最低收购价格下调对化肥市场有何影响?
乳品检测中的问题及措施
喷奶粉
乳酸菌成乳品市场新宠 年增速近40%
湖北2009年8月14日企业生猪收购价格
2008年年底国内各地子棉收购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