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汤加减治疗细菌性痢疾65例

2010-04-13 09:47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0年4期
关键词:行血肠镜槟榔

周 莉

(江苏省宿迁市中医院,江苏宿迁 223800)

近几年来,笔者用芍药汤加减治疗细菌性痢疾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65例均为我院 2005年 1月 ~2009年 1月门诊患者。男 35例、女 30例,年龄 20~60岁,病程最短 1周、最长 2周。临床表现为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黏稠如胶冻、腥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诊断标准参照第 6版《传染病学》[1]。

2 治疗方法

用芍药汤加减。芍药 20g,黄芩 10g,黄连 3g,当归10g,甘草 6g,木香 10g,槟榔 10g,大黄 10g,官桂 5g。痢下赤多白少、口渴喜冷饮属热重于湿者,加白头翁、秦皮、黄柏;瘀热较重、痢下鲜红者,加地榆、丹皮、苦参,痢下白多赤少、舌苔白腻属湿重于热者,去当归、加茯芩、苍术、厚朴、陈皮;兼饮食积滞、嗳腐吞酸、腹部胀满者,加莱菔子、神曲、山楂;食积化热、痢下不爽、腹痛拒按者,加枳实导滞丸。每天 1剂,水煎 2次,药汁混合,分 2次口服。7剂为一疗程。服药期间忌食生冷辛辣肥腻,以少渣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为宜,戒烟酒,畅情志,注重保暖,重症者须卧床休息。

3 疗效标准[1]

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1周后复查血常规正常,粪便常规正常,1个月后复查肠镜示正常肠黏膜。好转: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1周后复查常规正常,粪中可见少量白细胞,1个月后复查肠镜可见直肠、乙状结肠充血水肿,但无糜烂。无效:症状及体征均无好转,血、粪常规及肠镜检查无明显好转。

4 治疗结果

治愈 60例,占 92.3%;好转 4例,占 6.2%;无效 1例,占 1.5%;总有效率 98.5%。

5 典型病例

刘某,男,38岁,于 2006年 2月就诊。便下赤白黏冻5天,伴腹痛肠鸣,里急后重,发热恶寒,食欲尚可,口苦,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自服诺氟沙星、复方苯乙哌啶等药后症状无明显缓解。查 BP120/80mmHg(1mmHg=0.133kPa),神清,精神萎靡,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心肺(-),腹平软,左下腹压痛(+),余处无压痛,反跳痛及肌卫,肝脾肋下未及,肝肾区无叩痛,莫菲氏症(-),腹水征(-)。血常规检查 WBC12.3×109/L、N0.89、L0.21,RBC4.5 ×1012/L,HB140g/L,大便检查红细胞(++),白细胞(+++)。电子肠镜检查示乙状结肠、直肠可见广泛充血水肿,伴多处小片状糜烂,糜烂处病理活检示慢性炎症。中医诊断为痢疾,证属湿热痢。西医诊断为菌痢。方用芍药汤加减。芍药 20g,黄芩 10g,黄连 3g,当归 10g,甘草6g,木香 10g,槟榔 6g,大黄 10g,官桂 5g,白头翁 30g,黄柏10g,地榆 10g,山楂 30g,陈皮 10g,枳实 10g,神曲 20g。服7剂后腹痛、发热恶寒、口苦、里急后重、便下赤白消失,稍有黏液便,每日 2-3次,继以上方又服 7剂,诉上述不适症状均消失,查血常规正常,大便常规正常,1个月后随诊未再复发,复查肠镜示正常肠黏膜。

6 体 会

细菌性痢疾属中医“痢疾”范畴。病机为湿热蕴结,熏灼肠道,气血壅滞,脂络伤损。湿热疫毒,下迫大肠,壅滞气机,故腹痛,里急后重;湿热疫毒熏灼肠络,伤及血分,化为脓血,故下痢赤白相兼;湿热下注,则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治宜因势利导,通因通用。芍药汤方中黄芩、黄连清热燥湿解毒,用以为君。大黄苦寒通里、凉血泻垢,既可助黄芩、黄连泻火燥湿,又可荡涤积滞,得“通因通用”之妙,是为臣药。方中重用芍药以行血排脓、缓急止痛,与当归相配,行血止血,“行血则便脓自愈”。用少量肉桂,温而行之,能入血分,可协归、芍行血和营,且制芩、连苦寒之偏,使无凉遏滞邪之弊。大黄得肉桂则行血之力更著;肉桂得大黄则无助火之忌。木香、槟榔行气导滞,“调气则后重自除”,且槟榔又可助大黄导滞,以上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与芍药相配,更能缓急止痛。诸药合用,清热解毒、调气和血、标本兼顾、因势利导,则诸症自除。

[1]彭文伟.传染病学[M].第 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行血肠镜槟榔
有利有害的槟榔
封面照片说明
养阴行血方对视网膜光损伤保护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
槟榔之味《粤中见闻》:“以槟榔肉兼食,味厚而芳。”
梦回槟榔园
右美托咪啶复合小剂量氯胺酮用于肠镜下治疗的效果观察
浅析无痛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结肠息肉的护理体会
地佐辛复合丙泊酚在无痛肠镜麻醉中的临床研究
肠镜下钛夹在治疗消化道疾病中预防出血的临床分析
槟榔果实脂溶性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